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被尊重

阿曼
font print 人氣: 137
【字號】    
   標籤: tags: ,

教育家史賓塞說:「教育孩子從尊重孩子開始;怎樣尊重孩子呢?問問自己你要別人怎樣尊重你,就可以得到答案了。」

在學校曾目睹一位阿嬤,因家裡錢不見了認定孩子偷竊,到校園大聲嘶吼斥責孩子,毫不留情面地當眾打孩子耳光,直至老師上前制止方休。不久後那個孩子便中輟不知去向,因為他在同學面前被羞辱了,覺得不受尊重,所以會離家出走乃預料中事。

大忌當眾羞辱和暴力

請尊重自己的孩子,即使孩子做錯事,也應該責備於隱密處,而非大庭廣眾之前。有些家長認為父母天大地大,有何不可?權威心理作祟下,父母用體罰或毀壞孩子心愛的書籍、玩具等管教手段,還大言不慚地說孩子就是要嚴格管教,不打不成器等,實非良好的示範。奉勸家長應該學習與孩子理性溝通,事情是非對錯,道理講清楚,而不是憤怒暴衝,打罵出氣。

另有位爸爸在學校與老師對話後,發現孩子捏造事實,竟然朝身高170公分的兒子臉上揮了一拳。也許因惱羞成怒,他原本要來向老師討公道,沒想到是被孩子耍了,所以情緒失控。尊重孩子吧!不要因一時怒氣或心理不平,做出讓孩子痛恨一輩子的行為。事實證明,此後這對父子再也無法和解,漸行漸遠。

切記接受差異不溺愛

尊重不是溺愛,不要用金錢或物質,來表示對孩子的愛或尊重,也不要事事順從孩子的要求。近日喧騰一時的李姓富二代,靠爸豪奢度日,上夜店欺負女性,這是教育失敗的案例。尊重孩子必須秉持愛心、耐性,但不是寵溺無度,適度管教包括言行督導、禁止夜遊、扣除零用金、罰做家事等,都是可行措施。重要的是,孩子需要父母陪伴和引導,家長整天忙工作或事業,沒一絲空閒和孩子互動交談,甚至讓孩子晃蕩街頭或交給補習班及學校,久之,孩子心靈失去家庭歸屬,易造成孩子向下沉淪、毫無忌憚。

尊重孩子切記:大聲讚揚,輕聲苛責,多鼓勵,少責備。有些家長在不知不覺中傷害孩子而不自知,例如:數落孩子的缺點、拿孩子與其他子女,或與他人子女做比較。讓孩子覺得無地自容,俗語說:「人比人氣死人。」每個人各有其天賦、成熟、環境、與學習條件。比較之下,只會讓成就差的孩子沮喪或失落,嚴重傷害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孩子可能因此自暴自棄,或尋求負面表現(奇裝異服、飆車嗑藥)來表現自我。

我以為,尊重孩子就是要接納孩子的個別差異。毫無條件的尊重和愛,然後「長善救其失」,讓孩子在自信氛圍中,克服缺點發揮長處,走出自己的路。

子女是父母的反射鏡

子女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從當中可照見自己心的投影,我們大人必先尊重孩子,孩子從父母的對待中,學習尊重別人的態度,耳濡目染才會懂得體諒和善待別人。父母必須放下身段,傾聽孩子的主張,這才是文明的教育方式。甚至當動物、植物,連一塊石頭都被重視善待時,就是文明社會的極致。

日本教育家鹿沼景陽先生,認為每一個孩子與生俱來有自己的個性,個性裡有天意和神性,外力壓迫反而降低他本身的努力和意願,所謂揠苗助長,適得其反。天生青竹筆直,地瓜捲曲;百合清純、玫瑰豔麗,萬物有其天性,人各擁其天才,各有所美,尊重孩子的差異、優劣,完成個性之長處就是天才教育。讓我們無條件的珍愛孩子,教育孩子從尊重做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不管孩子是「鑽石」或是「木炭」,都是「珍寶」,家長或教育工作者要如何提供適宜的環境給孩子發展呢?
  • 「霸道」父母將自我的意願加諸在孩子身上,不僅會使親子疏離,還會產生不可想像的結果......
  • 從此,我不再擔心沒有物質獎勵就無法使人做好工作或功課,因為體驗了真正的無私與善良,生命煥發出來的光與熱就是觸動人學習最好的動力。
  • 淩晨,我突然從惡夢中驚醒過來,好像是參加高考時,我的卷子被搞錯了,所以有一門學科沒有成績了。
  • 小真的兒子都上六年級了,個子仍然長不高,讓小真非常擔心;再加上功課不好,經常不寫作業被老師處罰,更讓她傷透了腦筋!她處處向人打聽長高偏方,或是有什麼好方法可以讓孩子把心思放在功課上。
  • 重慶一市民因在微博上發表一條諷刺薄熙來的信息,被勞教一年的消息在網絡上流傳,引起關注。家屬不服認為莫名其妙,而且至今沒有收到任何勞動教養決定書,屬於非法勞教。有律師指出勞教的理由跟被勞教人的行為根本對不上號,重慶警方完全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以此增加民眾的恐懼感,來警告李莊,起到以儆傚尤作用。
  • 幼兒時期不重視孩子的教養,將會鑄成無法補救的損失......
  • 林忠義的人生近半奉獻給志工生涯,不論是生命線、教養院、文化中心都有他服務的身影。他形容自己個性很雞婆,當志工常受到民眾道謝,讓他像「活在掌聲中」,助人好快樂。
  • (大紀元記者宋順澈台灣台北報導)今年適逢建國百年,新北市舉辦勞工攝影比賽「魅力四攝-勞動、汗水、榮耀、感動」,提供勞工朋友更多機會接觸藝術休閒活動,並依照活動精神讓參賽者自由發揮創意、思想力,以及勞工朋友對這塊土地貢獻付出的畫面,每一幅作品都蘊含著勞工朋友們感人的故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