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五千神傳文化】大系列之「點睛傳統」

廚子宰相話「伊尹」

千載雪
font print 人氣: 37
【字號】    
   標籤: tags:

題記:

伊水的靈秀
廚子的手藝
宰相的官職
賢德的品行
熔鑄了他的百歲人生……

伊尹本名挈,因為生在伊水邊,尹是商代的官職(相當於右相)被後人稱為伊尹。

在今日看來,關於他出生的那個故事本身也是神慈悲的展現和有序的安排:

在夏朝末年,伊河上游有個名為「有莘」的小國家。伊尹的母親住伊水岸邊,在她懷孕的時候夢見神人告訴她:「若看見石臼(古代用石鑿成的舂米穀等物的器具)裏出水,就向東跑,別回頭。」

第二天,她看見自家石臼裏真湧出水來,就趕緊告知鄰居們這個夢。大家向東跑了很遠的一段路,來到桑樹林邊,她回頭一望,村莊已被洪水淹沒。然而這一回頭卻違背了神人的告誡,這瞬間她的身體變成一株空心桑木。

洪水退去後,一位養蠶姑娘提著籃子來到桑林裏,聽聞嬰兒哭聲,隨後在空桑樹幹中發現一個嬰兒,便將他抱回去獻給國王。因為孩子來自伊水岸邊,就取名「伊」。國王命令御廚扶養他,長大後官拜為「尹」,二字相合,伊尹之名即由此而來。

下面我們就分四段來說說伊尹的一生:

一、「烹飪式」引申教育法

在伊尹小時候,那位廚師就從做菜上引導他,怎樣做人、怎樣對待這個社會和國家。每當伊尹很調皮的時候,那位廚師就像一位慈祥的長者一樣,與他耐心的講道理。

記得有一次,伊尹與別的小孩打架,一邊哭一邊回來找廚師訴苦。正巧那位廚師正在做菜。

廚師就指著案板上的菜說:「孩子,你看一道好菜,只有有好的原菜,才能做出好的菜肴。如果這菜本身就是有些不好或腐爛,再下到鍋裏,火侯掌握的再好,作出的菜肴也不會好吃。你也是一樣,既然當初是神人讓你的母親帶領村民在危難時候逃離險境,這說明什麼?你的責任不就是順應神的意願帶領更多的人逃離現在這個夏桀的暴虐統治嗎?孩子,不要因為自己任性、貪玩而不把神的囑託與期望當回事呀!時常想想你的責任,你就不會貪玩,更不會覺得別人對你不公。」

小伊尹懂事的重重點了點頭。

在以後的日子裏,他很少調皮貪玩,有時間就聽廚師和別的大人們說從前那些炎黃夏禹等人的賢德故事。

後來,伊尹十歲左右時遇到一位很有智慧的人,那個人教會他怎樣才能變得有學問,怎樣才能治理好國家,怎樣做才能做一個對別人有益的人。

因為在那個時代,很多人由於道德標準很高,只要他的心態達到一定境界的標準,那麼他就能知道很多別人所不能知道的事情。

所以嚴格說來,伊尹,當時最基本的角色是:一位「道中」人。因為他那生的使命就是做賢相的楷模,用他一生的做為,詮釋著「賢相」的定義和內涵;當然同時包括「階層全息」這一理念。

說白了就是各個行業雖然都有具體情況,可是它們都有其共性,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全息」。做菜和治國;安頓小家與治理國家,其實都有其共性。

在御廚和其他很「覺悟」(指:明瞭很多人間與修身、治國道理)的人的教育開導下,天資聰穎又勤奮讀書的伊尹,從小處學習各種烹調食物的方法,練就了日後燒得一手好菜的本領;從大處著眼學問淵博,懂得治國道理,胸容萬物,唯無自己。

二、廚師與藥劑師

據《呂氏春秋.本味篇》所載:伊尹做的菜久放不腐壞,熟而不透爛,甜而不過頭,酸而不強烈,鹹而不澀口,辛辣不過度,淡而不寡味,肥而不油膩。

伊尹當廚師期間,看到人們醫病吃中草藥的葉、根、棵,很難食咽,就用陶器煎草藥湯液幫人治病。《中藥學》一書說:「商代伊尹始創湯液,療效顯著,服用方便,並可減低藥物毒副作用。」以後便成為常用的中藥劑型,使中藥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相傳《湯液經》即為伊尹所著,後傳到東漢的張仲景。張仲景根據《黃帝內經》與《湯液經》,創作《傷寒雜病論》,成為中醫辨證論治的典範。《傷寒雜病論》的湯劑非常講究藥物的調配與煎藥的程式,何種藥物先煎?何者後下?火候用大用小?煎煮多少時間?充分體現出烹飪的技術,這也是伊尹結合廚技與醫技的巨大成果。

三、作為僕臣陪嫁

當一個人要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的時候,在人間神就會通過一系列人間的方式來讓他履行自己的責任。這就好比,一部大戲劇本已經寫好,只差誰去演繹其中的角色,而且在演繹中,誰是主角、誰是配角。或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誰是這場戲的主角、配角。

那麼商湯和伊尹之間,如果詮釋「賢相」,伊尹是主角,商湯是配角;如果詮釋對付暴政的君王,開創與奠定「朝代更替」這個文化歷史,那麼商湯是主角,伊尹是配角。

因為本文所寫是伊尹對於「賢相」這一歷史文化的奠定,所以就把伊尹作為主角,商湯作為配角來寫。

因為當時伊尹在有莘國可說小有名氣,後來商湯與有莘國的公主有夫妻之因緣,所以伊尹就作為陪嫁的僕臣同去。

因為伊尹的廚藝很出眾,被商湯視為御廚,為能施展自己的才華(或者說,完成自己所應該承載的文化奠定),伊尹在一段時間內故意把菜做得不是很和商湯的胃口。因為商湯本身也是一個十分賢德的人,很是納悶,於是找他問明緣由。

伊尹則利用與湯王會面的機會,以料理「割烹」作比喻,向湯王建議「討伐夏桀、拯救人民」。

從此湯向伊尹詢問許多天下大事,伊尹擅長烹飪,常以做菜為比喻引申治國之道。例如:「烹調食物時,佐料要放得適中,不可過鹹或無味;治國與此同理,既不可操之過急,或是鬆弛懈怠,必須弄清先後輕重,掌握分寸,才能夠政通人和,將國家治理好。」

伊尹又常與湯講述許多異地美食,並告訴他:「要品嘗這些美食,就要有良馬行路;要成為天子,就要施行仁政,讓百姓過得好、能夠信任你。國家安泰,朝廷也能維持長久。」湯王佩服他的才能與賢德,便去其僕臣身分,任用其為「阿衡」,意乃輔政之官,地位相當於宰相。

他建議湯以「修德」為首要任務,對內清廉政治,對外則施以仁政、討伐暴虐。這些行動促使方國、部落歸心於湯。日後湯勢力逐漸壯大,一舉推翻暴政夏桀,中國正式改朝換代為「商」,其中伊尹的賢政功不可沒。

伊尹是歷史上第一位帝王導師,他常提醒帝王:「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漫神虐民,皇天弗保。」意思是說,老天爺會降以吉祥獎勵善者、降以殃禍懲罰作惡者。當年夏桀輕慢神靈,虐待人民,皇天便不再保佑夏王朝,此乃歷史教訓。

「德無常師,主善為師。」他說賢德之法沒有可以對照的,唯有通過善行積德,才能施以德政;如此可得天佑,王位長久,國家安定永存。

四、放逐與還政

商湯去世以後,孫子太甲繼位。因太甲無心朝政,每日飲酒作樂,甚至破壞祖訓以滿足私欲。伊尹就一再規勸他怎樣才能做一位賢明的好君主。但是太甲仍然執迷不悟,不肯聽從。於是伊尹在桐地給太甲營建行宮,這樣既能讓太甲為先王服喪,又能時常體會先王的訓誡,最終成就自己的德行。

三年後,伊尹迎太甲返回亳都。太甲對伊尹拱手行大禮,說:「我這個君王昏庸無能,不明白德行所在,自甘墮落,以致讓個人私欲敗壞國家的法度。我肆意放縱破壞國家的禮儀制度,並很快的使自己遭到懲罰。上天落下的禍患,還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惡果,卻無法逃脫。過去違背您的教誨,沒有做好,希望今後在您的匡扶補救之下,能夠有個好結果。」

伊尹反復告誡太甲說:「上天對人沒有親疏之分,只有恭敬者才為上天所親信;百姓嚮往而歸附的君主並非固定不變,百姓只嚮往並歸附施行仁政的君主。」

太甲回來後,勤修德政,使商朝慢慢走向繁榮穩定,而太甲也因此成為一個明君。伊尹也無私的告老還鄉,太甲的兒子沃丁繼位八年,伊尹逝世,終年一百多歲。沃丁以天子之禮將其安葬在商湯的陵寢旁,以表彰他的功業。

五、結語

伊尹一生奉獻商朝,不論是治國、廚藝、醫學、道德等,都有重大貢獻,因此後人尊稱為「元聖」。孔子曾言:「大賢唯有伊尹。」表示伊尹的道德學問都是一等一的聖賢表帥。老子曾在《道德經.第六十章》言:「治大國,若烹小鮮。」讚賞伊尹以烹飪方法解釋治國道理的智慧。

伊尹也是輔政者的代表,相傳「宰相」一詞即取之於伊尹。因為伊尹是有莘人,故後來在文字「辛」字上再加上官帽,即為宰相之「宰」字。

今天我們回顧伊尹,他用自己的百歲人生所詮釋的那段歷史,我們不能不感佩伊尹無私的心懷與通達人間之理的那份睿智。他用自己的生命實踐詮釋了「一個擁有一切,卻從不看重一切」的大隱隱於朝的人生;和一種「博采古今容萬物,德音潤物揚四方」的境界!

正因為有著伊尹對於「賢臣」這個角色的精彩詮釋,才讓後人懂得這一文化的內涵和表像,才能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上出現像周公、管仲等等賢相,才使我們的歷史有著那麼多的璀璨和光輝!

這正是:

五千之後話伊尹
賢相聖德耀古今
廚藝藥劑奠文化
無愧上蒼一片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當天夜晚,他夢到縣城隍到省城南門,撤走隨從,只留下一位穿青衣的人駕駛馬車,並告訴農夫說:「你暫且跟我去參加會議!」於是,農夫便跟隨他,來到一個省府縣城隍都在的地方。
  • 在中國悠久的文明歷史中,「和」一向是中華民族推崇的傳統道德,是涵蓋自然、社會、內心等層面與各領域的基本原則,以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本質規定,是傳統文化的精華和一種高尚的民族精神。
  • 古人學習始終以致用為綱,重在實踐,講求無倦與精進,學貴有恆,最忌一曝十寒。也就是對自己要勤勉,不能懈怠,功到自然成,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 看似一個簡單的「德」字,卻緊密聯繫著朝代的興衰。明君有德而國興,昏君無德而亡國。歷史大量的篇章,足以見證德的價值何其威嚴。
  • 古人所謂「和」,是「異」中之「和」,無「異」就無「和」,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把和、同與否作為區分君子與小人的一個標準。
  • 東漢光武帝劉秀在位時,桓榮被任命為議郎,教授太子讀書。桓榮博學敦厚,光武帝對他十分滿意。
  • 古語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即使君子,也難免有過。然而,真正有智慧的人比常人更善自省和改過遷善,所以他才偉大而英明。
  • 書生余某,浙江鄞縣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外祖父,夢見自己進入文昌宮,見文昌帝君親自送一位身材魁偉的男子走出殿閣,前有旌旗儀仗開路,後有節幢長隊護擁,真是威儀萬方,十分氣派。
  • 楊溥,明朝湖廣石首,授以翰林編修,後為當朝首輔,以有雅操、質直廉靜而出名,被後人譽為一代賢相。
  • 劉君良,是唐朝瀛州饒陽縣人。劉家幾代人都遵循孝義同住一起,兄弟之間雖已到了四代,但還如同親兄弟一般,無論是一尺布,還是一斗米,每個人都沒有私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