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寄情‧彩叠乡韵

【水彩行家】访水彩名家—温瑞和(中)

林毓修
font print 人气: 133
【字号】    
   标签: tags:

温老师成就的再进阶点是在09年后,特别是最近参与亚太水彩协会所展示的作品,如作品﹙杉林溪畔﹚:明显可以看出画面的结构更加严谨扎实,重叠笔法自在洒脱,笔调清灵宜人,表现的力度掌控得宜,令人激赏!这当然可以解释成自上一次风格成形后熟悉内化而来;但我们何尝不也曾努力了十多年,也无从精进突围、老调一弹再弹吗?因此就笔者的观察:“天分”与“敏锐度”往往是一位成功的画家迈向‘伟大’的一大关卡;而温老师便拥有了这道关卡的门锁。

◆ 独到迷人的色彩

在欣赏温老师的水彩作品时,首先一定会被画面中丰沛自然、高雅耐看的色彩布局所吸引。也常令人惊叹于如天外来笔之用色,是那么得贴适与舒服。特别在类似色的细腻微调间,让人如入印象派大师们的色彩花园中,自在地在光与彩的交织中漫舞、沉醉。偶见相映成趣的对比补色,竟也不唐突地支应着画面的组织结构,彼此包容、相互托衬。这是如何习来?温老师表示:一位绘画工作者,先天若对于色彩有着极高的敏感度,相信定能有绝妙的色感表现。再者,后天的努力学习,是能使色彩鲜活于当下,展现其魅力与迷人的风采。首要便是活用大色块:在起槁时,先行归纳、再予简化。让结构中只呈现素描中的“黑”、“灰”、“白”三大明度调,然后将其转换成对应关系的大色块;并适时为主角预留空间。在铺色时,善用中间质的灰色调,并自由地穿梭在冷暖调之间。如此一旦心有定见,色彩自然手到擒来、自在挥洒。如作品﹙船之节奏﹚:


船之节奏

不可否认,温老师对于庞均老师用色的精神与特点,多有了悟。同时也对庞师的色彩概念,甚是推崇!所以温老师会在中间调子与灰阶之中,有着更高深的着墨。因为以水彩的创作技法来说,不似油彩那般好调配灰色调。在透明水彩的表现技巧中,若想要精准展现不同层次的灰,那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在不加粉白的情况下,颜色容易调浊;一旦使用不当,便显得脏与硬。也常常会为了怕脏而清淡得不够厚重;只好反复叠加,导致死腻而不透气。因此温老师先行将灰调,规划出不同的色系与属性,再安排适度的明度差。只要掌控低明度的呈色够沉,自会将中高明度的灰,衬出其应有的色度与量感,自然不显混浊。当然减少叠加次数与少用擦洗手法,亦是显灰减脏腻的诀窍之一。作品﹙


忘忧森林

﹚中的灰调就表现得清透怡人。

◆ 精妙的绿

不难想像,酷爱大自然的温老师对于“绿”的意象表达,想必有其独到的心法。让人如入热带丛林般:满眼是绿,却处处不同。可真的将“绿”所带给人们的舒畅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温老师大多以暖色为基调,缀以些许寒调来调和点提。在中低明度的绿意表现时,以调加不同层次的褐色,来增加暗面的色泽变化;若要更沉就入蓝;这是就深色区块而言。在受光面的亮浅绿阶,主要以浅橄榄加上深土黄来呈现;也可调加苹果绿来增加明朗绿意;或选择以略带冷光的柠檬黄,来诠释更高光的绿。当然黄、土黄或橘红,只要适度的调点儿黑,也可呈现出令人雀跃且调性不同,质感超优的绿。重点是:每位创作者对自己的用色习性要有明确的组织认知,尽情挥洒仍方圆有度,才能有独树一格的色感表现;而色彩的精妙自会无穷涌现。在作品﹙公园望旗山﹚中,丰富多层次的绿调令人佩服。


公园望旗山

◆ 肯定到位的重叠技法

“笔触是一位创作者功力的体现’这是谢明锠老师为水彩技法归纳总结的定律之一。综观台湾水彩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早期名家大渲染,以及擦洗表现形式。水彩黄金时期,缝合与分割手法更将水彩技法推向极致。当然除了少数乡土写景的画家,用规律性的笔法,堆叠出一股质朴的美感外。鲜少有人在重叠技法上,有非常显着的建树。而温老师的水彩技巧,虽师承于早期诸位名师,对于各类技法的坚实功力当不在话下。如作品﹙石桥下﹚:画面中石桥后方的树与远景,水色淋漓,煞是迷人。在渲染和湿画法的表现上,颇得前辈大师们的真传。而温老师却将此等功力化用于无形,使其在笔韵间自然流泄,来强化精简后的平涂色块与笔触生命;在彩笔的起落下结构、面块、空间、质感等…,无一不活灵生现。


石桥下

如此传神的重叠技法,一般普罗大众在欣赏水彩作品时,大多无法珍视其所传递的透性水感。总觉得湿染缝合中那种撞水晕染的技巧,在表现性与难度上较贴近于传统印象中的精彩佳品。孰不知在重叠绘画表现时,前置归纳的作业,以及铺色顺序,都应了然于胸。特别在底色与叠加色之间的混色考量,才是重叠法其难能可贵之处。要不叠脏、不生硬,又能将上下交错互叠的色彩,自自然然地有如化学变化般的“抑”、“隐”、“扬”、“溢”、从薄虚到厚实,从解构到架构,在互透有无间予人清新舒畅的感动。若不曾下过功夫苦练有时,应无法驾驭得如此轻松到位吧!如作品﹙旗山老厝﹚和﹙福门﹚:


旗山老厝

福门

分享︰
洞顶茶的故乡
◆ 写生是种无可救药的狂恋

在探究了温老师的表现技法后,很难不找到些许连结:老师大多数的作品都以写生方式完成,这份源自于大自然的观察与体验,衍生出老师作品中丰盈独特的色彩。再者,户外写生不似在室内创作般可对客观条件善加控制;所以重叠技法顺势成形。因此在欣赏温老师的水彩作品时,较不适用于以精致描摹的角度来加以评析;而应以一位狂恋自然的作画者,眼中那无处不美、无景不入画的美妙心绪。不论风雨晨昏,或是烈日罩顶、曝晒难熬。只为了将心底头这丝丝毫毫的悸动,藉由近无意识的彩笔,疯狂勾勒出心眼中一张张完美动人的模样。如作品﹙洞顶茶的故乡﹚:那黛绿如山的秀发,在阳光下闪烁着秋香般的绿。而粉墙白晰的脸庞,缀上或青带赭的明眸,再妆点上娇俏如檐的绯红;怎不迷人!当身处如此动情的当下,怎能忍住那满腔翻腾而自抑呢?所以温老师在从军旅生涯荣退后,每天天微亮便出门写生,直到日落时分才歇手。那永远不够用的独处时光,其中的甘苦点滴是旁人无法领会的。只能藉由几件挥洒浓情的写生作品,来加以体会…


洞顶茶的故乡


<未完,待续>
(图文由中华亚太水彩艺术协会提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华亚太水彩艺术协会 2011春研讨会作品欣赏
  • 所谓“亮处不空虚,暗中有东西”,用这句话形容招治的作品最为恰当,她的画在大结构中有小层次,小结构中有微层次,仿佛纤维般编成一张天罗地网,环环相扣,牢不可破。
  • 这次展出是洪东标自2008~2011等四年间的作品中选出的代表作,大多取材自生活中和旅行间的所见题材,洪东标以写实的描写技法晕染出幽静的情境,是大家生活在喧嚣的大都会中难得的幽境,让大家分享这宁静的自然美景。
  • 早前辈画家们因物质匮乏或使用不正确的材料,使得他们的水彩作品快速氧化而损坏...
  • 在介绍温老师的绘画风格之前,特别要截引一段水彩界大老,也是温老师的恩师—邓国清教授所解析的论述;将更能领会温式风格的脉络轨迹… 国清老师指出:‘温老师对于后期印象派三位大师—塞尚、梵谷、高更的画风,情有独钟。塞尚的面与面的结合,表现立体的质感之美。梵谷的明艳色泽,以及充满生命力和跃动的笔触与线条。高更那原色的喜悦感,大胆的平涂色块,和绘画走向装饰性、明面化,并将形体概念化。让温师无时不浸润于名家的法度里,颇得绘画的精简原则,和追求完美的理念。’
  • “落竹三千, 成就一亩茶。”古人以竹自许君子品德,今人以竹制焙笼泡出一壶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汤的甘甜,此间一件件竹编器具透过竹编师傅落款标记,成了审美的主体,传世千古的好手艺。
  • 老子《道德经》说道:“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 墨竹是文人画重要的题材之一,竹可言志,也可以寄情,一方面也体现士大夫的人格操守。文同是北宋画墨竹首屈一指的人物,人称“湖州派”。对后世墨竹发展影响极大。他的表弟苏轼亦曾为其写过许多首题画诗。今天我们就从文同最出色的、最引人注目的《墨竹图》来看看,这幅画为何让人过目难忘?
  • 我在《胡笔标准:千百年来第一人,创造出毛笔的标准》〈自序〉曾提及,年轻时拚搏事业,每天工作十六小时都不觉苦,一直到了五十岁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树盆栽,欣赏之余,蓦然惊觉人生已过了一半,该是放下脚步,开始修护保养身体的时候了。
  • 霍尔班以肖像画闻名于后世,但如同所有的文艺复兴画家,霍尔班是以宗教题材开始他的职业生涯的。霍尔班在巴赛尔的主要作品是宗教画,这些早期作品显示出来自丢勒、格吕内瓦尔德和巴尔登格里恩(Hans Baldung Grien)等德国画家的影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