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瓷 出於淬鍊成於焰熾

茹橋
font print 人氣: 37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6月9日訊】從出土的文物中,考古學家發現許多藝術品味極高的陶瓷用品,在距離今天數千、甚至上萬年的遠古時期,怎麼會有如此精緻的文化產物呢?神傳文明,天工開物,在高度工藝製作而成的一甕一盆中,其實蘊含著「敬天知命」、「反璞歸真」的文化精隨。

中華大地被稱之為神州。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隨著燧人、伏羲、神農三位神人的出現,神也將陶器製造傳給了人。伴隨著中華上下五千年的風雲變幻,陶瓷文化也在這台歷史大戲的各朝各代中發展和演變著,陶瓷中蘊含著不同時代的文化,凝聚著歷史的真實;各個朝代陶瓷器的造型、製作工藝以及裝飾都有其不同的工藝水準和藝術品味,獨特的韻味和魅力體現出不同朝代之特點及文化內涵。

陶器、瓷器都是用陶土、黏土、瓷石等捏製成形、經過燒製而成的器具。胎體沒有緊密燒結的黏土、瓷石製品,一般稱之為陶器;由上乘品質的黏土和瓷石所燒製的製品,胎體燒結緊密、經高溫燒製且具釉色者,稱之為瓷器。先有陶器而後有瓷器,陶器的出現遠早於瓷器,陶器工藝和瓷器工藝總稱為陶瓷工藝。

神傳製陶

中國古代史書中有許多有關陶器的記載。《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逸周書》:「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耕而種之,作陶、冶、斤、斧。」《史記 五帝本紀》裡有「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

三皇出現的年代約在中、新石器時代(距今一萬至五千年前)。人類在燧人、伏羲、神農三位神人的幫助下,生活質量開始有了提高,並開始具有認識和應付自然的能力,有了基本的人類行為規範。這個時期的文化特點是發明建築房屋的技術、開始使用陶器、學會馴養狗豬羊、製作漁網劍矛等漁獵工具。

三皇之一的神農氏(亦即炎帝)是遠古神話中的太陽神。據說炎帝神農,人身牛首,三歲知稼穡,長成後,身高八尺七寸,龍顏大唇。神農氏被尊為中國的醫藥之祖,並教人們製作陶器,用以吸水、運水、燒烤食物等等,更發明了耒耜,教百姓耕作,還創製了五弦琴。

神農氏將製造陶器的方法傳給了人,這是人類社會的一個「聖事」、「聖跡」。《考工記》中記載:「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也。「爍金以為刃,凝土以為器,作車以行陸,作舟以行水,此皆聖人之所作也。」

眾多古籍中,記載著有關聖人發明陶器的傳說。《搜神記》中記載了一段古老的民間傳說:「甯封子,黃帝時人也。世傳為黃帝陶正。有異人過之,為其掌火,能出五色煙。久則以教封子,封子積火自燒,而隨煙氣上下。」《墨子.高賢下》載:「瓦者,舜耕於歷山,陶於河濱,漁於雷澤,灰於常陽。」

出土陶文物

在江西的萬年仙人洞、吊桶環,廣西桂林附近的甑皮巖、廟巖、大巖和湖南道縣的玉蟾巖、河北陽原、徐水南莊頭與北京懷柔等地發現的中國陶器,距今約萬年左右。如江西萬年縣仙人洞遺址出土的距今約一點二五萬年的夾粗砂紅陶;浙江最早的製陶實物見於浦江上山遺址,距今約一萬一千年至九千年;陽原虎頭梁遺址群中於家溝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七年發現數塊夾砂罐片,其年代距今約一點二萬年。



這件出土於中國北部山東省日照縣新石器時代晚期山東龍山文化(西元前二五零零年至西元前二零零零年)遺址的黑陶蛋殼高柄杯,以其高超的製作工藝和優美的造型,被譽為「中國古代陶器的顛峰之作」。薄如蛋殼、晶瑩光澤。其造型一般是頭重腳輕,器壁超薄,因此不可能是日常生活用品。蛋殼陶器多出自較大型的墓葬裡,在墓中也往往是單獨擺放,是部族上層所珍視的禮器。(新紀元)

二零零一年五月至七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蕭山區博物館對跨湖橋遺址進行第二次發掘,出土了一大批陶、石、骨、木器,其中陶器復原器近一百五十餘件,距今八千至七千年。此次考古發現一件稍有殘缺的繩紋小陶釜,口徑十一點三釐米、高八點八釐米,外底有煙火熏焦痕,器內盛有一捆植物莖枝,長度約五至八釐米,單根直徑一般在零點三至零點八釐米間,共二十餘根,紋理結節清晰,出土時頭尾整齊地曲縮在釜底,類似丟棄的煎藥。這一發現為「神農嚐百草」之說提供了珍貴的依據。

一九五四年發現的西安半坡遺址,是仰紹文化的重要補充。它是西元前四千八百—前四千二百年一個原始村落的完整遺跡。在半坡類型的彩陶中,存在大量動物、人面、魚、鹿等圖案,有些與原始宗教中有著緊密的聯繫。陶壺製作成兩側呈上翹尖角。



甘肅臨洮出土的四千年前的「龍陶」。(新紀元)

經過考古發掘發現:距今約五千至七千年前,河南澠池縣仰韶文化的仰韶人已經製作出各式精美的彩陶器。各種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甕等日用陶器,以細泥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為主。

由於陶器淵源悠久的歷史,又由於其能埋於土中而長存不腐,因此大量的出土陶器成為今天人類考察中國古老文化的重要依據。迄今為止,在中國發現的最早文字便是刻在陶片上的文字——「刻契陶文」。

蘊含敬天知命的文化精神

製陶是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手工業,西周青銅器銘文中就有了「陶」字。古人云:「灶善則陶冶良也」。

陶器的造型有炊器、食器,如鼎、罐、鬲、碗、盤等;還有飲器,如杯、角、觚等;以及盛貯用品壺、罐、甕、瓶、尊、盆、缸等等。中國古代陶器的種類有:紅陶、白陶、彩陶、灰陶、黑陶、硬陶、釉陶等等。

在中國傳統中,古人們祭奠神靈,祈求神靈的保佑,敬天知命、天人合一,蘊含著希望歸天成仙的美好願望。

國家的大事首先是祭祀,在青銅出現之前,就已經有陶器和玉器來祭祀神。上面是一件龍山文化時候的陶器,這是當時人們的祭祀用品。

一九七八年安鄉縣湯家崗出土的一個高七點三、口徑十九釐米的印紋白陶盤,是人類早期祭祀用的器皿,這件陶盤是迄今發現最早的白陶之一,距今約六千五百至七千年。

該神器的陶以含鎂較高的陶土製成,胎質純淨,盤斂口,腹部斜收,圈足外撇。器外佈滿紋飾,戳印X紋、圓圈紋、三角形紋、S紋等組成的環帶裝飾,外底在二圈 S紋組成的環帶內,戳印十分規整的八角星圖案,並在八角星圖案中心的方框之內戳印旋轉狀的十字紋,使整個圈足形成以八角星為核心,頗似一幅光芒四射的畫面。

從製作的精細及裝飾手法來看,這件白陶盤不是普通的日常用品,表現對於神的崇拜敬仰,對天地自然的敬仰以及光明的崇拜。

還有用來盛放食物的八角星紋陶豆,用白彩繪出四個對稱的八角星紋,表示四面八方,天地通泰。八角形含有天地無邊的概念,表現出先人對世界的認識,這個圖形在很多器物上都出現過,是大汶口出土陶器的明顯特點。

根據現在的考古發現,早在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國就有「卍」字元字形的圖案出現了。最早的「卍」字元出現於距今約九千年前的彭頭山文化。「卍」字元是佛的象徵,早在夏商時期,古赤峰夏家文化常見類似的卍字紋陶器。

「卍」字元在上古遺跡中的出現非常頻繁並且是在中國的很多地方都有發現,距今約七千四百年的湖南高廟文化的陶器上、河姆渡文化(距今六千九百年)中發現了一個以鳥喙為象徵的四鳥呈「卍」字形中心的陶盤。這說明在遠古時代的中國祖先對這一神聖的佛家符號並不陌生。

早期的陶器上有各種植物、動物及自然界的畫面,有的畫出了陽光照耀下禾苗的生長狀況,比如各種枝葉、花瓣、籽實、花朵等,還有各種魚紋、鳥紋、鹿紋等動物形象,還有古人舞蹈的畫面等,紋樣自然,生動逼真。這些圖案以藝術的手法真實的表現出古代人們對自然的熱愛,以及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樸生活,體現出古人「天人合一」的生活。(待續)◇

本文轉載自《新紀元週刊》第172期【古代文明】欄目(2010/05/13刊)

本文連結: http://mag.epochtimes.com/b5/174/7937.htm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據美國媒體日前報導,埃及考古學家近日在巴哈利亞綠洲,距開羅西南部約300公里,一處墓葬群中發現一具造型獨特的女性木乃伊棺墓。這是首次在埃及拜哈里耶綠洲發現古羅馬時代的木乃伊。
  • 據報導,400多年前在中國大陸汕頭市南澳海域沉沒的明代船隻「南澳1號」,至今已打撈出近千件陶瓷,有助解讀明代海外貿易。
  • (大紀元記者宋順澈在台灣台北縣報導)台北縣政府於5月17日邀請民眾與世界同步一起慶祝「518國際博物館日」,到北縣各式主題博物館賞藝術、玩創意。同時在5月18日至23日期間,凡是到國定古蹟林本源園邸、淡水古蹟博物館、十三行博物館、客家文化園區、黃金博物館與鶯歌陶瓷博物館等館園的紀念品購物店購物,均可享受9折優惠。相關訊息,可詳洽各博物館查詢。
  • 千年窯火,鑄就了中國瓷器的冰清玉古,百年古董,沉澱著西方人對中國的「不解之緣」。晶瑩剔透的中國瓷器不僅展現了三百年前中國傳統的藝工技術,也演繹了西方人的過去未來,以及對東方神韻的百年夢想。
  • 台灣陶藝家蔡宗隆、謝嘉亨、胡慧琴應邀到法國色維爾(Sevres)陶藝雙年展展出,主辦單位將台灣列為貴賓國。
  • 揚‧范‧海瑟姆(Jan van Huysum)是位出了名的神祕隱居型藝術家(1682─1749年),也是公認18世紀最傑出的荷蘭靜物花卉畫家。他的作品因想像力豐富、具奢華感、色彩飽滿、紋理細緻,以及高度細緻的寫實而倍受尊崇。這些成就的關鍵在於揚‧范‧海瑟姆謹慎且不怕麻煩地在畫布上一層又一層地塗上薄釉彩的技巧。儘管許多人試圖模仿,但同時代的畫家都沒有辦法做到。
  • 小漢斯‧霍爾班生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奧格斯堡市(Augsburg),屬於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北方的畫家與版畫家。他被公認為十六世紀時期最偉大的人物肖像畫家之一,除了肖像畫之外,他的作品還包含宗教畫、警世內容的版畫等等。特別是他警世意涵的木刻版畫用於人文思想著作的插畫,在傳播新教思潮的時代裡,起到了有力的作用。
  • 文徵明以「白描法」鉤出娉婷玉立的蓮花,用極婉約勻稱的細線來鈎勒。為了顯現花瓣的精氣有神,畫瓣尖,下筆時先以書法中的「頓筆」為之,再提筆上來,一上來就見真章了。我們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線條是那麼細緻溫和,好像隨手不經意地就畫出來似的,柔中帶剛,剛中有柔。顯得韻味無窮。
  • 南梁 張僧繇《雪山紅樹圖》(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光凸凸的山,除了輪廓線以外,不添加任何線條也就是沒畫皴法。 這幅畫怎麼和常見的中國山水畫迥然不同呢?
  • 來自比利時的法蘭德斯風格畫家安東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西元1599年–1641年)是一名臻求完美的肖像畫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替英國國王查理一世所繪的肖像畫,優雅地呈現了查理一世和他的宮廷樣貌。范‧戴克也是一位色彩大師,他善於運用色彩和大膽的筆觸來表達光線、物體的移動和布料質地。這項特長也讓他得以在作品中描繪出高度精準卻仍具有繪畫特點的蕾絲質地。蕾絲這種非常精緻又複雜的布料是16至17世紀時富有的藝術贊助人流行配戴的服飾配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