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田:公務員升值狀元貶值的門道

謝田(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Aiken)

人氣 3
標籤: ,

【大紀元2011年12月13日訊】中國公務員的行情時下上漲,求職時人們趨之若鶩。官媒說,今年有近百萬人參加考試,競爭不到兩萬個職位,平均五十多人一個,創下四年新高。今年七月,中國人力資源專家調查發現,公務員年工資收入平均比企業員工高出3700元。公務員地位升值,實在不能說是好的現象,因為它對應的必然是企業僱傭市場的蕭條。不事生產的政府職員工資福利超過創造價值的企業員工,反映了中國經濟的詭異現狀。

中國的公務員

公務員的定義,是履行公職、納入行政編制、由政府財政負擔工資和福利的工作人員;簡單的說,就是政府僱員。在許多國家如美國,去應聘成為政府僱員的人,常是在企業求職不太順利的,因為政府僱員的薪水,比同等學歷和能力的人在企業中得到的要低一大截。除了假期多之外,在大部分福利如醫療保險和退休金方面,政府都不如企業。如果能在企業中謀到職位,人們一般也不會去政府部門工作。

公務員需求增加,意味著政府僱員人數增加,政府機構龐大。即使在真「為人民服務」的社會,經濟衰退之時,政府開支增加、冗員過多,都不是好的現象,因為人們錢包癟了,就不需要那麼多的服務生了。而在假「為人民服務」的社會,公務員增加和政府僱員增多,意味著騎在人們頭上的官僚增多,就更糟糕了。

中國的公務員分為領導職務和非領導職務的,這本身就非常滑稽,因為紅朝說他們是「人民的公僕」,公僕本來就應該是「非領導職務的」。具有「領導職務」的公僕算什麼呢?很不應該。中國領導職務層次的公務員有國家級正職、國家級副職、到省部級、廳局級、縣處級、鄉科級等的劃分,等級森嚴,待遇懸殊。非領導職務的公務員,在廳局級以下設置。從公務員考試網的職位看,非領導職務的公務員居多,那些大學生、碩士生爭相謀取的,只是低等的政府職員的職位。

公務員應是政治中立的,他們不會因政權或政黨的更替而更換,以保持執行公共政策的穩定。從對申請人政治面目的要求看,中國公務員考試就離正常社會相差極遠,許多是公然的歧視。比方說許多位置要求申請人必須是中共黨員,這項要求中國民眾可能覺得沒什麼、很正常。但從文明社會的原則看,卻是非法的。因為招聘的不是共產黨內部機構的角色,而是國家職員,為什麼要規定個人的政治取向呢?奧巴馬是民主黨人,但美國政府工作人員卻是什麼黨派的都有。如果奧巴馬要求申請美國政府工作的人必須申報自己的政黨傾向,或只僱民主黨人,美國社會早就反了天了。

公務員制度和科舉

公務員源於英國的文官制度,而世上最早以考試錄取公職的卻是科舉,一個產生了許多狀元的制度。科舉的要旨是不論門第,以公平考試產生士大夫,其公義性使它在日本、朝鮮、越南都普遍使用。中國恢復高考後,人們用了「高考狀元」、「文科狀元」、「理科狀元」、「某省狀元」等名詞;臺灣把公務員高等考試、大學指定科目考試、或國中基測的第一名稱為狀元;香港也把九科優等或十科優等者被稱為「九優狀元」、「十優狀元」。

傳統的力量,的確非常深遠。但歷史上的狀元,可是榮耀尊貴的多。從古到今,狀元的份量一直在貶低,低到今天的斯文掃地、教授下跪、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令人非常遺憾。

狀元是科舉的最高榮譽,是在最後一關考試(省試或殿試)中進士第一名的稱呼,也稱鼎元或殿元。狀元的名詞和第二、三名的榜眼、探花,是百姓的叫法,金榜上的正式名稱是「一甲第一名」和「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文學作品中狀元屢見不鮮,但狀元其實是蠻稀罕的。從唐朝到清光緒一千三百年間,只產生了五百多個狀元,兩、三年出一人。如今各省每年至少兩個,全國上百人,那是明顯的貶值了。千年來的進士近十萬人,舉人、秀才數以百萬計,說「高考狀元」和進士、秀才相當,那還差不多。

唐朝科舉考帖經、雜文、策論,用來檢查考生的記誦、辭章和時務政見的能力。新科進士授予的官職比較低,都是八、九品,與今天的基層公務員招考差不多。宋朝科舉體制完整,非常公平,許多「高幹子弟」都考不上,「富貴不過三代」的俗語就是從那時開始的。宋代的進士馬上就可以當官,狀元也升值了。

清朝的院試由皇帝任命的官員到各地主持,通過的被稱為「生員」,亦即俗稱的「秀才」。鄉試考中稱為「舉人」,中舉才有做官的資格。舉人可參加京師的會試和殿試,會試通過成「貢士」,貢士參加皇帝主持、考對策的殿試。殿試三甲第一才是狀元。如果鄉試算高考,會試是考碩士,殿試是考博士的話,博士畢業才算進士及第。當代的「高考狀元」,名義上接近「秀才」,離功名還遠。

清朝廢除科舉時,制定了「留學生考試章程」 ,留學生回國參加「洋科舉」能考上「翰林編修」。當時的頭銜如「格致科進士」、「工科進士」、「商科舉人」、「牙科進士」,聽起來也滿有趣的。「翰林學士」社會地位優越,是知識分子的嚮往,集中了許多菁英,他們也常被升為宰相。

公民社會的鋪墊

高考與科舉離的挺遠,但公務員考試如拋卻政治的成分,頗有科舉的內涵。考試關於行政職業能力的測驗,其中語言理解和表達、數量關係及判斷推理,與政府職員處理日常工作有關;而考試中的「申論」,是應試者文字閱讀、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概括能力、及寫作能力很好的測驗。

前些日子與海外一中文媒體的主編聊天,談及中國社會變天後會緊缺什麼樣的人才。他認為最缺的是法官,需要從港臺海外招聘數以萬計講中文的法官,著手建立中國司法制度。我說還需要數以十萬計的選舉專家,分赴中國各地。公務員考試制度,不管中共的初衷為何,已經為後共時期的中國走向公民社會,做了些小的鋪墊。 ◇

本文轉自253期【新紀元週刊】「商管智慧」欄目
http://mag.epochtimes.com/b5/255/10182.htm

新紀元雜誌PDF版訂閱(52期10美元)

相關新聞
中國公務員考試 千餘人作弊被抓
危機改變擇偶觀 中國女性最想嫁公務員
法務部舉例警告/赴中國遭色計 公務員成共諜
震驚中國的公務員嫖宿幼女案開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