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相声史《 入门拜师》

汉霖民俗说唱艺术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9
【字号】    
   标签: tags:

一、 拜师仪式
相声建立行业以后,也逐渐有了正式的拜师仪式。相声艺人的世代传承,主要不是依据家族因素,而是另立师承线路;在过去壆相声必须正式拜师,没有师承门户不算艺人,不准参加演出。而相声界拜师必须要有“引师”——推荐师父的介绍人;“保师”——师徒双方的保证人;还有“代师”——必须是艺人。徒弟又分为两种,其中“拜门”生——是指“带艺投师”,只是为了入门后取得艺人资格,能够公开演出,其实本身已经具有演出本领,这样的一般一年业满。以及“授业”生——拜在门下正式开蒙学艺,要三年另一节的时间才能出师。

早年的相声艺人经常和“评书”、“莲花落”、“变戏法”、“练把式”的艺人互相交流,收徒时也常常请他们参加仪式。以二十年代马三立拜周德山为师的仪式举例︰

“仪式开始,保师李四首先发言︰‘今天邀请各位光临,是为马德禄的三儿子马三立拜周德山为师,又算拜门,又算授业。言明满师以后,给周老师效力一年,授业期间,衣、食、住、行概由师父承担,出师后自理。三节两寿,拜望师父,礼有厚薄,各凭天良,……授业期间,死走逃亡,业师概不负责,中途辍学,赔偿三年膳费。’

接着宣读来宾名单,焚香后,马德禄代马三立献给师父一包钱,作为见面礼。然后,马三立把写着拜师字据的红帖顶在头上,给师父下跪,三叩首。

红帖写着︰‘尝闻之宣圣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海焉。由是推之,凡人之伎俩,或文或武或农工或商贾或陶冶,未有不先投师授业而后有成者。虽古之名儒大贤,亦上遵此训。今人欲入学校读书求学者,亦先具志愿书,贽敬脩金,行礼敬师,非有他求,实于古也。况行游艺,素手求财,更当投师访友,纳贽立书为证……今在祖师驾前焚香叩禀,自入门后,倘有负心,无所为凭,特立关书,永远存照。’

磕完头,周德山讲一些鼓励的话,接着马三立给父辈的掌门大师兄,又称掌门师哥﹙师大爷﹚裕德隆磕头,因为掌门师哥可以代表师父向师兄弟及子侄辈发号施令,评断是非,一般都较为严肃,不苟言笑。

二、 师门训诫
裕德隆绷着脸说︰‘学艺不是儿戏,干一行,敬一行,爱一行!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多学多看多想多练,明白相声的道理。许你藏拙,不许你不会,不能“蹚水”﹙敷衍了事﹚,也不能“刨活”﹙糟蹋别人的拿手段子﹚,孝敬师父,如同父母,授业之恩,重如再生。出师也当常记在心,不忘三节两寿,平时常有孝敬。不论师父有钱与否,是你一片赤诚。还有师大爷、师叔、师兄待你如亲生手足,亦当敬如亲人!’

‘上台兢兢业业,下台沉稳自重,不贫不贱,不奸不懒,守礼守节守义,台上讲艺德,台下有道德。倘若日后发达,欺师灭祖,多行不义,自甘堕落,祖师爷有眼,天理不容。’最后,又给师大爷、师叔、师哥每人磕三个头,仪式才算完毕,然后入席餐饮。”

以上这种拜师仪式是很正规的,还有一种上文提过的“代拉师弟”的收徒作法;那就是传艺的师父出于谦虚,明明是自己收徒授业,却算是代替师父收徒弟,不以师父自称。

﹙待续﹚(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宋代的百戏杂陈、盛况空前,说唱艺术臻于高潮。据文献记载推断,宋代百戏中明确属于说唱艺术的至少有︰“讲史”、“说三分”、“五代史”、“小说”、“商谜”、“合生”、“说浑话”、“说经”、“诸宫调”、“学像生”、“学乡谈”、“叫果子”、“唱耍令”、“唱赚”、“小唱”等。
  • 提到谈古论今、如水之流的“舌辩”,显然继承了“俳优”滑稽多变的传统,例如《清平山堂话本》里<快嘴李翠莲>的快言快语︰

    “公是大,婆是大,伯伯姆姆请坐下,两个老的休得骂,且听媳妇来禀话:你儿媳妇也不村,你儿媳妇也不诈。从小生来性刚直,话儿说了心无挂。公婆不必苦憎嫌,十分不然休了吧。也不愁,也不怕,搭搭凤子回去吧。也不招,也不嫁,不搽胭粉不妆画。上下穿件缟素衣,侍奉双亲过了吧。

  • “相声”一词是由“像生”逐渐演化而来的,所以提起宋代百戏中与相声的“学”相关的艺术形式,首先要说说“学像生”。
  • 属于摹拟声音的技艺可以“叫果子”为例,“叫果子”就是摹拟街头做小买卖的么暍,但是增加了音乐性,并且适当的加以美化,与后世相声的“摹拟市声”如出一辙。如传统相声《改行》中的一段,即因表演者逼真、酷似的演出,常常引起热烈的掌声︰
  • 宋代百戏与“相声”里“文字游戏”的相关艺术形式,主要有“合生”与“商谜”两种。
    “合生”又做“合笙”,历史渊源较为久远,是介乎“杂剧”、“说书”与“商谜”之间的技艺。早在唐代,就有歌舞戏的合生,以两人演奏对话,有时舞蹈唱歌,有时指物题咏,滑稽含讽闻名。
    “商谜”,就是猜谜,属于语言文字游戏,古已有之。古代“俳优”的“隐语"其实就是猜谜活动。
  • 相声继承了“乔合生”“指物题咏”,“应命辄成”,“滑稽而含玩讽”的传统,更有创新和发展。如传统相声《兄妹联句》苏东坡和苏小妹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
    “合生”又做“合笙”,历史渊源较为久远,是介乎“杂剧”、“说书”与“商谜”之间的技艺。早在唐代,就有歌舞戏的合生,以两人演奏对话,有时舞蹈唱歌,有时指物题咏,滑稽含讽闻名。
    “商谜”,就是猜谜,属于语言文字游戏,古已有之。古代“俳优”的“隐语"其实就是猜谜活动。
  • 关于“相声”一词的由来,必须从“像生”—“象声”—“相声”的发展线索来看,在相声的具体成长阶段,就是从“象声”往“相声”过度而最后定名为“相声”的过程。
  • 作为行业,相声肇始于1870年前后,早期的相声艺人把相声作为经营性的行业,正式建立三派﹙朱绍文、阿彦涛、沈春和﹚,自立门户,授徒传艺,并制定行规、行话以形成惯例,并严禁未入门的人以假乱真,具有明显的垄断性。故自清咸丰、同治年间的这一代相声艺人开始,行业上正式有了相声这一行当,以及师徒、行会的观念,从而也有了相声宗谱。
  • 朱绍文即为当时一派之祖,他生于1829年,卒于1903年,汉军旗人,幼年学唱京剧丑角,后来改为架子花脸,擅长编写武戏、演戏、教戏,学识渊博但不热衷科举。1862年咸丰皇帝去世,同治元年要求老百姓戴孝,勒令百日内不准演戏、动乐,戏园子被迫关闭。家无隔宿之粮的朱绍文为了要养家糊口,只得流落“天桥”一带,靠说笑话、唱小曲,讨几文铜板,维持生活。
  • 据说,“戏曲”的祖师爷是唐明皇;“说书”的祖师爷是周庄王;“数来宝”的祖师爷是范丹;“相声”的祖师爷是东方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