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謝田:哈利.波特呼喚內心什麼渴望?

謝田(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Aiken)

人氣 4

【大紀元2010年12月10日訊】加州洛杉磯一所大學的朋友很久以前就建議,說一定要看一部哈利.波特的小說或電影,以理解當代青少年的心理。因為覺得這些神奇魔幻的東西屬於術類,不是正法正道,就一直興致缺缺。但最近女兒一再央求要帶她去看,因為她的同學早都在電影剛出來時就看了,不看她會「落伍」,就只好答應她了。今天的世界千奇百態,新思潮層出不窮,任何事務的出現恐怕都不是偶然的,偶然的事情恐怕也不會出現;有序的安排背後,可能有人們不完全知曉的原因。再說,憑哈利.波特的商業成功,也值得去看個究竟。

看完電影後還一直在琢磨,這部小說和電影風靡世界,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它的原著影響了全球至少四億人,其成功的背後,是因為人們希望有憑空熄燈點火、騎掃帚飛行的超人能力,還是因為它反映了人們內心深處的渴望?
 


哈利.波特系列的小說和電影,其商業成功的背後,是人們內心深處期盼的反映。圖為哈利.波特電影中三個英國主角去年七月在倫敦亮相。(Getty Images)

大眾文化和商業成功

英國作家J•K•羅琳的這個系列小說從最初的《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到後來的續集,再到最近的第七部《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已經不只是奇幻、推理、驚悚和年輕人的小說,不管在歐美還是亞洲,它已經成了大眾文化的一部分。羅琳聲稱她沒有針對某個特定年齡段的讀者,出版商最初也試圖把目標定在九到十五歲的青少年身上。但現在看來,其讀者群已經遠遠超出了這個範圍。

哈利.波特的商業成功,從任何角度看,都非常驚人。小說的第一部1997年在英國出版後,十幾年間被譯成67種語言,所有版本的總銷售量超過四億。第六部 2005年出版時,全世界24小時就賣掉九百萬本;第七部2007年出版時,24小時內全球賣掉一千一百萬本,美國佔其中的830萬。哈利.波特的品牌值 240億美元,可以列在世界各國GDP的前一百位之內。

神奇力量自何而來

故事中吸引了幾億世人的力量,似乎有非同尋常的來源。羅琳說,二十年前她從曼徹斯特坐火車去倫敦,故事的靈感突然迸發出來、跳進她的腦海。哈利.波特這個年輕人的形象、性格,都活靈活現的展現在她的眼前。羅琳從六歲就開始寫作,但從來沒有哪個寫作的主意讓她這麼興奮。

成為孤兒的哈利.波特被寄養在他的普通人親戚家、其超能力被完全忽略的故事,讓人想起具足神通、但身在世間修煉的人們。哈利.波特透過「思想」看到黑魔王的情節中,所描述的是伏地魔黑魔王(Lord Voldemort)。而黑魔王伏地魔存在的目的,是征服具有功能的神靈的世界,和沒有功能的普通人的世界(Muggles)。

羅琳在描述超常的世界和現實的世界時,所用的手法也耐人尋味。兩個世界截然分開,但又緊密相聯,有功能的人則可以穿越空間。這些精彩而又神奇的描述很有意思,如果人們還記得類似的文學作品,如《納尼亞》中的「其他宇宙」(alternative universe),《指環王》中的「中土世界」(Middle-earth),明白的人不難想像,這些作者都受到了同樣的啟迪和暗示,被給予類似的揭開宇宙天人奧秘的鑰匙。

學術界和新聞界人士在研究羅琳的哈利.波特著作時,從社會的固定模式、壓迫與反抗的力量、生存的主題、克服艱難險阻、甚至政治的角度等等,去解釋這些故事。這些解釋都不算錯,但都有偏頗。其實,這些看法很類似於當代中國各界人士對法輪功修煉團體的認識。有的國人試圖用現代人類社會的宗教模式去套,有的關注法輪功的被迫害和反迫害,有的把慈悲者三退救人的舉動當作搞政治,有的認識到歷經艱險的人們終會得到正果,等等。如果人們知道自己的觀念的局限,他們看待一件超常的事務時,就會有突破性的心得。哈利.波特故事中的一個主線,就是從人的青春期開始,走過最悲慘的魔難,最後取得正果。

羅琳曾說,她書中一個歷久不衰的呼籲,就是主張容忍、結束偏執。書中的人物,如果說哈利是個最具有「忍」的能力、最能承受艱苦的角色的話,他的朋友羅恩.韋斯萊(Ron Weasley)出身純正,充滿善心和同情,是弘揚「善」的角色。哈利的另一個朋友,女生赫敏.格蘭傑(Hermione Granger),謹慎而嚴肅、一絲不苟,其實是修「真」、求真的形象。

三個青春少年,秉承真、善、忍的特徵,在正的力量的安排下,用神通尋找、清楚邪惡的力量-伏地魔。在亂世中與黑色的力量搏鬥,這就是哈利.波特系列動人的所在。伏地魔殺害了哈利的父母,還繼續追殺善良的人們,其角色所體現的,也恰恰是排斥良善、排斥真誠,任由妒忌、私心和情慾橫行。看完電影的人們還應該想一想,我們現實世界的伏地魔是誰、什麼人在時時用正念和神通在祛除世界的邪惡。

修煉界的人都很清楚,世人也漸漸的在明白,宇宙正法在人間傳播,在清理、淨化世間和世人,帶動人們返本歸真。人們從內心喜歡這個系列的小說和電影,是因為人們在追求除惡的超常能力。國人更是從《西遊記》、《北遊記》、《列仙傳》、《封神演義》和《搜神記》中,早就萌生了向佛修道、返本歸真之心。哈利.波特的故事吸引國人,只不過是人們內心深處的渴望,被英格蘭的女作家給喚醒了。

芥末籽大的信念

感恩節前去一家朋友推薦的餐館吃飯,餐館名字挺怪,叫「Grace(恩典)17:20」。這是一家「新美國風味」的餐館,菜譜綜合了義大利、法國和中國菜的特色。餐館內部設計優雅、服務一流,但菜餚的融合不太成功;價格不菲不說,味道還是不地道、不正宗,以後大概不會再去了。但餐館的名字問過侍者之後,倒是印象深刻。

原來,這是〈馬太福音〉17章20節的代指,大概餐館老闆比較欣賞。耶穌的原話是這樣的,「你們的信心實在太少。告訴你們一個真理,如果你的信念哪怕像一粒芥菜籽那麼小,你也可以對一座山說,從這裡移到那邊去,那山就會移開。沒有什麼事情對你們來說是不可能的。」

欣賞哈利.波特之餘,我們對超出人類的力量,對神的正信,是否可以移山、有沒有芥菜籽那麼大呢?◇

本文轉載自《新紀元週刊》第201期【商管智慧】欄目(2010/10/28刊)

本文連結: http://mag.epochtimes.com/b5/203/8801.htm

新紀元PDF版訂閱(US$10一年52期)

相關新聞
【新紀元】謝田:新黃海海戰的經濟民意背景
【新紀元】謝田:年輕美麗的空姐與社會進步
【新紀元】謝田:賣樓拆樓怪象和政府的破產
【新紀元】謝田:海歸不歸和人類扎堆的緣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