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古代神奇合金 越王勾践之剑

font print 人气: 54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3月10日讯】北京晨报的一则消息指出,春秋时代著名的“越王勾践之剑”铸造之谜,已被上海博物馆等单位联合组成的课题小组破解,复制成功, 但引争议.

超古代神奇合金:秦俑坑内的记忆合金剑

一般人常会认为:现代一定比古代进步、古代科技一定比不上现代。然而历史上有很多例子却推翻此种“必然”的想法,反而显示古代某些科技成就是当代所无法比拟的。例如 1994 年 3 月 1 日,举世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正式开始挖掘。这是本世纪巨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在二号坑内已出土有铜矛、铜弩机、铜镞、残剑等,其中还发现了一批青铜剑,长度为 86 公分,剑身上共有 8 个棱面。考古学家用游标卡尺测量,发现这 8 个棱面误差不足一根头发丝,已经出土的 19 把青铜剑,剑剑如此。这批青铜剑结构致密,剑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纹细腻,纹理来去无交错,它们在黄土下沉睡了 2000 多年,出土时依然光亮如新,锋利无比。科研人员测试后发现,剑的表面有一层 10 微米厚的铬盐化合物。

  这一发现立刻轰动了世界,因为这种“铬盐氧化”处理方法,是近代才出现的先进工艺,德国在 1937 年,美国在 1950 先后发明,并申请了专利。事实上,关于铬盐氧化处理的方法,绝不是秦始皇时代的发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掌握了这一先进的工艺。

  几年前,一支考古队在挖掘春秋古墓时,意外发现了一把沾满泥土的长剑,剑身上一行古篆“越王勾践自用剑”跃入眼帘。这一重大的考古发现立即轰动中国,但是,更加轰动的消息却来自对古剑的科学研究报告。最先引起研究人员注意的是:这柄古剑在地下埋藏了 2000 多年为什么没有生銹呢?为什么依然寒光四射、锋利无比呢?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銹的原因在于剑身上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大家知道,铬是一种极耐腐蚀的稀有金属,地球岩石中含铬量很低,提取十分不易。再者,铬还是一种耐高温的金属,它的熔点大约在摄氏 1907 度。

  由此我们思考:为何越王勾践时期就有了我们无法想像的科技水准?也许古代早已有更多的科技工艺是现代比不上的,的确,又有新的事例发现了,在考古人员清理秦皇一号坑的第一过洞时,发现一把青铜剑被一尊重达 150 公斤的陶俑压弯了,其弯曲的程度超过 45 度,当人们移开陶俑之后,令人惊诧的奇迹出现了:那又窄又薄的青铜剑,竟在一瞬间反弹平直,自然恢复。当代冶金学家梦想的“形状记忆合金”,竟然出现在 2000 多年前的古代墓葬里。

  “形状记忆合金”目前用途很广,连女人的胸罩都用上了,也就是“记形罩杯”,可是有没有想过,本世纪 80 年代的科技文明,竟然会出现在公元前 200 多年以前?又有谁能想像,秦始皇的士兵手里挥舞的长剑,竟然是现代科技尚未发明的杰作?

  重要的问题是:在发现这些超古代的科技事实以后,我们用什么态度来解释这种超常规的科技早熟现象?我不希望有些人用“偶然”或“巧合”来解释,这是不负责的说法,它应该有一个更加具体的说明,或他们的技术来自何处?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 刘晓波: 韬光养晦﹕一种下流的外交智慧(上) (7/25/2001)    
  • 中国美人美丽密传 (6/20/2001)    
  • 千年宝剑的“仿”“复”之争 (4/14/2001)    
  • 克隆越王勾践剑 引起江湖风波 (1/15/2001)    
  • 越王勾践剑“仿制”成功 (1/8/2001)    
  • 越王勾践剑“克隆”成功 (1/8/2001)    
  • 中共使领馆抓壮丁当炮灰 国外华人警惕被利用 (12/30/2000)    
  • 上海复制越王勾践剑成功 (9/21/2000)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以“卧薪尝胆”闻名千古的越王勾践,其身边的爱物——勾践剑在沉睡了2500多年后被发现,至今一直被世人视作“稀世之宝”。今天,一柄用相同材料、配方“克隆”的越王勾践剑被捐赠给越国故地的浙江省博物馆。
    • 以“卧薪尝胆”闻名千古的越王勾践,其身边的爱物——勾践剑在沉睡了两千五百多年后,终于“苏醒”。今天,一柄用相同材料、配方“克隆”的越王勾践剑被捐赠给越国故地的浙江省博物馆。
    • “天下第一剑”克隆2500把,馆藏者坚称违法,克隆者认为合理,收藏者说法不一,公安部门说可能是管制刀具
    •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为了称霸天下,战争频繁。越王勾践败于吴王夫差之后,受尽凌辱,为了振兴自己的江山,勾践采用美人计,献西施予吴王,夫差惊叹西施之美,终日沉迷女色,国势日衰,终被越国所灭。一代美女西施为国献身的故事,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 讲到“韬光养晦”,似乎是中国人永远会引以为自豪的古老智慧。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和甘为奴仆的忍辱负重,终于在受尽耻辱之后,使他在与吴王的争霸之业中,报复成功,一雪前耻。这个故事一直是帝王师们教导皇帝怎样奋发图强的经典保留节目,也是当代国人热衷的历史典故之一。各类史书、文学演绎、影视改编,都把勾践作为正面形像加以渲染—能屈能伸、终成大业的英明君主。在某种意义上,勾践已经作为一种人格典范、进入了国人的集体潜意识。家长们、老师们也经常用这个典故教导孩子的。与此类似的全民教材,还有韩信受“胯下之辱”而终成伟业的典故。在国人的心中,这类历史典故充满表现了高超的生存智慧,却从来没有认真反思过,这类实用的、甚至投机的智慧之中潜含的厚黑内核。
    • 赵州桥,原名安济桥,历史悠久,远近闻名。它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城南约五华里的洨(音淆)河之上,是座石砌拱桥,当地俗称大石桥,由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大约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建成,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是迄今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 明朝有个乡民锄田,发现了古城墙的遗址,便顺手挖了起来,看见一块色泽漂亮可爱的石头,就将这石头带回去给自家的小孩做玩具玩耍。过了几天,他家发现这石头的奇异之处:每逢中午和晚上子时(23点到凌晨01点),这块石头都会“铿然有声”的发出鸣响。他觉得奇怪,就将其摆在自家的神龛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