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二戰著名戰地攝影師 聚焦「悲劇中的希望」

font print 人氣: 27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1年03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依凡紐約報導)走進紐約長島一家名叫Manducatis Rustica 的意大利餐館,優雅溫馨的室內裝飾,讓人感覺來到了一個溫暖的意大利傳統中產階級家庭,三面的牆壁上掛滿了美籍意大利裔攝影師托尼‧瓦卡羅(Tony Vaccaro)的作品。從電影明星、導演、畫家、音樂家、品牌設計師到模特; 從美國總統到歐洲王子、公主; 社會各界名流的畫像,姿態各異,栩栩如生。

托尼‧瓦卡羅被稱為「20世紀最成功的攝影師之一」。他為Life、Look、Flair等美國著名時尚雜誌服務達三十年之久,而他的名字廣為人知的原因還有: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最著名的戰地攝影師。


1944年當二等兵的瓦卡羅在戰爭中使用手掌般大小的相機:35mm Argus C3,他稱之為「磚頭」(brick),該相機的形狀宛如迷你版的「黑色磚頭」。(圖: Tony Vaccaro提供)

在這家餐館裡,伴隨著莫札特協奏曲的熱情真切的音樂,89歲的瓦卡羅翻開了他的書籍《進入德國:攝影1944~1949》(Entering Germany:Photographs 1944~1949),一張張照片映入眼簾,也打開了他60多年前的記憶。

拍下戰地照片 留住希望

瓦卡羅出生於美國賓州格林堡(Greensburg)的一個意大利裔家庭。1943年被美國軍隊徵兵,1944至1945年間二次世界大戰之際作為美國盟軍第83步兵師的一名偵察兵在法國諾曼底參戰,然後隨美軍移師德國。

翻開書籍,幾張照片記錄了一群群乘著降落傘的美軍從空中向地面下降的情景。還有一張照片是「幾個高大的美國士兵正準備登上一架飛機,與圍觀的人群揮別」,看著這些照片,瓦卡羅沉默了一會兒說:「他們中的大多數還未抵達地面就被德軍擊斃了。」



。(圖: Tony Vaccaro提供)

這是1944年6月美國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的場景。以美國為主的盟軍在艾森豪威爾將軍的指揮下,以2萬多空降傘兵為先導,近16萬部隊在空軍的掩護下,從樸茨茅斯啟航,橫渡英吉利海峽,一舉突破了德軍防線——「大西洋壁壘」,置德軍於腹背受敵的境地。而瓦卡羅的照片正記錄了那些空降傘兵們在諾曼底英勇壯烈的一幕。

翻開下一頁,那是一個美軍士兵在一間房子旁的空地上跑動的模糊身影,圖片的註解是「一等兵Jack W. Rose的最後一步」(The Last Step of PFC Jack W. Rose )。瓦卡羅說,這個士兵是他的紐約戰友。「那是Jack中槍倒下去的最後一刻,他再也沒有爬起來。」當時,瓦卡羅躲在一顆樹後,一手拿槍,一手拿著相機,時間停在1945年1月11日,美軍解放比利時的戰役中。


一個美軍士兵在一間房子旁的空地上跑動的模糊身影,是「一等兵Jack W. Rose的最後一步」(The Last Step of PFC Jack W. Rose )。他再也沒有爬起來。(圖: Tony Vaccaro提供)

他用手比劃說:在與德軍的一次交火中,他身體左、右、前、後的戰友們一一犧牲了。只有他活了下來,他的背部受了輕傷。

瓦卡羅手指著一張名為「白色的死亡:一個死亡士兵的圖片安魂曲」(White Death: Photo Requiem for a dead soldier, Private Henry I. Tannenbaum)的照片,娓娓地講述了一個淒美的故事。

阿登戰役(Battle of the Bulge)(又稱為凸出部戰役或凸角之戰)(1944年12月9日~1945年1月28日)是二戰的著名戰役之一。這場事關整個歐洲戰場戰局形勢的生死戰役發生在比利時、盧森堡交界處的阿登。雖然盟軍最終戰勝德軍,但盟軍在此亦損失慘重。1945年1月11日,德軍偷襲了盟軍防守力量薄弱的阿登,紐約士兵Henry Tannenbaum 所在的步兵排遭到伏擊,德軍殘殺了幾乎所有的美軍,只有副排長Harry Shoemaker因裝死而得以生還。

隔日,副排長和瓦卡羅來到了步兵排的陣亡之地,現場慘不忍睹,而Henry Tannenbaum 的身體完整地、靜靜地臥在地上,冬雪幾乎覆蓋了他的身體的大部份,一半側臉露在外面。 瓦卡羅用相機拍下了這一畫面。他把這張照片命名為「白色的死亡:一個死亡士兵的圖片安魂曲」。這張著名的戰地圖片在歐洲巡展超過半個世紀。


「白色的死亡:一個死亡士兵的圖片安魂曲」(圖: Tony Vaccaro提供)


瓦卡羅說,45年後Tannenbaum的兒子邀他重返Tannenbaum當年被殺的地點。他們遇見了那片森林的主人。主人透露,那裏種植的樹木專門用來做聖誕樹。瓦卡羅說,他們聽後吃驚到說不出話來,因為Tannenbaum在德語中正是「聖誕樹」之意。

瓦卡羅拍下更多的是令人喜悅的慶祝盟軍勝利的圖片。看到這些,瓦卡羅露出了開心的表情。還有一張照片讓瓦卡羅禁不住笑出聲來。他手指著一個漂亮的法國姑娘說:「她差一點嫁給了我!」


(圖: Tony Vaccaro提供)

「我把鏡頭聚焦到『悲劇中的希望』」

每一張圖片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在1948年的一次水災中,瓦卡羅失去了超過4千多張圖片,但瓦卡羅仍有3千多張戰地圖片,被歐洲各博物館廣為收藏,成為二戰史的一部份。1994年,為紀念諾曼底戰役50週年,法國政府授予他法國榮譽勳位勳章。

瓦卡羅說:「在我的戰地照片裡,我把鏡頭聚焦到『悲劇中的希望』,而表現恐怖與荒誕只會給人們帶來不同的觀點。由於這個原因,我在歐洲的戰爭舞台上又呆了四年,用我的圖片來記錄那裏的和平,他們用流血的戰爭爭取而來的和平。我一直相信,作為一個人,我們的職責是讓這個世界變成比我們所看到的更好。」


瓦卡羅最著名的一張戰地照片「解放之吻」,慶祝1944年8月15日法國獲得解放的情景。(圖: Tony Vaccaro提供)

自1945年二戰結束後,瓦卡羅成為美國駐法蘭克福的專業攝影師,同時為週末報紙–美軍「星條旗報」服務。瓦卡羅拍攝並記錄了戰後德國及歐洲各地人們的生活,直至1949年。

重返美國 成為時尚雜誌的頂尖攝影師

1949 年,瓦卡羅回到美國,先後為美國時尚雜誌Life、Look、Flair拍攝封面等。他的攝影對像幾乎涵括了1950~1970年代的大多數美國頂級人物。他的得意之作包括︰美國總統肯尼迪、尼克松、美國著名畫家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美國頂尖建築設計師勞埃德賴特(Frank Lloyd Wright)等,還有他的好朋友、意大利著名女影星索菲亞.羅蘭(Sophia Lauren)。


義大利著名女影星索菲亞.羅蘭(Sophia Lauren)年青時的風采。 (圖: Tony Vaccaro提供)

瓦卡羅說:「我的相機就像一個通行證,讓我可以接觸一切可以接近的偉大人物,拍下最能表現出他的特點的圖片。這種感覺好極了。」

在瓦卡羅72年的攝影生涯中,他共保留了2-3萬張照片。對於照片的細節、拍攝時間、地點及情節等,瓦卡羅展露出驚人的記憶力,如數家珍。

分享攝影藝術的「絕招」

如何拍好人物畫像?拿起相機,我們向瓦卡羅請教幾個攝影藝術的「絕招」。瓦卡羅說,你需要先觀察出這個人最突出的特點,捕捉到他的特質,以純淨、不變的形式表現出來。

「我希望通過他的畫像展現出他的特性。比如,著名哲學家Bertrand Russell,我想拍一張他在思考問題的樣子。於是,我拋出一個難題給他,這讓他不得不花很久的時間來思考那個問題,在他進入低頭沉思之際,我拍到了他的哲學家形象。」

瓦卡羅還拿來一張紙,畫了一條對角線。他說,把這條線分成若干個細點,一個個往下看,感覺如何﹖當我們回答「累」時,他得意地笑了。

他說:「人眼睛的肌肉只能上下、左右運動,你的畫面想讓眼睛保持輕鬆的話,需要將橫線保持橫直,將豎線保持豎直。當有斜線的時候,需要確保消失點(Vanishing point)在畫面裡……」

瓦卡羅:「我很快樂,因為我還活著」

近 90歲的瓦卡羅平時的生活非常忙碌。他正在撰寫他的第13本書籍(已出版發行了12本書)。他每年有多個展覽,目前在歐洲和東京的展覽將延續到4~5月份。在紐約,瓦卡羅經常有幾個規模大小不一的展覽。在意大利的一個小城,一幢樓房將改建成托尼.瓦卡羅博物館,預計二、三年後竣工落成。還有一家博物館,委託瓦卡羅收集20世紀各年代有代表性的相機。聽說,他還有一份「工作」,合同需要簽到12年後,他不知道自己會活多久,於是沒敢簽字……

面對層層工作,瓦卡羅如何安排工作的優先度?他回答道:「我在寫一些東西,目的是呼籲停止戰爭。這是需要我最先完成的工作。我的夢想是:『沒有戰爭』。」

「我很快樂」瓦卡羅最後說:「因為我還活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李新紐約報導)由新唐人電視台舉辦的首屆「全球華人攝影作品大獎賽」於12月12日晚在曼哈頓烏克蘭研究院(Ukrainian Institute of America)展覽廳圓滿落幕。來自紐約的參賽者Edward Dai(Ed)以《正法》勇奪本次大賽最高獎「特別獎」。本次大賽評委認為,這幅作品以完整、穩定的三角形構圖,成功運用夜景光線,反映出堅貞不屈的精神信念的主題,有震撼力。
  • 攝影記者尼克.歐見證了過去四十年裡的許多最重要新聞事件,他拍攝的新聞照片包括髮生在他的祖國的越南戰爭,以及好萊塢明星的落魄樣子。
  • (大紀元李天翼西班牙馬德里報導)據阿富汗新聞辦公室消息,效力於美國聯合通訊社(美聯社)的西班牙裔著名戰地攝影師埃米利奧.莫萊那迪在阿富汗被炸傷腳部,被送至坎大哈爾醫院後,由於傷勢嚴重,院方無奈之下決定將傷腳切除。醫院稱莫萊那迪目前情緒穩定。
  • 大紀元時報英文部將於12月6日晚在紐約大學阿瑟‧卡特新聞學院舉辦由著名伊拉克戰爭戰地攝影師吉爾伯特森 (Ashley Gilbertson) 主講的攝影講座。該講座由Getty Image 新聞圖片社資深攝影師洪都儸斯 (Chris Hondros) 主持。吉爾伯特森將介紹他的攝影作品、創作經歷,以及他近年來關心的美軍戰後憂鬱症等社會熱點話題。 
  • 當遠離毒品、尊重生命的明亮宣傳成為校園裡不可或缺的活動時,校方與家長心照不宣的是毒品滲入校園的現實。面對白色魔鬼橫行的現代社會,道德底線不斷下滑,傳統價值觀淡薄的青少年族群很容易被吸毒所侵蝕。
  • (大紀元記者鍾元台北報導)香港入境處拒簽美國神韻藝術團六名團員的司法覆核案,港高等法院於3月9日正式判決撤銷入境處的拒簽決定。針對神韻晚會香港主辦方獲得勝訴,中央廣播電台節目日前專訪長期關注兩岸三地人權的朱婉琪律師。
  • 週二(22日)晚上,在利比亞失蹤的三名西方記者獲釋。這三名在利比亞被綁架的記者包括總部設在邁阿密的Getty Image圖片記者 瑞多(Joe Raedle),法新社攝影師施密特(Roberto Schmidt)和記者克拉克(Dave Clark)。
  • 美國第一名嘴塔克·卡爾森因敢言遭封殺;前美國之音總監之子成保守派媒體鬥士;聯手川普馬斯克堅守媒體真相陣地。
  • 陳雲裳福慧雙全、進退自如的一生,既有雲霞蒸蔚的絢麗多姿,又有光風霽月的明淨清爽……是遠比娛樂圈的緋聞婚變更適宜年輕姑娘眺望的風景。
  • 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花木蘭,迪士尼改編成頗具女權色彩、實現自我價值的超級英雄。而神州千古傳頌的木蘭則是忠孝節義、智勇雙全、賢淑高潔的化身。雖然戰功赫赫、封為尚書郎,木蘭還是辭官隱退,回歸傳統的女性生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