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言志 志存高遠

智真
font print 人氣: 34
【字號】    
   標籤: tags:

古語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詩言志,是詩人作詩的總目的,表達詩人的志向、理想和抱負等。

受傳統文化儒、道、釋思想的影響,在我國詩歌史上,詩品與人品俱佳的文人,無不弘揚道德正義,鞭撻社會黑暗勢力,仁民愛物,認為對真理的不懈追求應該是人生和詩文創作的永恆主題。無數詩人都用他們的詩歌創作來實踐這一主張,陶冶人們的心靈,令人回味無窮。

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尚書.堯典》曾歸結出「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的創作規律。在《論語》中孔子的詩教占有很大比重,把《詩經》列為儒家必修的經典之一,借助詩書禮樂等形象化的形式,教育學生,規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倫理關係,潛移默化的使道德理念深入人心,以達到修身治國平天下。

詩言志,無論是直抒胸臆,還是通過象徵手法來表現自己的心曲、寓志於形象之中,其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或借史藏慨,或遊仙託志,或借人抒懷,或託物言志,詩人在其作品中所傳達的是以天下為己任的崇高責任感。

當然,詩人對於真理的探求、對永恆的嚮往,可以是深邃的沉思,可以寫滔滔萬里江河,也可以寫堅貞的松柏、傲霜的梅花、高飛的鵬鳥,或是急促的鼓點,或是婉轉的琴弦,這些在詩人的筆下無不化為美妙的詩歌,並寄寓著深刻的思想意義。以下舉些例子。

戰國時屈原所作〈離騷〉,便是明志之篇。「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他「上下求索」,上天入地,朝發蒼梧、夕至縣圃;上崑崙、涉流沙,至西海……,表達了詩人對真理的矢志不渝的追求。

他通過各種鮮明的藝術形象如鸞鳥、鳳凰、香草、菊花等,來表達自己敢於堅持真理,不與社會黑暗勢力同流合污的堅定意志,寫道:「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他頌揚古代的聖王和賢臣,如堯、舜、禹、湯、后稷、文王、伊尹、呂望、周公等,讚美其德行,「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他反覆談到「民」的問題,「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夫惟聖哲之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顧後兮,相觀民之計極」、「願搖起而橫奔兮,覽民尤以自鎮」,寄託了他對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從晉代陶淵明寫的〈歸去來兮辭〉中,人們讀出其「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操守。陶淵明自幼受儒、道思想的影響,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志趣,「安貧樂道」成為其為人準則。他推崇顏回、黔婁、袁安、榮啟期等賢士,要像他們那樣努力保持品德節操的純潔,不趨炎附勢,任何時候不違背自己的良知。

他以蘭、菊和飛鳥等喻志詠懷,如他在〈幽蘭〉中寫道:「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寫出內蘊著芳香之氣的蘭花正等待著清風的吹拂;他在〈時運〉中寫道:「山滌餘靄,宇暖微霄。有風自南,翼彼新苗」,寫山村的早晨,晨霧漸漸消失,南風使新苗長上了翅膀,翩翩欲飛。

他的田園詩表達出返樸歸真的心境,表現出其守志不阿的君子之節,真正做到了「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唐代的杜甫一生憂國憂民,以其自覺和深沉的社會意識,創作詩歌,其詩「渾涵汪茫,千彙萬狀」(《新唐書》)。杜甫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其詩既有「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望岳〉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登岳陽樓〉)的氣吞八荒之勢;又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夜喜雨〉)的精細入微之處。

他寫道:「安得壯士挽天河,淨洗甲兵長不用」(〈洗兵馬〉)、「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秋興〉),都浸透著詩人愛民憫生,渴望四海昇平及對博施濟眾的讚美。

再如他寫的〈水檻遣心〉:「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這首詩由「細雨」、「魚兒」、「微風」、「燕子」等組成了一幅素淡恬靜的江村圖景。濛濛細雨中,魚兒歡躍,時不時跳出水面,微微風中,燕子斜飛。使全詩不僅具有輕盈、活潑的審美特點,而且意境廣闊,透露出春的氣息、生機,予人愉悅的審美感受。

「詩言志」的內涵非常豐富,古人說:「詩之基,其人之胸襟」、「精騖八極,心遊萬仞」,詩人可以把已有的事物、將有的事物都調進他的藝術作品中,而不受過去、現在、未來,天上、地下、人間的時空限制,在人們的心中顯示永恆。

如唐代李白在〈古風〉中寫的「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描繪出馳騁在仙境中的美妙,充滿對神仙世界的嚮往,這也構成了其詩清新飄逸的風格。唐代王維在〈終南山〉中寫的:「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描繪出終南山的巍峨壯麗、白雲青靄的萬千氣象,也體現出其修道好道的高遠心志和澄淨心境。

唐代王之渙在〈登鸛鵲樓〉中寫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不僅描繪了無限廣闊的藝術圖畫,更道出了十分深刻的哲理,予人向上的勇氣和力量。宋代陸遊在〈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寫的:「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表達其始終堅持收復失地、恢復中原的堅定信念,他一生以梅花的品格自勉,著名的詩句有:「高標逸韻君知否,正是層冰積雪時」(〈梅花絕句〉)。

歷史上許多偉大的詩人都是真理和道義的追求者、捍衛者,他們優秀的作品至今仍展現著高風亮節、不謀一已之私的語言形象。作為社會的良知,他們備受人們的尊重,其詩品與人品交相輝映,使人們在學習、研究其作品中能學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追求光明和美好。@

--轉載自明慧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梅花詩的作者是北宋易學家邵雍,他字堯夫,謚號康節..............
  • 李白他的名號「青蓮居士」,還是自稱「謫仙」,都表示他的生命來源非同一般。他媽媽生他之時夢見太白金星..............
  • 中華大地被稱之為神州,從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燧人、伏羲、神農三位神人的出現,神也將陶器製造傳給了人。陶瓷中蘊含著不同時代的文化,凝聚著歷史的真實;各個朝代中陶瓷器的造型、製作工藝以及裝飾,其工藝水準和藝術品味以及獨特的韻味和魅力,都無不體現出不同朝代之特點以及蘊含其中的文化內涵。
  • 製陶是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手工業,西周青銅器銘文中就有了「陶」字。
  • 秦代陶塑突顯生動、開朗、寫實的風格,西安發現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形象生動逼真,充分顯示出秦代陶塑的精湛技藝。
  • 漢代時期的陶製品無論在質地、品種、工藝以及裝飾手法等諸方面都非常繁盛。
  • 三國、兩晉時期,江南陶瓷業發展迅速,相繼在蕭山、余姚一帶出現了越窯、甌窯、婺窯等著名窯址。
  • 唐代手工業產業的空前繁榮,這與當時朝廷對手工業發展的重視是分不開的,官府設置「將作監」、「少府監」等政府機構,對陶瓷、金工、漆器、染織等進行管理。
  • 五代十國時期的陶瓷業大有進步,宋代陶瓷清麗高雅,色澤柔美自然,造型簡練,挺拔秀麗。
  • 元朝陶瓷業基本上承襲了前代舊制,但出現了青花、釉裡紅兩種極具特色和名貴的品種。自明朝開始,景德鎮已成為「天下窯器所聚」;「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於景德鎮」;「晝間白煙掩空,夜間紅焰燒天」的瓷都。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也有較為詳細的描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