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愛與中庸理念

孑伊
font print 人氣: 474
【字號】    
   標籤: tags: , , ,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魯(今中國山東曲阜)人,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是中華文化中儒家的宗師,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

孔子生於周靈王廿年(魯襄公二十二年,黃帝紀元2146年,前551年)夏曆八月廿七(現行西曆9月28日),出生於魯國。孔子的先世可追溯至宋國公室及殷商王室,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國的一位大夫,做過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其子木金父為避滅頂之災逃到魯國的鄒邑,從此孔氏在鄒邑定居,變成了魯國人。

仁愛為本

孔子會針對不同的弟子與不同的時機來講述「仁」的真諦。大致來說,孔子的「仁」就是曾子所說的「忠恕」二字而已。孔子又說:「剛毅、木訥,近仁。」、「巧言令色,鮮矣仁。」在告訴我們「仁道」就是真誠踏實,切忌浮誇不實而違逆正道。

子貢有一次問孔子:「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孔子說:「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孔子告訴子貢行仁不必好高騖遠,從自身做起,再推己及人。當子貢問仁時,孔子用比喻的手法來告訴他「以友輔仁」的重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顏淵是孔門弟子中的模範生,孔子曾稱讚他「其心三月不違仁」。孔子只希望他能用「禮」來進一步約束自己就可以了!《論語.顏淵》一章:「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冉雍品德優良,又有政治才幹,曾任季氏宰。當他問仁時,孔子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孔子的回答比較偏向政治層面。孔子告訴冉雍行仁的方法就是待人恭敬,使民寬愛,如此一來,大眾對你都沒有怨恨,就是行仁政。

中庸與教育

君子與小人雖然是以身份地位區分開來的,但孔子不認為這是唯一的差別,更重要的在於修養和境界。對此孔子有很多說明,如他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是修養的最高境界,同時也是方法,有著豐富而精微的內涵。

孔子教學的項目有四:文、行、忠、信。(原文見於《論語.述而篇》)文,指詩書禮樂等古代文獻;行,是德行;忠,意指盡心盡力;信,即為誠實無欺。孔子對於古代文獻十分重視,尤其是詩、禮、樂。他認為這三項學問對於人的性情養成非常重要。

《論語.泰伯》:「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詩,可以使人興起好善惡惡之心;禮,使人進退得宜,進而可以立身於世;樂,可以使人養成完美的人格。順道一提,孔子曾經這樣稱讚詩經:「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學不厭、教不倦,使孔子成為中國的「大成至聖先師」。

他主張「有教無類」,學生多至三千人,從「論語」書上看來,他教導學生的只是人生日常所必經問題的解答,以及人與人相處所必備條件的闡明。其道合理而平凡,易知易行;然而用之於身則身修,用之於家則家齊,用之於國則國治,用之於天下則天下平。

儒家思想延續至今,他的中庸理念影響了華夏民族的一代又一代人。

--轉載自明慧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禮樂」所起的作用,就在於通過調和制約的方式對生命進行養護,使生命不至於迷失墮落於情感欲望之中…
  • (shown)君子是明瞭人生真諦的人,無論在任何環境中能夠堅守道義而行事,秉承聖賢的教誨而做人,其所到之處能潤澤、教化一方,使人們崇尚道義。
  • (shown)古之聖賢、君子通達道理,安於天命,千言萬語都是要教人行善,明辨是非善惡,在道德實踐活動中去惡從善,鼓舞人們追求真理。
  • (shown)人如果違背道義原則,就會失去正確人生方向而埋下深深的隱患,從表面來說是違背道義,實質則是違背自己的良心、良知。
  • (shown)樂的作用,並不是給人娛樂的,是在教化人的基礎上,最終達到神人以和,天人合一的境界。
  • (shown)古代設立了司星官、欽天監、卜官等,觀象授時,很多事情通過預測和占卜來預知吉凶禍福。
  • (shown)人們把這些壓船的大石頭,收集起來,作為一代廉吏的紀念物,大家都叫它為 「鬱林石」。
  • (shown)人們從古典詩詞意象鮮明的象徵性中,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審美理想、歷史和道德的責任感、尋找精神家園和心靈的歸宿,達到了「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審美藝術效果。
  • (shown)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為政理念是為政以德,內涵豐富而深刻,值得後人學習和借鑒。
  • (shown)孫悟空對師父敬重、真誠,心中時刻記掛著師父的安危和取經大業的成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