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家书中的教子启示

对一转学事件的深思
杨纪代
font print 人气: 39
【字号】    
   标签: tags:

前一段时间,很偶然的,在电视上瞄到这么个画面:几个记者端着摄影机,争着想采访一对躲避镜头的母子,后面跟着一堆看热闹的同学。这位妈妈紧拥着宝贝儿子快步冲出重围,直奔校门,回头蛮横的丢下一句:“有什么了不起?咱们办转学!”说话间,就怒气冲天的迈进自个儿的轿车驶离现场。

记者无奈,将镜头转向这一群看热闹的学生采访了起来,七嘴八舌的叙述中,终于将事实拼凑出来了:大人过分溺爱的结果,造成了孩子的适应不良,不知如何与人相处。目中无人,心里只有自己;不愿和同学轮流玩游乐器材,总是独占;大伙儿玩游戏时,不肯遵守公订规则,到时耍赖……久而久之,谁也不肯跟他玩。可是他却用拳头胁迫别人就范,许多同学告了老师,老师就时常训诫他,而今天他的妈妈就直接告到校长那儿了,可她又认为校长偏袒老师,于是……。

当弄明白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的那一刻,我为这一班的师生如释重负而庆幸,可也为那一对母子扼脕叹息而担忧。如果他们不改变这不正确的观念,不归正这种不合宜的行为,不管转到哪个学校,不出几天,仍然会纠纷四起。

……想着想着,昨晚读的郑板桥全集中,<潍县(山东省潍县)署中与舍弟墨(作者的堂弟、郑墨)第二书>这封家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突然闪现:

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用正确而适当的方法),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悱恻(一定要老实忠厚、心胸悲悯),勿为刻急也(不可心浮气躁、待人苛刻)。……

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要须长(增长)其忠厚之情,驱(去除)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侄儿)而姑纵惜也(姑息放纵)。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飧(煮熟的食物叫飧)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让其他家的孩子远远站立目睹),不得一霑唇齿(一口都没得吃);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他的父母虽然看见了很心疼,但也只能无可奈何的叫他们快快离去)岂非割心剜肉乎!(那不就是刻骨铭心的痛吗)

(此字为语助词)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可将此书读与郭嫂、饶嫂听,使二妇人知爱子之道在此(明理、做好人)不在彼(中举、中进士、作官)也。

想想,郑板桥那么老了才生了个儿子,那真是再宝贝不过了,可是古人却深知正确的教养之道,而非一味的骄纵溺爱。连盆鱼笼鸟他也不认同,指出那并非豢养之道。当然,这一份坦荡无私的爱,必来自他对整个宇宙人生的深切体认。

两相对照,让我感叹今昔的道德差距真有天渊之别。但愿那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转学事件中,在一回一回碰得头破血流之后,可能会记取教训,改过迁善。也期望那位母亲,能在一桩一桩的纠纷里,在一遭一遭的挫折中,幡然醒悟,扭转错误的观念。谁都是人生父母养的,每个都是心头肉、掌中宝。凭什么你就要特殊?那后果当然就是遭到排斥、受到大家的抵制啦!

其实读读古书,与古人交友,意在亲炙其神理,否则,口耳相传就会失之偏颇。现在借着这件事的发生,贤明的家长就有所依据、知所取舍啦!@*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看看先秦时期,较为单纯的人际关系和简单的社会结构下,女子是如何扮演好母亲的角色的,除了耳熟能详的“孟母三迁”和她“断机教子”的故事之外,还流传着这么一桩动人的<田母诫子>故事:
  • 耳边传来媳妇的叮咛:“要记得吃早点啊!”那两小孩早已不见人影了。几十年的教学经验,让笔者知道这两块三明治的命运,除非他边走边吃,否则多半是躺在教室抽屉的角落里被遗忘了,一天天的变硬、长毛、发霉、发酸……
  • 谁都知道,“成功”的背后总有一双“推手”,而这“推手”却有多种不同的样貌,在古代,大半以“母亲”居多。虽然那时“女子无才便是德”,虽然当时农业社会的妇女,大半目不识丁,可是在那种道德标准极高的环境里,在严格心法约束下的要求中,一点都不影响她们持家教子、敦亲睦邻、侍奉翁姑……等的操守。

  • “人”“言”为“信”。人无信不立。这个“信”字,在中国传统美德里,被视为“立身立国”之本!其实,信,是一种为自己、为他人负责的态度。能守信的人,就是诚实对待自己一言一行的人。所以“诚”“信”两字,是一体的两面,两字经常连用。
  • 作为一位女性,孟母的伟大之处岂止“精五味,置酒浆,养舅姑,缝衣裳”以及“三从之道”,她更注重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约礼等方面对孟子谆谆教诲,数十年如一日。
  • 古代尊师,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不仅在民间百姓、学生、士大夫中形成风尚,而且上自皇帝、贵族、王公大臣也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做出表率。五千年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在古代,老师在社会中有相当高的地位。古人认为特别应该受到尊崇的对象是“天地君亲师”,老师占有一席。老师之所以特别受到尊重,还由于古人有这样一种观念,即老师对于一个人赖以安身立命和处世的“才”、“德”有重要的造就培育之功。
  • 孙子兴兴头头的从我这儿挑了盆子、装了泥土,埋上老师给的几粒四季豆种子,欢天喜地的端回自己家中,摆在后阳台上。日日辛勤浇水,时时照拂观察,三天两头来个电话报告生长情况……。瞧他那专注的劲儿,让我想起清朝李渔《闲情偶寄》第十五卷“颐养部”中那篇(浇灌竹木)的文章片段:
  • 继欧阳修之后,成为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苏轼(苏东坡)的一篇虽是苦中作乐,但却笔调轻巧、短小优美、语言简炼的散文:猪肉颂
  • 儿女不肯做额外的(安亲班指定的或您认为必须补充的)作业,千万别强迫他,乐观面对!也许您对他的期望过高了,也许您高估了他的忍受力和耐性,或是您忘了他还是个孩子,还是需要戏耍与玩乐。别把她跟别人比,“人比人,气死人”!别把她弄得整天焦头烂额,把个求学阶段搞得紧张兮兮。
  • 当孩子常在您跟前抱怨老师偏心、不公、大小眼;甚至同学之间发生更大的纠纷而认为师长处置不当,造成自己的宝贝身心受创;或者您觉得某一项家庭作业家长无法配合而认为老师有意刁难……等等事件,您一定心血沸腾,立刻要找老师理论。贤明的家长,请稍安勿躁,想想这个故事的主旨何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