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与《易》的大道关连

作者:空玄居士

“天下为公”思想深为中华文化推崇。(卜人/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553
【字号】    
   标签: tags: , ,

墨子》是墨家的典籍,而《》并非墨家典籍,这两者为什么会有关连呢?

墨子与墨家思想学说辑着于《墨子》一书,其主要内容有所谓“墨家十论”,也就是“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命、非乐、天命、明鬼”这十项主张。《》是概括性的说法,其历史非常久远。《三易》中的《周易》从西周初开始,而《归藏》更古早,《连山》又更古远,此三者在《周礼》的记载皆视为太卜之遗法。

春秋晚期时孔子研读《周易》并作为教材,诠释《周易》的《易传十翼》被认为是孔子或孔门弟子所作,后世合《周易》与《易传十翼》为《易经》。解《易》之学在汉朝时有象数派兴起,到了三国曹魏时王弼说解以老庄而有义理派,此后一直到清朝,《易》学的发展变化主要在这两大派门。

本文与《易》有关的内容并不是《易传十翼》,也不是象数派或义理派这两大《易》学派门,而是“大道《易》”,也就是认为《易》是建构大同世界之道的“大道”〔注〕。

比较墨家几项重要主张与“大道《易》”的内涵,可以发现其精蕴同质相通,可以说皆是为了大同世界的建构实现。

墨家主要思想主张通于“大道《易》”

“兼爱”与“非攻”是墨家最广为人知的两项主张。

在《墨子.兼爱》篇有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又言:“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敖”字通“傲”)可知“兼爱”乃视人如己,若天下之人皆相爱,则天下将无人为的祸乱,那就天下太平了!

而“大道《易》”对于“家人”卦的诠释为“待世人如家人”,如此则世人何必对他人巧取豪夺,反倒应该和平相处、彼此助益,这不就是“大同”世界的景况吗?

可知“兼爱”与“家人”卦的内含精蕴是同样的。

“非攻”的“非”字是“不赞成、不进行”的意思;“攻”字意指“不义之战”,也就是“侵略性质的战争”。在《墨子.非攻》篇有言:“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如果世界上都没有人挑起战争,那也就没有战争了。

而“大道《易》”对于“师”卦的诠释为“战争是灾难”,也就是在告诫人们应该要避免战争而另外寻求和平的解决方式。可知“非攻”与“师”卦的诉求是同质的。

“节用”也是墨家的主张,在《墨子.节用》篇有言:“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也就是认为不应浪费与奢侈。墨家还主张“节葬”,认为耗用大量资财厚葬与长时间守孝并不是绝对必要,(*笔者认为)在今日看来是很务实且先进的观念。

而“大道《易》”对于“节”卦的解释为对于包括物资、能源、欲望等,能够有所“节用、节约、节制”。现代因为科学进步、商业制度、与人口爆量的原因,大量生产与消费使得地球上垃圾过量,空气、水、土壤的污染严重,已经到了对于人类与物种的存续构成威胁的程度。许多因应的想法与政策被提出与实施,如减塑、减碳等等。

可知“节用”“节葬”与“节”卦都意指当用则用、当省该省,只是因为时代不同而对应方式有差异。

“尚贤”是墨家的重要主张之一,在《墨子.尚贤》篇有言:“尚贤为政之本也”。墨家还主张“尚同”,在《墨子.尚同》篇有言:“明乎民之无正长以一同天下之义,而天下乱也。”也就是认为天下会乱,是因为对于“天下之义”(即“公义”或“普世价值、共同理念”)的争议不同所引起,这样的见解鞭辟入里。在《墨子.尚同》篇继续写道:“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所以必须选择“贤良圣知辩慧”的人,以制定大家能够认同而愿意遵循的“天下之义”。因为墨子时为王朝封建时代,所以认为是“立以为天子”;以现今时代而言,可知其重点在于建构世界性的“普世价值、共同理念”,并将之彰显与实施。

而“大道《易》”对于“比”卦的解释就是“推选与支持贤明的人才”。且“大道《易》”本身就是一套用以建构大同世界的原则规范,是值得参照的体系。

所谓“贤”才,简单说就是能制定与伸张“公义”,也就是让众人可有基本的生存与进取的发展。可知墨家与“大道《易》”在重视“贤”才与建构“公义”的意含是可通的。

两者对“大同”世界的原则主张

由上述可知墨家的多项主张与“大道《易》”中相关项目的意含竟然都同质,如果说“大道《易》”是大同世界建构之道,那么似乎墨家在本质上就是为了建构一个大同世界而提出其主张。只是墨家所提的主张乃是针对当时代的人文物资状况,所以其项目较少。

而“大道《易》”将六十四卦的内容诠释为建构大同世界的各种原则与规范,包括个人、人际、环境、社会、教育、经济、气候、生态、人权等等,其牵涉范围相当广泛,是名符其实的“大道”。例如以“大道”的观念诠释“离”卦,乃是在告诫人们要注意与克制如火灾、战火、怒火、妒火等各种“火”所可能引发的憾恨别“离”。这牵涉到个人、人际、国际、环境、气候等多个范畴。

墨子是春秋末战国初人,《孟子.滕文公》篇云:“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墨。”曾经在战国时是如此显学的墨家学说,后来却几乎绝迹,以致于原本三教指的是道、墨、儒,而后来佛教传入中土后变成了儒、释、道。

由上述可知墨家的多项主张很明显是通于大同世界的“公天下”主张,也就难怪不见容于“私天下”的帝制时期,在秦、汉两朝就被消匿无声。但是以现今世界普遍共和体制的观点来看,有其相当进步性。

在《墨子》一书中多次提及“圣王”,例如《墨子.兼爱》篇有言:“故兼者圣王之道也”,“兼者”意指“兼相爱”。似乎在春秋战国时期清楚地流传着一些古代“圣王”的言行事迹,而墨子将其转化为墨家的主张。“圣王”之所以被后人如此称颂,很可能就是因为实行的是“公天下”的贤德政策,也就难怪墨家有那么些主张都可通于大同世界的“大道”了。

〔注〕:《易》就是大同世界建构之道的“大道”
https://www.epochtimes.com/gb/19/11/14/n11655799.htm

*本文谨代表作者观点。更多详细内容,请参阅作者的相关着书。*
**非经作者同意,请勿转引本文,也请勿抄袭或变改内容。**

责任编辑:古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