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欣赏:鹊桥仙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文/任一仁
font print 人气: 46091
【字号】    
   标签: tags: , ,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作者简介】
秦观(公元1049 -1100) 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其词清丽和婉,深有情致,多写男女情爱,亦有感伤身世之作。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字句浅释】
题解:天帝的孙女织女因爱上牛郎而误了织彩云,受到天帝的处罚,用银河把他们隔开,只许每年(黄历)七月初七晚上,借助万千喜鹊搭成的鹊桥渡过银河相会一次。自汉魏以来,有不少咏叹这一故事的诗词。这首词被公认为其中的千古绝唱。纤:细小。飞星:移动的星星。银汉:银河。迢迢:很遥远的样子。金风:秋风。玉露:晶莹似玉的露珠。
【全词串讲】
一片片纤细轻柔的云彩,翻弄出巧妙优美的形状;
一颗颗迅速移动的星星,为传递离愁别恨而奔忙。
银河辽阔两岸迢遥,默默踏着鹊桥,匆匆越过银色波浪。
每年一次的相逢,任金风送爽、玉露纷降,更显得圣洁高尚。
就这一次相逢,远远胜过人世间千万次、无数次的你来我往。

双方温柔缠绵的情意,就像那银河流水一样悠长;
久等相逢的美好时光,飞逝而去短暂得梦幻一样。
真不忍心看喜鹊们,才助他们相见,又搭起分别的桥梁。
然而,两人的情如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永恒犹如地久天长,
又哪里在乎,是否能天天都从早到晚长相厮守、总陪着对方?
【言外之意】
真情不在长相守,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生活的磨难;假情守着也不久长。情真情假,也只有在磨难中才能明辨。这首词能成为千古抒情绝唱,就因它站在这一真理的立场,独标高格地歌颂了真情。

婉约词,特别是抒情的词,一般是不适于发议论的。这首词却偏偏因为婉约派大师秦观(在上、下片结尾处)的两番议论而传诵千古。由此看来,说理并非一定会伤情。只要是好的理,说到了人们的心坎里,人们可以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地珍惜它;不好的理,哪怕你凭借强权去推行、强迫人接受,人们也不往心里去,甚至把它当笑谈。
──本文转载自【正见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还记得大四毕业典礼上,第一次看见你高大的背景,俊朗的面孔,阳光般的微笑,让所有在场的女生都惊叹。我的心当时早已经不听使唤,眼睛一刻也离不开你。可是在上万人的会场里,小小的我却变得如此渺茫。
  • 恋爱他到底是什么一回事?
    他来的时候我还不曾出世;
    太阳为我照上了二十几个年头,
    我只是个孩子,认不识半点愁;
    忽然有一天──我又爱又恨那一天──
    我心坎里痒齐齐的有些不连牵,
    那是我这辈子第一次上当,
    有人说是受伤──你摸摸我的胸膛──
    他来的时候我还不曾出世,
    恋爱他到底是什么一回事?
  • 情人节全美戏院发起“真爱拥抱”运动,据国外知名期刊“身心医学”的报告指出,简单的亲昵动作,若能培养成为夫妻互动的习惯,除能增进彼此关系外,更重要的是,还能缓解精神紧张,预防与压力相关疾病的发生。
  • 中国古代是信神敬神的社会,社会的修炼风气总体比较浓郁,一些文学大家都是修炼之人,他们的作品往往看似是表达常人的情感,而实际是表达自己修炼的体会,感悟或者是境界,这其实是神传文化的一种必然。比如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 犹记得去年的一个春日,桃花开得灼灼,他邂逅了树下的陌生少女。女子巧笑倩兮,花面相映,而他凝眸端视,心驰神摇。不知是桃花映红了美人的面容,还是姣好的容颜照亮了繁盛的花树?
  • 大概是读了太多眼如秋水、眉若远山的章句,面对山明水秀的景致时,他很自然地把它想像成一位眉目如画的妙龄佳人。而且这位佳人,如书中的林黛玉一般多愁善感,眉弯似蹙非蹙,笼着丝丝轻雾;眼波似喜非喜,凝着款款深情。
  • 梅花长于冰雪林,如山中高士、月下美人,独立世间。它不同于牡丹的富艳、荷花的清纯、杏花的娇羞,以欺霜傲雪之姿、暗香疏影之美,成为文人气节和情怀的寄托。
  • 登高远眺,吟诗作赋,是文人士子的风习。小到一个思妇“梳洗罢,独倚望江楼”,低诉情意绵邈的离愁别绪;大到一个才子登览幽州台,高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盛世幽思。山河胜迹如歌如画,才人的情感和怀抱寄寓其中,达到了情与景的交融和统一。
  • 迢迢长江水,奔流不息,是历代文人墨客不断咏叹的壮观景象,传递着丰富多样的情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书写情浓似水和依依惜别和的韵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寄托韶光易逝和壮志难酬的感凔;“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表达历史兴亡和宇宙永恒的哲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