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對聲樂藝術之妙用

文正
font print 人氣: 46
【字號】    
   標籤: tags:

第四屆「全世界華人聲樂大賽」在2010年8月20至22日在紐約曼哈頓格羅德‧林奇劇院舉行。現在參賽選手報名正在進行中。

現在世界上的音樂學院的聲樂教育,基本上教的是傳統歐洲聲樂技術、尤其是以意大利聲樂技術為主體的美聲唱法。而在中國古代,有比這種美聲唱法更好的聲樂技術。據古書記載,戰國時期的秦國,有一個名叫秦青的聲樂教師,唱歌時,能達到「聲振林木,響遏行雲」的效果,即:歌聲振動得樹林裡的樹木枝搖葉晃,歌聲直穿雲天止住了行雲的流動。這八個字對歌聲的描述,已成千古絕唱,從中可看到秦青歌唱時的共鳴發聲技術,歌聲的力度、音量、音質、穿透力都是今人無法相比的。

類似的中國古代歌唱家的技藝,雖說流傳下來的不多,但有記載的許多古代歌唱家的技藝都是今人難以企及的,例如,戰國時期的韓國歌唱家韓娥唱歌後,「餘音繞樑欐(讀音l□,中梁),三日不絕,」即歌唱完後,餘音繞著建築物的中梁,三日都沒有消失。

唐代的歌唱家許永新是吉州永新縣(今江西永新)人,善於歌唱,而且有獨創性,在山上高歌一曲,可聲聞數十里外,後成為宮廷內的一名歌唱家。有一年唐玄宗在勤政樓舉行一次與民同樂的慶祝宴會,上萬觀眾發出的喧嘩嘈雜的聲音,使得現場演出的魚龍百戲的音樂都聽不見了。為了止住喧嘩嘈雜的聲音,唐玄宗讓許永新出場演唱,她態度從容,撩鬢舉袖,直奏曼聲,高唱一曲,其聲好像直升雲霄。喧鬧的人群立即安靜下來,「廣場寂寂,若無一人。」而且她的歌感染力極強,使「喜者聞之氣勇,愁者聞之腸絕」。

中國古人對於音樂的運用是多方面的,不僅有類似秦青、許永新這樣的專業歌唱家在聲樂技術上令今人難以企及,還有些非專業的歌唱者也有令今人學習的地方。例如,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的管仲,他的治國之才歷來為世人稱道,但知道他在音樂方面也有很高才華的人不多。據傳,他用音樂來救自己的命,把音樂用於軍事上鼓舞士氣打勝仗。

當年,管仲與齊公子糾被魯莊公擒住。公子糾被殺,管仲命懸一線,其好友鮑叔牙設計救他,暫時蒙住了魯莊公,騙其用囚車將管仲押回齊國。管仲在囚車中明白了鮑叔牙之計。為了避免魯莊公明白後,派兵追殺致死的悲劇發生,他想讓車伕加快趕車的速度。他發揮自己的音樂才華,現編了一首題為《黃鵠詞》的歌,教車伕歌唱,詞曰:「黃鵠黃鵠,戢其翼,縶其足,不飛不鳴兮籠中伏。高天何跼兮,地何蹐!丁陽九兮逢百六。引頸長呼兮,繼之以哭!黃鵠黃鵠,天生汝翼兮能飛,天生汝足兮能逐。遭此羅網兮誰與贖?一朝破樊而出兮,吾不知其升衢而漸陸。嗟彼戈人兮,徒傍觀而踟躕?」,詞曲具佳,聲情並茂的教唱,讓車伕和隨行人員邊走邊唱,忘記了旅途的疲勞,加快了趕車的速度。當魯莊公明白過來,派兵追殺時,管仲等人已逃離魯境,安全抵達齊國。管仲的音樂才華讓他生命中可能的悲劇變成了喜劇。

管仲為齊國相後,有一次,隨齊桓公兵伐山戎諸國。當軍隊進入孤竹國境內,頑石突兀,草木叢生,大部隊難以順利通過,管仲下令鑿山開路。將士們對此有所抱怨,士氣不高,為了鼓舞士氣,管仲創作了兩首歌曲。一支叫《上山歌》,一首叫《下山歌》。教會將士們唱,將士們唱起這兩首歌來是你唱我和,士氣高昂,極大地加快了施工進度,為此次戰役獲勝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齊桓公大開眼界說:「寡人今日知人力可以歌取也。」那為什麼唱歌會有這樣的力量呢?管仲認為:「凡人勞其行者疲其神,悅其神者忘其形 。」意思就是,人的體力消耗必然帶來精神的倦怠,而精神上的歡快愉悅,則可以使人忘記疲勞。精神上的愉悅可以使人煥發出驚人的力量去克服困難。這種關於音樂對人心理上的影響理論和實踐,雖歷經二千多年,乃然有其強盛的生命力。而且,從上述兩例中,我們不難看出,管仲不但是集作詞、作曲、教唱、音樂理論研究於一身的音樂全才,還是一位掌握了很高超聲樂技術的歌唱家,不然的話,是不會產生那樣好的歌唱效果的。

古人的教育強調人在重德的基礎上均衡發展,孔子教弟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的樂就包括聲樂教育。中國古代有成就的知名和不知名的歌唱家不知凡幾。中華聲樂藝術在近代,特別是近六十年來,遭到極大的摧殘,是為民族的大不幸。每年一度的全世界華人聲樂大賽,必定會對復興中華正統聲樂藝術之輝煌起到良好推動作用。

第四屆「全世界華人聲樂大賽」 詳情請參閱http://vocal.ntdtv.com;查詢電話:001-646-736-2988 ;傳真:001-212-918-3479;電子信箱:vocal@globalcompetitions.org。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對我們許多人來說,童年代表著一段充滿夢想和希望的單純時光。過去幾個世紀中,許多藝術家都試圖重現這種心境,但沒有人能比浪漫派作曲家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在《兒時情景》(作品15,Kinderszenen Op.15,又譯:童年即景)中更好地捕捉到它,這是由13首勾起童年回憶的鋼琴短曲組成的套曲。
  • 馬克斯·布魯赫並不是第一個受到蘇格蘭憂鬱美感而有所啟發的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和海頓早在他之前編寫了數首蘇格蘭民歌,而門德爾松則由此創作了他的《赫布里底群島序曲》以及他的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
  • 數不清的故事,流轉在四弦之間。在這嶄新的世紀,請您來聽一首新的琵琶曲,將可蕩滌萬世愁情。
  • 神韻音樂除了中西合璧的獨特配器、交響樂團的特殊編制,以及傳遞純善純美的正向精神外,在本集節目中,指揮陳纓還將為我們揭示另一個特點。它是什麼呢?
  • 中國傳統的宇宙觀與古希臘神話有許多相似之處,天國與人間雖相距遙遠,卻又在關鍵時刻是相通的。曲子伊始,伴隨著大鑼聲響,看那滿天眾神,雲集在仙氣繚繞、金碧輝煌的天庭之上。創世主的法音在天宇中迴響,木管與豎琴的下行音型,描繪著眾神佛隨主層層下走入凡塵之壯闊景象。他們在人間開創了璀璨的文明,奠定了道德與文化之黃金時期。溫婉的弦樂彷彿仕女們爾雅靈動的舞姿,振奮的鼓聲猶如男子們蒼勁的步伐,讚頌著神傳文化在人世的輝煌!
  • 第一樂章(非常熱情的快板)充滿力量和柔美,同時有著強烈的音樂對比與強度。在曲式結構上,他遵循了古典奏鳴曲式,而其中很多的創新手法也為後來的音樂流派奠定了基礎。音樂開始立即進入的小提琴獨奏、提前寫好而非即興演奏的華彩,以及樂章間的緊密連接以致觀眾幾乎無法鼓掌⋯⋯這些對於當時的觀眾都是很新奇的體驗。
  • 第一樂章,時而高潮迭起,時而如夢似幻,極具張力的色彩變化,猶如置身一場冒險,遊歷神祕與狂喜,盡覽沉鬱與柔情,以那超然的心境,一睹絢爛的終局。此曲充滿了布拉姆斯的創作巧思,那扣人心弦的曲風與別具一格的意境,使其成為音樂長河中獨樹一幟的經典作品。
  • 這首完成於1877年的《洛可可主題變奏曲》是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專門為大提琴和交響樂團所作。在當時的音樂界,音樂家們的品味早已從古典時期對精緻和規範的追求轉為浪漫時期對激情和戲劇性的渴望。
  • 這首著名的大提琴協奏曲為作曲家晚年時的作品。德沃夏克當時正任職於紐約國家音樂學院,擔任院長。儘管作曲家創作了非常多的曲目,他的好友, 大提琴家哈努斯·維翰也曾多次委託他為大提琴創作協奏曲,但作曲家一直對樂器的獨奏能力持保留態度。直到1894年三月,德沃夏克的同事維克特·赫伯與紐約愛樂首演了一首大提琴協奏曲,才深深打動了作曲家的心,使其終於決定為大提琴譜寫協奏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