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教子 言傳兼身教

作者:章閣
1947年4月2日,蔣介石及夫人宋美齡與蔣經國家人在溪口家鄉合影(中正紀念堂)。(鍾元翻攝/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3728
【字號】    
   標籤: tags: , , ,

回憶父親蔣介石的教誨,蔣經國曾以《易經》中的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來形容父親蔣介石在日常生活中修身的細節,數十年如一日,從來沒有絲毫懈怠和含糊。而蔣介石對兒子的教育,從《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家諭》所記錄的家書中可見一斑。

1919年,蔣介石的老師顧清廉先生來到了上海。他對蔣介石說,蔣經國的天資雖然不是很高,但是很愛讀書。為了教育好孩子,蔣介石親自制定了課程。由於他常年在外為國奔波,無法親自教育兒子,於是延請王歐聲先生來教導。

蔣介石給蔣經國寄去了四本《說文解字》。在信中,他叮囑蔣經國:「這本書每天能認識十個字,那麼三年之內必然可以讀完,日後一生將受用不盡。」還告訴他「讀書總以爛熟為度」。

對於讀書認字這一項,他要求蔣經國:「讀書第一是要用心聽講,認識一個字,必須要知道這個字的涵義,不能讀過就算完了。」

除了叮囑學業,對於蔣經國平日的儀表和德育,蔣介石在信中叮囑說,「說話走路,皆要穩重,不可輕浮。」「你在家裡,對親人要孝順,對長輩要恭敬。走路不可輕佻,要著重腳踏實地。與同學相處要和睦,不可以互相打罵。」

1921年,蔣介石的母親去世。安葬亡母後,蔣介石在寫給兒子的信中,談起他的心念所想,以及對二個孩子的牽掛。蔣介石從十八歲立志投身革命,早已將生死榮辱置之度外,惟獨時常念及年邁的母親。由於軍務倥傯,他不能待在母親身邊,孝養親恩。於是,每當戰事面臨決一死戰之時,蔣介石必會託付好友,請對方向蔣母留下遺書,一旦不幸戰死,遺書還可以聊解親心於萬一。

蔣母去世後,蔣介石對二個孩子說:「你們兄弟二人要相親相愛,繼承先人的誌願,以報答你們祖母的撫育深恩,也就可以代我慰藉母親的在天之靈。」

1922年,蔣緯國六歲。蔣介石雖是他的養父,但是待他視若己出。對這個幼小的孩子,蔣介石在信中流露出滿滿的父愛,對他寄予了殷切的希望。民國十一年(1922年),蔣介石在桂林和孫中山先生等人度過了黃曆新年。在桂林,蔣介石居住的八桂廳環境極為幽雅,當地過節的氣氛也很熱鬧。

他在信中對蔣緯國說:「心裡很想念家庭今天的樂趣,自嘆不能在家裡,和大家歡笑一堂,因而更加想念你的活潑神態,不能忘懷。又想起我的母親逝世,不能再生,若我在家過年,可憐我的人又少了一個,喜歡你的人也少了一個。從此以後,我永世不能與我母親在家享受過年的樂趣,而且永遠不能見我母親的面,盡一些孝心了。」想到這裡,蔣介石心裡深感悲傷,所以他希望蔣緯國在家裡能好好的孝敬母親,友愛哥哥,從少年時就樹立起一個做人的模樣。

蔣介石戎馬倥傯,長年遠離家鄉,每當他收到孩子們的信件,看著孩子們歪歪扭扭的筆跡,對他「真是如獲至寶」。他鼓勵二個孩子多給他寫信。他想多了解二個孩子在家裡、在學校的情況,同時還可以解慰他冷寂的征途。蔣介石經常和兒子們通信,有意地言傳身教,告訴他們應如何寫信,寫信的格式等等。

蔣介石家書的內容,除了叮囑兒子的學業和德育之外,他也會和孩子們暢想。有一回,蔣介石在信裡給孩子們談到騎馬的事,他說很喜歡騎馬,等他回家後,要給孩子們買匹小馬,教他們騎馬。他要給自己買匹大馬,跟孩子們一起騎馬遊行。

有一天,蔣介石在大本營前的空地上,看見了別家的小孩子正在放風箏,他觸景生情,想起了蔣經國去年(民國十年)在城裡放風箏的事,於是在信裡問他:「不曉得你今年在家有做風箏去放沒有?」他從抽屜裡找出兩張賀年卡,一張是富貴花,一張是小孩遊戲,其中有放風箏的圖案,他把這些賀卡寄回去給孩子們,希望他們能玩得快樂。

蔣介石對孩子的教育,很多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譬如提醒買書要和大人商定,「對師長要敬重,對同學要和氣」。關於家中的帳目及匯款一事,叫年方六歲的蔣緯國寫信詳細給父親說一說。或清明節時,蔣介石在外不能親自掃墓,就叮囑兩個孩子,到清明節時,托才火伯伯在祖母墳上多種幾株樹。蔣介石得知蔣經國流鼻血頭暈,就叮囑他看書一個小時,就要休息遊戲十分鐘。為了不讓蔣經國總是低著頭讀書,就寫信告訴他去買一個看書的書架子。如果上海買不到,就託人去做一個。看書和字帖都擺在架子上,頭就不會老是低著,可以避免頭暈、流鼻血這類情況的發生。蔣介石對孩子的教育,可謂細膩周到。

蔣經國小時候,書法不是很好。在1922年(民國十一年)8月4日的信件中,蔣介石提醒蔣經國平常多練習書法,讓他每隔一天摹寫一、二百字,才會使書法有所進步。有時候,蔣介石看到蔣經國的來信中有錯字,他都會用紅筆圈起來,回寄給兒子,讓他改正。當他看到蔣經國的字體太小,就提醒他以後把字寫得大一些,好看清楚筆畫,「筆畫宜清楚,且要字字分明,切不可潦草糊塗。寫信的字,亦要像我寫的一樣大,不可太小」。

對孩子們的來信,蔣介石都會細心批閱,不僅糾錯,還剖析錯誤原因。逐一批改後,再回寄給他們。比如1924年,蔣經國抄寫的陳公的革命計劃,以及相關的一篇事略,裡面出現了多個錯別字,比如把「請」字誤寫為「清」字。蔣介石回覆信件,為蔣經國分析抄寫錯誤的原因,提醒他若寫字太潦草,不很留心會造成這種情況。蔣介石教誨蔣經國:「凡是抄寫東西,必須先讀一遍,領會其中的意思,然後再著手抄寫。」「如果慌裡慌張的,不管對錯,只要抄完就算完事,那有什麼益處!凡事總要認真實在,不可當作還債看待。」

在1924年5月30日的信件中,蔣介石為蔣經國引述了曾國藩的一句話。曾國藩說:「辦事、讀書、寫字,皆要眼到、心到、口到、手到、耳到。」凡是做事,眼、心、口、手、耳,都要專注在一處,專心一志就能做好事情。無論讀書,還是寫字,都應將其當作辦事來看。在這封信中,蔣介石諄諄教誨蔣經國,讓他記在心裡。在多封信件中,都提醒他看看《曾公家訓》。

為了讓孩子們提高英語閱讀,蔣介石讓蔣經國每個星期天,到商務印書館買些英文小說、雜誌閱讀,並讓他為弟弟蔣緯國訂些兒童畫報和兒童世界等雜誌。

關於閱讀古書,在蔣經國1925年去前蘇聯之前,蔣介石曾多次提醒過他。提醒他閱讀《曾公家訓》。如果要想做好文章,就「必須熟讀孟子」。蔣經國幼年時曾讀過《孟子》,但是出國回來後很多都已經忘記了。於是蔣介石在信中告訴他閱讀古文的辦法,就是熟讀和多讀,「如果妳能懂得四書的意義,又能讀熟《左傳》、《孟子》、《莊子》、《離騷》的菁華,那麼以後寫作文,就能自如了」。並說要想能記得住,以後不會忘記古文菁華,「每篇總要讀三百遍」。

多年以後,蔣經國回憶道:「父親指示我讀書,最主要的是四書,尤其是《孟子》;對於《曾國藩家書》,也甚為重視。」又說:「平常我寫信去問安,父親因為事忙,有時來不及詳細答復,就指定《曾文正公家訓》的第幾篇代替回信,要我細細去參閱。偶或因我報告身體有病,父親回信就說是我沒有好好地讀《曾國藩家書》的緣故,因為那書裡面對於如何保持健康,是說得很詳盡的。父親又常常把自己閱讀過的各書交給我讀,書裡不但有父親親筆圈點、批語和心得,並且還將重要的地方用記錄提示出來。」

蔣經國在俄羅斯待了十二年(1925年至1937年),當他回到中國後,已經二十七歲了。蔣介石先讓他在家安心讀書一年,專心研究國文,練習書法,同時研究中國農村事務的利弊。蔣經國在俄羅斯期間,曾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做苦工,身體狀況也不佳。他回國後,蔣介石叮囑他加強鍛煉,盡可能在半年內使體格恢復強健。

由於蔣經國回國後中文書寫顯得生疏,蔣介石常常教誨他,在閱讀古文上多下些功夫。他的要求是多讀古文,先讀得爛熟,然後每篇背上一百遍,可保文筆暢通;若能背誦百篇古文,並爛熟於胸中,則能成為文豪。甚至蔣經國回國五年後,蔣介石仍時常提醒蔣經國抽時間練習書法。平日多讀曾國藩、胡林翼等人的書牘與家書。還建議他從《古文觀止》選二三十篇文章,熟讀背誦,背到能夠隨時默記,這樣有助於他提筆作文,左右逢源。

1939年,蔣經國已經是二個孩子的父親了。蔣介石在家書中,仍會批改蔣經國書信的錯誤之處,特別鄭重地告訴他:作事應當注重當地的實際工作,不必高調地對外宣傳。蔣介石說蔣家的子弟愈是能夠低調行事,隱藏不露,愈不會招人妒嫉和忌憚,這樣也就越能為蔣家種福積德,報答祖先的福澤,也能為後世子孫多留些蔭德。他希望蔣經國等人要知道這一點。

1942年,正是日本侵華時期,當時全中國舉步維艱。在這一年的家書中,蔣介石特別叮囑蔣經國,對於來到江西的親友,不論親疏遠近,都應當妥善招待,使他們的衣食住用經費不致於困難。在內憂外患的艱難時期,蔣介石讓蔣經國對親友勿要節省費用,要同甘共苦。對於還在家鄉的親人,如果他們的生活困難,他叮囑蔣經國應當想辦法祕密接濟,但行事應當謹慎,以免被敵人察覺,反而連累親友。

多年以後,蔣經國回憶說:「父親對於我們兄弟的教育,是非常嚴格和認真的;不管在家、在外,都是經常來信指示我們寫字、讀書和做事、做人的道理。」

這些家書中,涵蓋了蔣家父子許多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身在亂世,蔣介石對兒子的言傳身教細緻入微,兼濟修身與學業,將中華傳統最純粹的做人之道,潛移默化地教給兒子。雖然他軍務倥傯,戎馬一生,但每封家書流露的慈父仁心,可謂教誨不盡,用心良苦。

(資料來源:《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 卷三十五)@*

責任編輯:王愉悅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975年4月5日午夜,一代偉人蔣介石與世長辭,當時原本是晴朗的天空,卻突然烏雲密布,接著是轟轟的雷響,一陣傾盆大雨排山倒海而來。
  • 這是兵家大道修行的慈悲。對於這些早已置生死於度外的將軍、士兵來說,死亡無法成為修行的考驗,那麼人間的最苦的囚徒之災,就成了對他們未來承付救度使命的奠定和檢驗。當然,孫立人對這種迫害是不能認可的,軍人效命疆場、收復國土是本分,在戰鬥的艱辛、勞苦中受罪樂得其所,為什麼要在這樣的冤屈牢獄中蹉跎消磨?
  • 上個世紀台灣大名鼎鼎的國民軍陸軍二級上將、曾任國家安全委員會祕書長的蔣緯國,乃是蔣介石的次子,其兄長是曾任台灣總統並推進台灣民主的蔣經國。
  • 蔣經國先生是中華民國第6、7任總統,也是國際知名的政治領袖,曾有民調統計,有超過半數的台灣人民認為他是最受到懷念,也是對台灣貢獻最大的總統,尤其是他晚年對黨外人士的寬容態度,以及頂著壓力開放黨禁、報禁等一系列的政策,讓台灣走向民主憲政的道路。
  • 正是對中國傳統典籍的精研,使他擁有遠見卓識,拒絕接受「五四」流行的科學主義和反傳統思想,並預見到:共產黨「要把我中華民族五千年崇高優秀的歷史文化,摧毀無遺」。
  • 孫運璿先生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擔任了近二十年的部長與行政首長,普遍被認為是台灣經濟與科技發展的主要推手,他帶領著一群傑出的政經團隊讓台灣安然渡過石油危機、中美斷交等事件。
  •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身處危難中的蔣介石拒絕向叛軍做出任何承諾與妥協,並訓示張楊二人:「此次西安事變,實為中國五千年來歷史絕續之所關,亦為中華民族人格高下之分野,不僅有關中國之存亡而已。」
  • 1975年4月5日午夜,一代領導者蔣中正與世長辭,台灣舉國哀悼。幾個月後,身心俱乏的夫人宋美齡女士前往美國定居,除了隨身行李外,她還帶著夫君蔣中正在當年結婚時送給她的14K金掛錶,8年後的某日,這支正常運轉近50年的掛錶發生故障,宋美齡將這支錶送修,沒想到卻因此發現了一個蔣中正深藏的祕密。
  • 1924年5月2日,蔣公受孫中山任命,擔任黃埔軍校校長,兼任粵軍總司令部參謀長。蔣公身為一校之長,處處言傳身教,為學生做表率。他上任伊始,發表過二篇訓詞,一則是《犧牲為革命黨惟一要旨》,另一則是《怎樣才是真正的革命黨員》。
  • 1950年的韓戰,是傳奇名將麥克阿瑟親自指揮的最後一場戰役,當時希望避免與中共或蘇聯產生直接衝突的美國杜魯門政府不顧一切地將他解職,之後麥克阿瑟到國會發表經典演說《老兵不死》,結束了他五十二年的軍旅生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