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食如毒品 可使人成癮

人氣 131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1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林節編譯報導)含糖飲料與加工食品,如百事可樂與卡夫食品公司(Kraft Foods Inc.)的產品,不僅對人有健康上的疑慮,更令人憂心的,它們和古柯鹼、尼古丁等藥物極為相似,容易使人出現上癮的現象。

據彭博網站(Bloomberg.com)報導,愈來愈多由高知名度大學和政府研究機構所提出的研究報告指出,過胖或有暴飲暴食嗜好者,腦中能引起愉快感的獎勵迴路,會像毒癮者一樣受到干擾。而且研究人員發現,含糖飲料和高脂肪的食物,會讓動物產生成癮行為。

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數據庫顯示,僅2011年就有28篇關於食物上癮的科學研究報告與論文,如果這方面的科學證據越來越多,將有可能改變美國食品與飲料產業的格局。

為何成癮?

吸毒者之所以會不自覺地藥癮變大,是因為毒品會使腦細胞分泌大量的多巴胺(Dopamine),多巴胺是傳遞獎勵信息的物質,會刺激腦部獎勵區的多巴胺受體,因而產生愉悅感,但是毒品也會使腦中多巴胺受體指數下降,導致吸毒者必須不斷增加毒品的使用量,才能產生和以前相同程度的愉悅感覺。

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The 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的研究人員使用放射性示蹤劑,檢測出腦中多巴胺受體的指數,據他們的研究,肥胖者腦中的多巴胺受體指數比瘦的人低。

在2010年,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與俄勒崗研究院(The Oregon Research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對26位超重的年輕女性,在她們吸食冰淇淋與巧克力醬製成的奶昔時,進行磁共振成像掃描影像。

六個月後,這26位女士再度接受實驗掃描,結果顯示那些體重較先前增加的女生,腦部掌管獎勵信息區的紋狀體(Striatum)呈現活動減少的趨勢,此研究發表在當年的《神經科學雜誌》(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中。

研究人員表示,過度暴飲暴食,會使腦中接受到的獎勵訊號能力變遲鈍,這與長期濫用毒品的人是完全相同的。

老鼠也對甜食上癮

在2007年時,已有法國研究人員的實驗結果顯示,老鼠喜愛糖精或白糖水勝過古柯鹼,而此研究完全顛覆了於先前的理論。

2010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家,用含糖量10%的糖水(等同於大部份市售飲料的含糖率)餵食實驗室的老鼠,以研究老鼠是否會對甜食上癮。

研究發現,老鼠偶爾攝取含糖的飲料是無妨的,但若每天喝,經過一段時間後,它們會越喝越多,並且平日的飲食攝取量會變少。

一旦它們無法攝取到糖份,就會出現戒斷症狀(Withdrawal symptoms),例如:焦慮、搖晃和顫抖,此外,科學家們能夠確定它們腦中的多巴胺水平的變化,的確和動物對毒品上癮的情況類似。

在同一年的另一個類似的實驗中,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斯克里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的科學家們持續餵食實驗室老鼠高脂食物與甜食,並在老鼠體內植入電極,以探測腦部獎勵區的活動。

結果發現,有一組每天吃一小時甜食的老鼠開始暴飲暴食,即使整天供給其他更具營養價值的食物,也是如此;其他每天維持18至23小時接觸高脂與甜食的老鼠,則變的肥胖。結果在這些老鼠測到的腦部反應圖象與不斷提高古柯鹼用量者情況相同。

相關業者的回應

面對科學家們的研究與質疑,一些食品公司快速回應說,到目前為止並無明確的證據;百事可樂公司表示,只要不過量,「樂事(fun-for- you)」食物並沒有危害性 。

最近,英國斯旺西大學(Swansea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本頓(David Benton),發表了一份16頁的研究報告反駁糖癮的說法。報告中指出,食物並不像毒品一樣會刺激腦部釋放強烈的多巴胺,暴飲暴食者也不會像吸毒者一樣出現所謂戒斷症狀。不過此研究是由世界糖業研究組織(the World Sugar Research Organization)所贊助,其成員包括總部設在美國亞特蘭大州的可口可樂公司。

有些食品公司強調他們推出多樣較健康的零食,可供消費者選擇。雖然健康的食品可提升企業形象,但是投資者真正在意的,仍是可讓公司獲利的高熱量零食餅乾和汽水等產品。因此,百事可樂公司,仍有約80%的市場行銷預算,是放在鹹的零食餅乾與汽水上。

食品產業的遊說團體認為食品會成癮的說法根本是不存在。美國飲料協會(American Beverage Association)的藥學家與顧問亞當森(Richard Adamson)說:「我從未聽說有人搶銀行的錢是為了買甜食、冰淇淋或爆米花。」
(責任編輯:李正雄)

相關新聞
研究:做決策前最好先吃甜食
考試紓壓  嚼口香糖勝甜食
美國研究 兒童吃適度甜食不易胖  
甜食肥肉不忌口 瘦女膽固醇高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