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河流》序

生命河流的摆渡者

文/林绮云
font print 人气: 10
【字号】    
   标签: tags:

生命是一连串失落的考验,失业、失婚、失去亲人、失去健康。看似失去外在事物,其实是失去自我身、心、灵的某一部分。在复原的路上,承认失落,寻找意义;重整新自我,重建新关系,完成悲伤的任务,将不难发现,Less is more!

2004年间,我用了一年时间在服务的学校完成兴建“悲伤疗愈花园(简称愈花园)”(Grief Healing Garden) ,花园的理念是教育民众,诚恳面对自己生命中各种失落事件,从与自然接触中,学习自我照护之道;从社会互动、心灵咨商过程中,寻求人际或专业的协助;最终目的在能与悲伤共度,与忧愁和解,更疼惜自己;在生命中的和解花园出口,许下心愿,重新出发。

然而尽管诸多因应失落的理论告诉我们,通过悲伤是一自然且必要的过程,但它却是相当不容易的事,可以经由协助与陪伴过程而达成。事实上,当生命发生失落或死亡事件时,走过生命幽谷,往往是一条迂回而孤独的路。在我们的社会中,似乎并无一套适当的处理模式,从小到大,并没有人教导我们如何面对如此人生大事,一旦面对死亡,无论是当事人或陪伴者,多半束手无策。

《生命河流》呈现了病床边各种角色与人性的挣扎,呈现在我们的社会中,交杂着生死、人伦关系与文化规范的临终画面,告诉我们无论年龄多大,当送别父母时,我们“永远是孩子”。能坦然面对死亡是不容易的事,除了文化规约使我们不擅长表达之外,每个人的需要不同,在“听见灵魂的哭泣”、“给一个表达的机会”等文中,我们不难看见临终当事人或陪伴者身心灵的各种需要。很多当事人停留在否认、讨价还价的悲伤反应之中,无法前进。逃避面对的结果,将“让一切来不及”矣!

助人服务者的出现是弥补临终者家属或陪伴者的不足,“奇迹”一文巧妙地点出家属若能和谐宁静地陪伴到终点,将是最大的“奇迹”。究竟要如何陪伴临终者,无疑地,作者在诸多故事中给我们的示范就是应用同理心的技巧。同理心(empathy)与同情(sympathy)不同。同情意指对当事人的处境感到难过,会丧失陪伴者或咨商者的情绪能量,而同理心能给陪伴者或咨商者能量,来理解当事人的想法与感受,而不是难过。

最容易也是最难的同理心是倾听,意指能与当事人站在同一平台上,正视其立场、聆听其需要,并适当地表达出其想法,甚至满足其需要。我们几乎在每一篇短文、每一则生命故事中,看到作者贴近人心的同理能力,显然作者用一枝温柔的笔、一颗同理的心,蕙质兰心地用不同的形式,关心了这个社会,也协助了一群面对死亡而束手无策的人,令人感佩。

这本书提供与悲伤相处、与失落和解、与死亡对话之道,也是一本助人者该读的书!一本不谈悲伤辅导或咨商理论却处处是实践理论的书!一本贴近人类心灵、深层呼唤的书!作者观察情境、人性的细致,悠然见于字里行间;不仅指出死亡文化的困境、情绪处理的漠视、人际关怀的僵化模式等,并诚恳表达了专业服务工作者在工作与良知上的冲突,努力调整脚步,以取得平衡的心路历程与作为。

看这本书时,让我联想起去年参加一个读书会时读的一本书《流浪者之歌》,也是一本与河流有关的书。书中有一个摆渡者的角色,总是默默协助人们穿梭两岸或渡河,数十年如一日,阅历无数生命。《生命河流》的作者一如摆渡者,协助临终者穿越生死门,协助家属与失落悲伤共处。与失落共处必然经验到悲伤之苦,痛苦的尽头经常是河流沉淀之后的清澈,滤过砂石之后的净水,生命风暴之后的平静。

在生命河流的流动中,且让我们担起摆渡者的角色,与同船共渡者一起流到生命的尽头吧!◇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在行星科学和彗星领域的研究工作,是在研究所开始接触的。那时候,我对理论物理还是念念难忘。有一天,我在图书馆看到史蒂芬‧霍金有关黑洞的一篇新论文,一时好奇,使用影印机影印,厚厚的一叠,拿出来一看,竟然是空无一字!
  • 当乔志再度睁开眼睛,眼前是一颗围着光环腰带的淡黄色行星,这颗巨大无比的行星在安妮和乔志前方,从黑漆漆的天空缓缓升起。安妮和乔志沿着彗星表面快跑,想找一个可以俯视光环的位置。远远地看,那些光环像条柔软的缎带,其中某些部分跟行星本身一样都是淡黄色,其他部分就比较暗了。
  • 我收集余英时先生的英文论著,初衷本是为了自己更全面地学习他的治学方法和理解他的论学旨趣。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觉得,如果能将这些论著译成中文,也许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 在中国的学术传统中,史学一向是最光辉的一门学问。但时至今日,史学在中国竟大为衰落了。必须指出,现代中国史学的衰落并不是一个孤立而凸出的现象;实际上它只是整个学术荒芜的一个环节而已。
  • 普天下的父母都有一个愿望,“孩子,你要比我更强!” 当才艺教育、学校教育都不能满足父母的当下,理财教育兴起。《理财教育越早越好》值得父母重视。
  • 对于零用钱,孩子和父母会有截然不同的回答,孩子嚷着“多多益善”,父母则认为“过犹不及”。父母常常为了究竟要给多少而苦恼,最后往往只能根据年龄、年级、孩子管理金钱的能力给零用钱。


  • 这本书的作者柯林.坎贝尔,在骨子里其实仍是个来自维吉尼亚州北部的农场男孩。我们在一起时,总免不了会分享各自的农场故事,从施洒粪肥、开牵引机到放牧牛群,我们之间永远有说不完的农场经。
  • 我的小儿子汤姆十三岁的时候,我们家已经渐渐改吃植物性食品。某一个星期天早上,汤姆从好友家过夜回来,他跟我们说了一个故事,我到现在都还记得。
  • 我所知道的大部分安亲班,都是让孩子写写功课、再写评量,积极一点的安亲班甚至会千方百计拿到学校的试卷,让孩子先写,一再重复写过这些评量试卷的孩子,回到课堂上考试,一看到一样或类似的试题,连想都不必想,很快的就可以把答案直接填上,考出来的成绩也都不差。
  • 我自己当妈妈后的现在,台湾环境变得很复杂了。虽然日子过得比较好,一切都科技了、效率了。其实,也就是更单一、更无聊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