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胡醫師認識中醫】關節痛

人氣: 71
【字號】    
   標籤: tags:

人體骨頭和骨頭相接的地方,是關節。關節與人體的關係密不可分,如果關節部位疼痛,會給生活帶來不便。以下是胡乃文醫師在《新唐人電視台》的「認識中醫」節目中,與觀眾談論「關節痛」的文字內容。

漢朝華佗曾經說過:「戶樞不蠹,流水不腐」,意指常運動的關節不易被蛀蝕,流動的水不容易腐壞。當時,他發明了一種稱之為「五禽戲」的運動方法,他的弟子都跟著學,出了許多高壽之人,例如他有一位寫了《吳普本草》一書的弟子,吳普在活到一百多歲時,身體動作仍很俐落;靠的是華佗所教授的運動以及修道的方法。那是因為中國古代的醫生,基本上都是修道的,所以也教學生們有關修煉的東西。

關節是骨頭與骨頭間活動處,它相當於門的樞紐,關節一定要經常活動不容易損壞,就像門的樞紐要經常動而不受蟲蛀一樣。

有一種關節痛,被稱為「退化性關節炎」,它是骨頭與骨頭間的軟骨磨損而發生的一種疾病。一般而言,骨頭與骨頭相接的關節處必須有潤滑性的物質,才不容易磨損;此外,關節之間有軟骨,能起到緩衝的作用,軟骨能使骨頭和骨頭互相之間不直接碰觸,骨頭就不易磨損。但上了年紀或者經常使用勞力的人,骨頭關節間經常需要磨擦,緩衝作用的軟骨及關節滑囊黏液脫水老化,就可能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現代的研究表明,如果經常做拉筋、拉撐的運動,骨頭和關節較不容易損壞。

關節痛,中醫古時候不這樣叫,而稱為「歷節風」,就是骨頭的許多關節都疼痛的意思。還有的叫法是「痹」,痹就是不通的意思。中醫的想法中有:「痛則不通,通則不痛」,現在發生了關節中的某些物質不通了,於是疼痛。關節的痹痛有三種,就是風、寒、濕,被稱為「三痹」。會跑動的關節疼痛叫「風痹」,又稱「行痹」;另外一種痛得不得了的叫「寒痹」,又稱「痛痹」;還有一種就是濕氣重了,痛在某處不動的,叫「濕痹」,又稱「著痹」,所以風、寒、濕三痹,又被叫做行痹、痛痹及著痹。痹痛久了,會往身體裡去,如果到了五臟,就有所謂「五痹」。五臟就是肝、心、脾、肺、腎等五臟。

中醫的治療原理很簡單。有風就祛風,有寒就溫寒,有濕就去濕,這種治療概念有八個方法,古時候稱之為「八法治療」。病理上看,是風、火、暑、濕、燥、寒等六氣,是邪氣的寒、熱、虛、實,或者是人本身的寒、熱、虛、實,都可用這八法治療。八法就是「汗、吐、下、和、溫、清、消、補」。

西方的現代醫學,也在找關節痛的原因,利用高科技儀器等的分析發現,酸性物質過多,如尿酸;或是軟骨組織被磨損了、發炎了、骨質疏鬆了之類的。他們用這種方式解釋關節痛,治療方面就不簡單。為什麼呢?尿酸如何從血液中或關節中去除,很難的;磨損了的軟骨怎樣補足?疏鬆了的骨質怎樣補足?也都是很難的。於是,西醫治療關節痛經常使用止痛藥,但止住了痛並不是根治,有時止不住那個痛,會使用更強的止痛藥,例如嗎啡等。

中醫治療的方法,也會先找出關節痛的病因;包括以上所說的的風、火、暑、濕、燥、寒六氣,身體的五臟六腑經絡,如肝、心、脾、肺、腎、膽、小腸、膀胱、大腸等等概念,從經絡的受到六氣影響、虛實寒熱、通或不通來治療。如果發現是「風」,就用散風、祛風等方式治療,發現是「寒」,就用溫寒、驅寒的方式治療,發現是「濕」,就利濕、滲濕、散濕等。

談到經絡治療,例如痛的地方,依照循經,可以很容易辨識屬於哪個經絡,針對那個經絡治療即可容易被控制住。其實,中醫的針灸或用藥,可以使病處的血管擴張,讓血液流暢,能將組織裏不必要的、酸的、缺氧的物質帶走,且血管一旦擴張了,也可以把營養、氧氣等組織必須的物質,運到病灶處,只要不缺氧、有足夠的養分,病就真的好了、也不痛了。

中醫判斷病情,有很好的分析方法,又很仔細;它用把脈的方法分析病情,可以分析出風、火、暑、濕、燥、寒的哪一種病因,例如浮者為「風」,沉者為「濕」,速度快是「熱」,速度慢的是「寒」,所以該補虛就補虛,該溫寒就溫寒,該瀉實就瀉實,該清熱就清熱,就可使用各種方式處理病情。這裡,只是大致講的,我的意思是,可以用風、火、暑、濕、燥、寒這種概念去找到病因。

大部份的關節疼痛,如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髖關節、膝關節以及踝關節,都能用經絡學說分析,找出它所處的經絡,例如腕關節,在大指側的陽面就是陽明,陽面中間是少陽,陽面小指側就是太陽,所以就可以從太陽、陽明、少陽等經絡來治病;而陰面的大指側是太陰,陰面的中間是厥陰,陰面的小指側是少陰,就可以從太陰、厥陰、少陰等經絡治病。

要活就要動,可是,卻絕不是指的過度運動。華佗說過的「戶樞不蠹,流水不腐」,用戶樞比喻,那就是說,它必然不是一直的動,也不是盡量使力的動。用流水比喻,同樣的就是說,它不是湍急的流動。這已經告訴人們了,那是練功的方法,緩、慢、圓的運動;關節不會損壞、血液循環也會流暢,如此才是保持關節不痛,最好的運動方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