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學禮改變品性 成效驚人

溫秀珍
font print 人氣: 578
【字號】    
   標籤: tags:

英國的平民王妃出爐,帶動了全球禮儀學校的熱潮,在台灣現也正興起一股另類禮儀學習法,以禮示茶,以茶學禮,將茶由物質層次提昇至精神層面,藉由茶藝的薰陶變化學生氣質。

台灣桃園縣龍潭鄉早期是茶葉外銷的重鎮,鄉民多世代製茶,但因產業轉型,茶鄉漸漸沒落,為推廣茶藝,茶友們成立了桃園縣茶藝研究學會,其中從事教育工作的前總幹事黃志瑋,更以自己的教育專長,將茶藝與品格教育相結合,以「快樂學茶藝,輕鬆學禮儀」的方式,帶動起教育界以茶學禮的風潮。黃志瑋表示,很多人疑惑於「茶藝」與「茶道」的區別,簡單地說,茶文化=茶藝+茶道。茶藝,講求表現形式(實際操作中的學習體驗);茶道,注重精神內涵,是精神上的享受、一種藝術及修身養性的手段。

桃園縣龍潭學校茶藝班用茶藝陶冶性情,學生氣質明顯變化(古芳子攝影)

黃志瑋提到,茶藝本是中國自古的傳統,但現今的年輕世代已漸漸遺忘了如何品茶。發揚茶文化,如何使茶藝走入年輕人的生活中,是自己努力的使命。他更自信地表示,在茶藝教學中,不斷的驗證,茶藝內化氣質,改變品性的成效驚人。

改變品性.茶藝成效驚人

黃志瑋表示,龍潭的茶藝推廣教學已有10多年的歷史,教學遍及國小、國中、高中及政府單位,獲得各界肯定,其中方曙商工更將茶藝課列為學生入學必修課程。

最早期茶藝課學生葉雲早表示:「茶藝課改變了我的生活態度及人生觀,它能沉靜心情,增進專注力,並讓我更能思考人生方向。」

葉雲早提到,自己從事電腦科技業,精神及體力的壓力非常大,泡茶是舒壓的最好方式,而茶友會的人際交流,則是科技與人文的最好平衡點。因感動於黃老師等人的無私奉獻,葉雲早現今也積極的投入茶藝教學中。

最早在方曙商工倡導茶藝課程的黃鼎紳提到,高中的學生往住心性較為浮燥,老師管教不易,茶藝課程藉由靜心、冥想及禮儀態度,能使學生穩定下來,守紀律,在八年的教學中,也證實了茶藝課程可以改變全班的思想,並提升學業成績。

黃鼎紳神采奕奕地提到:「在茶藝課程教學中,有太多的感人故事,例如,每年母親節的孝親奉茶時,當學生以跪姿奉茶並表達對母親的感恩時,現場總會有許多家長淚流滿面;原本退縮害羞的同學,變成能自信地站出來表演,常讓我感受到我不只是改變一個孩子,更是改變一個家庭,它的影響力就像漣漪一樣,不斷地向外擴散。」

本文轉自228期【新紀元週刊】「特別企劃」欄目
http://mag.epochtimes.com/b5/226/index.htm

新紀元雜誌PDF版訂閱(52期10美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茶會由台灣著名的藏色天目大師江有庭提供天目碗,茶席行進間人手一碗天目,大口過癮地啜飲蒙頂或龍井,與會茶友不但大開眼界、品茗之興激越高昂,部分茶友從此對龍井或蒙頂改觀,留下深刻難忘美好的一夜...
  • 品茶三十年,我體認到,無論古代高度茶文明或現代蓬勃的茶文化、乃至未來的走向,永遠貫穿、環繞著「天、地、人」三才的大學問,三才是闡揚、檢驗並融合茶事的重要尺標。
  • 蘇軾曾經在詩中發出「酡顏玉碗捧纖纖,亂點余花吐碧衫。歌咽水雲凝靜院,夢驚松雪落空巖」的感慨,當茶文化與花朵相遇,必然惹出一場欲說還休的浪漫邂逅。
  • 南京是個文化遺產豐富、文化氣息濃厚的城市。去年有機會去了一次南京,短短幾天的旅途令我感慨萬千。
  • 位於南投縣鹿谷鄉的台大實驗林鳳凰茶園,種植有300多株的河津櫻,二二八連假進入盛開期,粉紅色櫻花沿333階的步道夾道綻放,形成櫻花隧道,繽紛浪漫。
  • (大紀元記者李容耕台北報導)台北市婦女會28日舉辦一項賞杏泡茶茶文化活動,地點選在木柵貓空杏花林茶坊舉行,由於天候關係人潮顯然少許多,不過該會的伙伴出席倒相當踴躍。
  • (大紀元記者黃振茂台灣高雄報導)距「台灣十大觀光小城」票選倒數計時3天,高雄市政府為美濃做最後的加油與催票,副市長劉世芳、客委員主委古秀妃、觀光局副局長劉顯惠、美濃區長羅平杰等人與客家鄉親在美濃地標-東門樓前,邀請在地藝術家曾文忠老師現場彩繪象徵為美濃撐起觀光小城的超大紙傘。
  • (大紀元記者彭瑞蘭台灣新竹報導)新竹縣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好客上好茶,以「生活茶 遊於藝」為題,融入客家奉茶的精神,結合茶專家、陶藝家、書法家、畫家、漆藝家、玻璃藝術家、木雕家的人文與文創,透過裝置藝術、飲茶情境、茶藝展演、市集、茶席,呈現茶文化,讓民眾在參與中,提升對竹縣茶產業的認識與喜愛。
  • 茶鋪裡高高的櫥櫃置放著鋁罐,罐上的紅紙寫著「烏龍」、「凍頂」的毛筆字,映在赭色檜木長桌上,拉長了的筆劃顯出文字的樸拙...
  • (大紀元記者彭瑞蘭台灣新竹報導)2012新竹縣新瓦屋「好客上好茶」、11日(日)上午10時舉辦開幕茶會。邀請貴賓與參加的民眾多,會場很熱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