到底是买米 还是种稻

文/赖青松
【字号】    
   标签: tags:

“喂!你好,我是跟你们买米的那个……”“喂!请问你们是不是有在卖米……”自从接下谷东俱乐部田间管理员的棒子之后,每个月总会接到不少这样的电话。咦?谷东俱乐部难道不是标榜说,让吃米的消费者,有机会透过“委托耕作”的模式,变身为货真价实种米的农夫吗?怎么还会有人上门买米?聪明如你,或许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矛盾,但是究竟如何,还请耐心听我娓娓道来。

买卖关系的生活模式

让我们仔细回想每一天的生活,从早上起床盥洗开始,用的是超市买来的牙膏跟洗面乳,吃的是早餐店买来的豆浆跟包子,拿着买来的捷运储值卡搭上便捷的电车上班,整天盯着公司统购采买的电脑萤幕工作,开会累了来杯同事买的即溶咖啡,下班踏出办公室,碰上突如其来的西北雨,还得赶紧冲进便利商店买把透明胶伞!每天的生活当中,从身上穿的、嘴里吃的到手上用的,几乎百分之百都是我们用金钱交换所得来的。

如果真要说例外的话,教育本该是最典型的例子。有孩子的朋友应该能体会,当我们缴了学费把孩子送进学校之后,并不是花钱买老师的时间来替我们照顾孩子,而是委托术业有专攻的老师们,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任谁都不能否认,教养孩子最终的责任,还是在父母身上。

可是在愈来愈繁忙的现代社会里,不消说学校的亲子活动,给家长带来不小的精神压力,竟连下课之后,本该属于亲子互动的宝贵时间,也被各式各样的补教业者所占领。换句话说,就是花钱买套装课程来充塞或打发孩子的时间,至于孩子是否能够全盘吸收,已经不是重点,关键在于现代的父母需要这样的消费与服务。

当我们的生活,几乎被买卖关系所淹没,所有人都习于“物件买就有,无就来开钱”的同时,无怪乎还有不少谷东,到现在还认为是在跟谷东俱乐部“买米”!而每次接到这样的电话,自己都得耐住性子,把“谷东俱乐部”的缘起跟理想话说从头一番,才勉强听到话筒那端传来,对方似懂非懂的回应:“哦……是安呢喔!那我可不可以等下次要米的时候,再把钱汇进来?”简直把谷东俱乐部当成了“送米宅急便”。

不知道米是从哪里来

这样说起来,我们可能得有个稻谷专用的低温贮藏槽,然后设置几座连续式真空包装机,再安置一栋低温暂存仓库,最后加上冷藏宅配业者的合作,才能让每个人在想要的时候,随时买到那包理想中的“好米”。

我们暂且不论这些林林总总的大型设备,需要花掉多少投资费用,每包米需要因此外加多少成本,而且这些还不包括稻米本身的生产部分,所以在一套强调“方便”、“便宜”、“快速”的物流系统下,食物本身最原始的意义已悄悄流失,没有人能够告诉你,现在放在超市或便利商店货架上的稻米,是什么人、用什么方法、在什么季节的什么地方所生产,等到你有机会到乡下的产地一探究竟,才发现我们现在吃的大多是混合米杂牌军,随便打开一袋市售的包装米,你都能发现其中混杂着两种以上不同来源的稻米。

当然这样的掺米作业,有时只是为了改变口感,争取消费者的青睐,但同时也是降低商品成本(往往这也代表了降低品质)的有效手段,至于我们究竟吃下了哪里来的米饭,是谁辛苦为我们生产这些食粮,则变成无足轻重的细枝末节,没有人在乎。

当然市场机制的存在,绝对有其正面的功能,若非有这么高效率的买卖市场,让世界各地的物产,能在短时间内到达需要的人手中,人类恐怕没有福气享受今日这般舒适的生活。但是在媒体不断披露一桩又一桩黑心商品事件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消费者距离产地越来越遥远,愈来愈无法体会生产者的辛劳与苦衷,只是一味地提出任性的要求时,或许终有一天,我们会买到只是外表看起来像稻米的米,味道吃来像米饭的饭。细细思量,这或许也是我们选择谷东俱乐部,大家一起来种米这条路的主要原因吧!

买不到心中理想商品

历经了春夏秋冬四季轮转,台风雨水的严酷考验,我们当然知道买米要比种米来得轻松,至少不用担心会落得血本无归的下场。可是现在居然有这么一群谷东,愿意挑战这条明知难行的坎坷路,如果不是这些人的头脑有问题,恐怕就是“用钱买米”这个机制出了问题,再也无法满足这群人的需要。

换句话说,也就是在今天这个失序的市场上,消费者觉得花出去的金钱,并没有办法换回等值的商品;反过来说,做事踏实,愿意提供一分钱一分货的生产者,也被迫对这个丧失功能的市场失去信心。因为他终究会发现,与其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倒不如多花心思在包装设计或讨好通路商上头,对自己的生存更有利。

于是,我们似乎终于等到这天的到来,人们走进装潢豪华、陈列商品琳琅满目的大卖场里,却始终买不到心目中那个理想的商品,只能凭着电视广告的模糊印象,找一个“应该没问题”、“可能还不错”的大品牌,然而货真价实却名不见经传的新鲜货,却早在未收成之前,已被少数熟识的知味老马预购一空。一个庞大无比却外行充斥的全球倾销市场,跟一个非主流小众的内行预约市场的分离,似乎已是不得不然的趋势。

摘自《青松种田笔记: 榖东俱乐部》 心灵工坊/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如何才能赢得人心?你需要天生外向,或是拥有优异的直觉,才能在人际关系上成功吗?在打理人际关系的技巧上,是否有人就是天赋异禀,有人就是资质平庸,而我们就只能接受上帝给予我们的能力?如果某人在建立人际关系上已经做得不错了,他是否还能做得更好?
  • 在步调飞快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渴望体验与他人有美好的互动,约翰‧麦斯威尔在《人生一定要沾锅》一书中,提出二十五项人际原则让人们学习,以创造共赢人生。
  • 做了几年妈妈,心怡更成熟了。这本《我的孩子变了!》描述与青少年家庭会谈的现场,也再度展现出她的个人风貌与专业素养。
  • 为了维持完美形象,明明我都是考第三名左右,

    妈妈竟向人炫耀我在班上第一名,

    让我很不舒服……

    这是一个令人伤心难过的家庭故事。

    维宜(化名)是明星高中三年级学生,因为患了忧郁症,高三下开始陆续请长假,不愿意上学。最后,学校顾念其以往表现优异,勉为其难颁发毕业证书给她。当年的升学方式仅有大学联招,想当然耳,维宜没有顺利考上大学,这个挫折对她与家人来说,均是重大打击。

  • 在三峡拓垦“草盛园”,回台北主编《汉方LIFE》,或许是盛璘从美国回来这两年多,周遭亲友注意到的主要工作。

    菜园一隅随兴栽植的农耕方式,以及杂志月刊提倡的现代健康养生观念,都让我比以前更好奇,这位值得敬重的出版社老编辑,最近在实践何种生活信念。

  • 克里斯多夫朋友家有个庭院,不大,约二十来坪,两年前提供出来让克里斯多夫打造朴门示范花园:“野”心花园(Wildheart Garden)。克里斯多夫利用树下一角,安放几张椅子,就地举办朴门课程,推展他的理念。一天,他邀请大家去野心花园帮忙。
  • 我所认识的赵可式教授是个古道热肠、积极进取的人,凡是她认为值得做的事,她总是义无反顾、全力投入。

    赵教授曾数次被成大师生选为教学优良老师。过去几年来,她在成大开授的“医师与生死”与“从医学看生死”这两门课,一直是叫好又叫座。老师教学时必须要能显现其热诚才能感动学生,燃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在赵教授的课堂上,我总是感受到她散发出的一股难以抵挡的热力。

  • 医师也是人,也有他自己的家人及亲朋好友。医师有凡人的感情与理性,也有属于凡人的身体、心理与灵性,脱下白袍,他与一般人无异——会生病、会死亡。

    前三章是医师面对自己所诊治的病人临终与死亡时之态度,本章就将焦点回到医师本身,探讨医师在面对自己亲友死亡时之态度,同时探讨医师本身的生死哲学观。

  • 第一次听人说起青松谷东会,我好羡慕,那之前才刚尝过一次果树认养彻底失败的滋味,当时我以一棵果树五千元的代价,让消费者认养,我担任平日所有的管理工作,也欢迎认养者随时来“斗脚手”。消息寄给朋友,朋友再传给朋友,收到二十多个认养订单,但没人依约预先付款,当然也没人说要来工作。
  • 爸,书终于要出版了,我花了好多时间重新认识您,拼凑您,书写与刻划您,您又重新活过来了,活在我们的心里,活在台湾的历史与未来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