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相声史:六十年代初期传统相声总结

1957年~1975年
汉霖民俗说唱艺术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17
【字号】    
   标签: tags:

1959年10月23日,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对来北京参加演出的艺术表演人员作重要讲话︰“文艺工作者要坚持革命精神,不断前进、不断革新、以利推陈出新,百花齐放。”

在这谈话之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和中央广播说唱团便响应号召,从1960年10 月到1961年4月半年间,挖掘并纪录了传统相声一百多段,包括“垫话”、“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活”、“开场小唱”等,基本上反映了传统相声的概貌。当时这些调查单位曾撰写一篇充满意识形态的书面报告,以政党政治观点全面的对这批民间说唱艺术加以总结﹙或说在政治层次上批判﹚。重点摘录如下︰

*就内容分︰这些节目﹙过去的传统相声内容﹚大约有这样几种类型︰
1. 关于“剥削者”、“统治者”的笑话。
2. 关于“旧社会”世态人情和种种畸形现象的讽刺。
3. 关于传统笑话的主人翁﹙傻子、乡下人、庸医、卜者、塾师﹚的话柄。
4. 关于“旧社会”习俗和其他知识。
5. 机锋辩难、谈笑风生的节目。
6. 摹拟方言、外语、市声和学唱戏曲、曲艺。
7. 角色表演性较强的节目和滑稽演出戏曲片段的“开场小唱”。
8. 文字游戏。

*就形式和体裁分︰
1. 属于“单口相声”或“一头沉”的“对口相声”,在叙事中穿插着笑料。
2. 属于“子母哏”的“对口相声”,“甲”、“乙”唇枪舌剑,互不相让。
3. 剧情以摹拟学唱为主,间以诙谐博笑。
4. 演员在应对之间加上“贯口”,背诵成段抑扬顿挫的排比文辞。
5.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演员,当场现身或即兴作戏,近似闹剧的形式。

*就基本结构分︰除了学唱和文字游戏之外,主要有三类︰
1. 按照职业的、性格的、或其他的特征刻划出一种漫画式的人物贯穿全篇。
2. 不以人物为依托,而以有趣的以至荒诞的情节,或曲解附会来结构成篇。
3. 既不以人物为骨干,又不以故事为经纬,而纯以能言善辩为能事的。

*就喜剧效果分︰由于内容不同,表演者所采取的态度和手法也是不同的。
1. 有讽刺类别和诙谐类别。
2. 讽刺有各种火候︰嘻笑怒骂、挖苦嘲弄,或是留有余地的、婉转多讽的。
3. 诙谐也有各种火候︰刻意捉狭、微含揶揄,或仅仅饶有趣味。

议论中说,由此可见,过去对相声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做的不够,因而对相声遗产的认识失于片面与笼统。以上的分析足证传统相声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技巧;即主题、题材、形式、手法是多样的。

*评论认为精华所在︰
至于传统相声里有哪些在“新时代”里仍然可以被称作精华呢?议论指出,最可贵的在于那些符合了“劳动人民”爱憎情感的表现。例如以下几段,语言犀利,感染力也很强︰
1.《连升三级》︰嘲笑封建官僚机构的腐败。
2.《怯演讲》︰奚落军阀的骄横昏庸。
3.《打白朗》︰描绘“反动”军官怯阵的狼狈像。
4.《怯跟班》︰故事里面的“跟班”请钉马掌的来给老爷修脚,无异于骂老爷是“畜类”。
5.《守财奴》︰故事里面的吝啬老爷遗嘱死后将尸首肢解卖肉,大胆的夸张包含着对剥削者入骨三分的诅咒﹙细品其意涵激烈、几已达到暴力血腥程度﹚。
6.《一字一象》︰属于文学游戏类的段子,用字的形象双关的笑骂了贪官污吏。
7.《剥兔皮》︰以上完厕所用过的“剩纸”谐音,暗指“圣旨”,已经是赤裸裸的咒骂了。
8.《洋药方》︰把“旧社会”一些道德品质的弱点﹙好逸恶劳、好吃懒做、贪小便宜﹚归纳为疾病的症候加以数落,做不同程度的讽刺。

还有一些段子,评论认为有助于破除民众“迷信”,反映了“正确的”是非观念;总之倾吐了“旧社会”下层群众﹙“新时代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在谈笑间助长了人民的志气,并且灭了剥削者、统治者的威风的,就是值得保留的好段子。如能再以其尖锐性与生动性的语言引领民众,教育民众,可谓具有相当的认识意义与娱乐作用。

由上分析可知,“新时代”的共党政治对传统相声充满批判与期待,已不可能只为纯粹的相声艺术发声,执政当局希望相声最好有助宣扬“新时代”理念,在教育民众、引导观念上有所作用﹙具有相当的认识意义与娱乐作用﹚。

﹙待续﹚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九一八事变”之后,著名相声艺人张寿臣曾经编演这样一段“垫话”︰“小日本想灭亡中国,那是痴心妄想!中国人同仇敌忾、团结御侮,谁想亡中国也亡不了。您只管放心,历史上记载得明明白白;元朝来亡中国,没几百年,连蒙古也送来啦!清朝来亡中国,没几百年,连吉林、黑龙江西半边都送过来啦!日本不是也要亡中国吗?好吧!待不多少年连蓬莱三岛也得送给中国。亡?亡什么?全日本国的人都到中国来,还不够站岗的哪!”
  • 成长期的相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由发祥地—北京,向外地普及的过程。在北京,相声艺人队伍逐渐扩大,竞争日益激烈,促进了相声艺术的成长。尤其是相声登上广播电台以后,拓宽了观众面,提高了相声演员的知名度,社会影响也愈来愈大。
  • 1947年一月中旬,当时著名的民俗学家金受申在《北平日报》连载题为《相声》的文章,具体描述了那时相声在社会上发展的现状,指出了相声存在的问题。这篇文章发表到今天,已经超过一甲子,然而,文中提到的一些问题,与相声界的一些流弊,仍然可作为当时的见证与目前的参考。
  • 1949年,大陆上共党执政后,中国的相声艺人全都经历了一个不得不“重新学习与改造”的历程;所有演出的内容,都必须要通过严谨的思想检查、教育、改良,要达成能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要求;以避免演员说着“未经整理”的传统相声,或是提及羡慕富贵权势、贬损“劳动人民”的内容。
  • “相声改进小组”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在中国社会面临重大转变的时候自立更生摸索前进,改编和创作了许多相声,培养了新的演员,重新站稳了相声演出的步伐。不过因为历史环境的约束,这样的过程给相声带来了“偏左”的思潮,以致后来的一些相声作品,都呈现了过于强调相声的“政治宣传作用”而忽略艺术、娱乐作用的倾向。
  • 老舍出身在曲艺和相声的发源地—北京。生于一个满族家庭。由于清王朝已经江河日下,北京清末的旗人感到无力回天,日益沉溺在消遣性的民间文艺里自娱。生活在这样的旗人文化区,老舍在童年时代就开始接触曲艺,加上他有一个开茶馆的表舅,又给他提供了耳濡目染的方便。这样,他从小爱好戏曲、曲艺,对相声也特别热爱。
  • 关于老舍,是享誉海外的知名中国作家,他终其一生都以抒写社会底层百姓的心声为已任,这样的认识是没有错的。但是成长于大时代动荡时期的老舍,其实是个刚强、义气、具正义感、学贯中西的爱国青年;他在中共建制后,本着一颗火热的爱国心,从海外归国奔向革命。他多次说︰“一个读书人最珍贵的东西是他的一点气节”。
  • 相声原本是产生于北京的市民艺术,是城市曲种,只在城市流传。但共党执政后,随着相声演员到军队、矿山、工厂、农村深入生活和慰问演出;相声从都市到了农村,从内地到了边疆,从工厂到了部队,逐渐也有了雄厚的业余演员队伍。各地的相声爱好者一方面为专业队伍输送了优秀的演员和作品,一方面活跃了群众生活,逐渐将相声发展为全国性的曲种。﹙到后来,几乎每个省都有了相声;在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则根据自己的语言特点,还创造了方言相声和少数民族相声。﹚
  • 夏雨田是位相声界不多见的具有大学学历的艺术家,长期坚持歌颂型相声的创作。他曾深刻的概括“笑与人生”的关系,他说︰“愿人生有更美的笑,愿笑中有更美的人生。”,“我爱相声,相声通往笑声;我爱笑声,笑声连接大家的心声!笑帮您宣泄喜怒哀乐的情怀,笑伴您应对酸甜苦辣的人生!顺利时会笑,困难时能笑,失败时敢笑,我们笑着同昨天告别又笑着迎接新的黎明!”

    夏雨田的歌颂型相声具有新的审美意蕴,富有浪漫气息,他曾经说︰“我试着把曲艺当诗写”。

  • 在1959年前后,中国的文艺界掀起一波创作高潮。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电影、曲艺等领域作品颇多,相声当然也不例外,创作了大量反应“新时代”与“新生活”的作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