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绿岛死鱼案 全球首例海洋鱼型链球菌惹祸

人气: 67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6月8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韦枢台北八日电)去年底今年初绿岛北部居民不断在海边捡拾漂上岸的大型珊瑚礁鱼类,但漂上岸的大鱼愈来愈多,满到冰箱塞不下,居民开始担心出事,找上专家调查。经过半年研究,终于探索出这个“X档案”,居然是鱼型链球菌惹的祸,而且更是全球首例在大洋中发现大型鱼类集体遭感染的案例。

虽然死鱼漂上岸的高峰期只有年初的两周,至今未再发生,不影响绿岛的观光资源,也未闻食用这些鱼类的民众罹病,但这件事情让很多海洋鱼类专家不得其解,因为有太多的“为什么”和“不可能”,至今也找不出量够大、浓度够高的鱼型链球菌从何而来。

负责调查的专家之一,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研究员郑明修表示,为何在稀释功能超强的大洋中会有千斤以上的大鱼遭感染而死亡?奇怪的是,为何都是每只一公斤以上的大鱼死亡,小鱼、底栖鱼类、潮间带、浮潜区的鱼类都活得好好的?为何这些大鱼都是生活在水深约30公尺的鱼类,还都是平常白天到处趴趴走的鱼类 (如鹦哥、石斑、鼻鱼、刺鲀)?

绿岛海域鱼类不明原因致死事件的“X档案”是这样发生的。去年12月20日绿岛北部中寮乡民向海巡队通报,数天以来持续有鱼类大量死亡并漂上岸,怀疑是不肖渔民非法毒、电、炸鱼,希望海巡队前往取缔。

但沿岸的死鱼不断漂上岸,与以往非法毒电炸鱼的情形不同,让原来捡拾这些鱼获的乡民心里七上八下,冰箱中塞满了这些大鱼,却无法确定是否可以食用,是否对健康造成影响。

“X档案”动员了好多单位和海洋鱼类专家,郑明修说,中研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昭伦12月27日前往绿岛采样调查,结果也没发现环境因子异常。

另外,从当地居民早期捞拾的鱼体、调查人员的随机采样、送验时加入外来样本,9个样本冷冻后送农委会水产试验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这个中心有丰富的解剖经验,对毒电炸鱼的鱼体判断有非常高的可信度,结果外观上没发现有罹网、钩痕,内脏器官、脊椎与肌肉完好,并未遭受电击或外界爆破力致死,但部分鱼的肝脏出现萎缩与暗黑情形,建议进行化学与毒物分析。

样本再送给清华大学教授董瑞安与台东县政府农渔局委托相关检测单位以200种以上常用的氰化物、农药等进行毒物分析,结果并未化验出鱼体有氰化物、农药残留,因为海洋有很强的稀释效果,加上农药种类繁多,因此只能初步排除毒鱼的假设。

再经过多次潜水调查结果,也没发现有残留的容器或死亡鱼体聚集现象,无法支援毒鱼的假设。专家们认为,野外调查找出污染源是重要的,于是中研院的研究员陈昭伦、陈正平、孟培杰与郑明修的实验室,配合当地部分潜水业者,由水流方向推估可能的污染源位置,进行大面积潜水调查,希望可以找到污染源,但一样没有明确的答案。

在病原菌的检验方面却有令人惊奇的结果。由观光局东部海岸国家风景管理处绿岛工作站主任吴志昇寄送21个样本至屏东科技大学动物医院水产病理科教授蔡信雄实验室,其中4个对照组样本是采自绿岛南寮海域的渔获,检测结果均无细菌感染。

另有7个样本已腐坏而无法检验,其他10个样本经PCR分生菌种检测,很快查出受到感染,其中3个样本遭受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感染,另外7个样本是受到Streptococcus iniae感染。

由于屏科大5年前便建立鱼型链球菌资料库,目前已有50余起个案的分析资料,并拥有这个菌的基因片段,他们利用PCR检测方法协助养殖渔业快速查出病因,快速投予抗生素,避免鱼群进入感染高峰期的两周内,造成整池鱼全数死光的惨况。

不过奇怪的是,链球菌是封闭型养殖业鱼类感染的重要致病菌,通常在养殖池中与健康鱼体都可能被检出,特别在高水温季节,加上水质不佳、紧迫等因素,常造成养殖业者损失;罹病鱼体特征是虚弱、拒食、角膜混浊、突眼、肛门与鳍基部变红等,解剖可见内脏出血、腹水、肾、脾与肝肿大。但从未见在开放型大洋中有部分鱼类遭感染而死亡的案例,文献中也未见前例。

虽然检出鱼型链球菌,也排除环境因素与毒、电、炸鱼等行为,但郑明修强调,与这个事件的结果有一些出入,例如这个菌种好发于高温季节、会出现在低盐度(千分之二以下)的海河交界处,鱼体在水试所解剖的结果与因病死亡鱼体特征有些差异,在相关研究中,鱼型链球菌也未曾在珊瑚礁海域检出的纪录,这些问题都值得更进一步研究与调查。

郑明修等专家试着推论各种可能,短期间有如此大量、高浓度的鱼型链球菌出现在大鱼体内,自然因素之外,人为因素可能是路过当地水域的船只海抛不新鲜或腐坏渔获,鱼群争食而感染,而后来的鱼继续吃病死鱼尸,也陆续感染,于是形成感染高峰而出现大量鱼群死亡,但两周后海洋逐渐稀释而消退。

郑明修等专家认为,科学验证的结果可能是结合多项因素造成,或是原来假设上的疏忽,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查证;虽然鱼群不再死亡,但根据最近的潜水调查,对整体的珊瑚覆盖率、底栖生物与鱼类的影响有限,但死亡的鱼群对当地的绿岛中寮外海鱼类群聚而言可能还在变动范围内。

至于当地居民担心未来会不会再度发生类似事件?他强调,这次调查研究的真正原因仍未解,以检验结果倒推可能原因,会有许多遗憾与未能证实之处,但鱼型链球菌感染会有可能再发生,造成的结果可能不一样,但民众对环境的保护、对事件敏感度应该随时提高,才能保有健康的环境与身体。


去年底今年初绿岛北部海边漂来大批死亡鱼类,当地居民找上专家调查,发现是鱼型链球菌惹的祸,而且还是全球首例在大洋中发现部分大型鱼类集体遭感染案例。(图由中研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研究生郑明修提供)//中央社


去年底今年初绿岛北部海边漂来大批死亡鱼类,当地居民找上专家调查,发现是鱼型链球菌惹的祸,而且还是全球首例在大洋中发现部分大型鱼类集体遭感染案例。 (图由中研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研究生郑明修提供) //中央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