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视水知形

贯明
font print 人气: 11
【字号】    
   标签: tags:

人的这双眼睛虽然可以观察各种事物,但是它总是向外看,无法看到真正的自己。人要想间接的观察自己,就必须借助像镜子那样的工具,而没有镜子那样的工具时人只能看到别人的外貌或缺陷。如何经常观看自己的形貌与自己国家的现状呢?我们不妨借用一下中国古人的智慧。

今天偶尔翻阅《史记》,在《殷本纪第三》中看到了一段商朝的成汤王与名臣伊尹的精彩对话:“汤曰:‘予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伊尹曰:‘明哉!言能听,道乃进。君国子民,为善者皆在王官。勉哉,勉哉!’”这里的大意是说,“成汤王说:‘我说过这样的话:人照一照水就能看出自己的形貌,看一看民众就可以知道国家治理得好与不好。’伊尹说:‘英明啊!善言听得进去,道德才会进步。治理国家,抚育万民,凡是有德行做好事的人都要任用为朝廷之官。努力吧,努力吧!’”成汤王是商朝的开国之君,也是中国古代最有德行的君王之一, 他在此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人可以借助水面来观察自己的形貌,也可以根据民众的生活状况来判断国家治理得好坏,通过人民的疾苦、人民的爱憎就能正确的判断社会的治乱状况和王朝的盛衰迹象。

《易经》中说:天生一,一生水,水生万物。《道德经第八章》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人世间最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观察水就能看到自己的缺点,严于责己,就是一种无私的品德。其实商汤王本人也是遇灾责己的君王,据民间传说,在商朝建国不久,亳州连年大旱,滴雨未落,用了各种办法求雨都无济于事。后来巫师卜一一卦,说应当以人做为祭品,老天才能下雨。汤王就长叹一声说:“求雨是为造福百姓,怎能让人民作牺牲呢?”过了一会儿,他断然说道:“假如定要如此,那就让我来吧!”于是他选了一吉日,到了那天,汤王经过沐浴,剪掉头发和指甲,身穿一件白色粗布衣裳,跪在神台前祷告:“天呀,我一个人有罪,不要连累万民,万民有罪都在我一个人身上,请上天对我这个罪王进行惩罚吧。”接着由巫师搀扶着登上了一个个高高柴堆,参加求雨,百姓跪在柴堆周围望着贤王的身影,一个个泪如泉涌,点火的时候到了,巫师们用火把,把柴堆点着了,片刻间浓烟滚滚,把汤王围在焰火之中,说来也巧,正在这时天空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人们在欢呼中把汤王从柴堆上扶下来,送回宫中。

从古到今,贤明的君王敬畏上天、修行德政、为民谋利,暴虐的君王刚愎自用、拒谏饰非、荒淫无度、迫害忠良、残害百姓。有德之人才能治理好国家,当残暴的统治者受到举国人民的诅咒之时,它就临近灭亡之日了。@*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生当随缘。随不是跟随,而是顺其自然。缘不能以强求而得之,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缘,也不是每一个寻觅的人都可以抓住缘。常言道:“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万里之外,异国他乡,陌生人即使只是相视一笑,这也是缘。
  • 世人无不在有限的人生中不停的追求着幸福。然而,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幸福在哪里?世俗中有许多人认为金钱能给人带来幸福,所以穷其一生都在拼命的追求金钱。俗话说:“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 一个人要想明是非、辨真假、知善恶、识正邪,就必须具有明慧不惑的大智慧。真正的智慧与人的心灵有密切的关系,人的智慧与道德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他们其实是更像一张纸的两个面。
  • 对于许多成年人来讲,他们都曾经有过一个温馨、难忘的童年时代。幼小的生命未开化之时,其心毫无杂念,洁白无瑕。单纯的心灵也是一个高度纯净的心灵,因此童年时代的思想中很少有忧虑和恐惧的感觉。孩童之所以能对生活无忧无惧,不只是因为对生活的感知不足,更在于他们对生活中的得失看得不重。他们对得失只在暂态的一喜一悲,不会长久,很快就有了新的好奇。
  • 中国古代文人把梅、兰、竹、菊,尊称为花中四君子。这四君子确实各具特色︰梅,傲雪凌霜,高洁坚贞;兰,空谷幽香,清逸典雅;竹,虚心有节,坚韧不拔;菊,冷艳清贞,花中隐士。因此,对于君子的雅称,她们是当之无愧的。如果从中国古代道统文化的更高层次上来评述高尚的人格,还有一种“鲜花送美人、美玉赐君子”的说法。
  • 于一般人来说,掌握技能是很重要的。从小学到大学的系统教育都是向学生灌输知识或技能,更重要的道德教育却似乎被现代人忽略了。
  • “随遇而安”这一句非常平淡的话,说出口来却犹如空谷幽兰,发出缕缕的清香。正是苏东坡的这阕小词曾经让我在独处异乡的时候,心灵从中得到莫大的宽慰,也使我用这阕小词安慰了许多朋友飘泊不定的心。
  • 在青年时代通读《三国演义》时,内心曾充满了许多疑问而不得其解。记得当时于其中最大的疑问就是蜀国在同时鼎立的三个国家之中是一个比较弱小的国家,在军事及各项实力都不如另外两个国家的前提之下,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六出祁山,主动出击?
  • 他们为祖国而战,一些人永远不再回来;
    他们为我们而战,一些人永远失去了生命;
    看他那幼小的孩子,眼中再没有恐惧,
    而他是否可以向那些战死的父亲表达他的敬意?

    两分钟,你介意吗?
    只是一点点时间,
    为了那些捐躯的人们。
    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为何只能魂归故乡

  • 通读中国古代史学家司马迁所着的《史记》一书,则能感到《史记》既是史,也是诗。今天信手翻到《史记》卷六十五之中的孙子吴起列传,看到了〈山河之固〉这一节,其内容对于修德有一段极其精妙的论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