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中秋

--古代詩人對宇宙與人生的審美觀照
智真
font print 人氣: 72
【字號】    
   標籤: tags:

中秋詩是明月的詩,談中秋必然談到詠月,我國古代詠月詩蔚為大觀、源遠流長,是我國古典詩詞的重要組成部份。明月高爽明淨,夜空遼闊澄澈,最能與詩人淳樸的氣質、高潔的品性、寬廣的胸襟產生共鳴。

詠月詩所蘊涵的意境和所顯現的人與自然的交流,反映出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信仰、宇宙觀和審美觀,同時也使傳 統文化的內容更加充實和豐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感悟宇宙人生的奧秘和哲理

月亮皎潔明亮,是美好的象徵,「月出皎兮」、「月出皓兮」、 「月出照兮」(均見《詩經.陳風.月出》),皆表現出詩人對月亮的關注和讚美。月亙古不變,是永恆無限的象徵,如張若虛寫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李白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詩人感嘆「明月長在,人生如寄」,世事滄桑,光陰易逝。而天上明月閱盡人間變幻,恆久相照,使萬物生輝。表達了詩人對人生的短暫和宇宙的無限等哲理的深層思索,油然升起對宇宙和永恆的探求和嚮往。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李白的「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通過描繪大自然海天相接、波瀾壯闊的景象,表現出對自然的熱愛,對理想信念的矢志不渝。

追求光明澄澈之美

月明如鏡,秋空晴朗,唐代詩人王維寫道「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竹裏館〉), 寫出了新雨後,月亮的清輝遍洒松林,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又宛如一曲美妙動聽的音樂,表現了詩人修身養性、寧靜淡泊的心境。

張若虛的「江天一色無纖塵」、孟浩然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表現了詩人纖塵不染的高潔和灑脫的氣質。人們稱讚月的品格,在茫茫的黑夜中為人帶來光明和希望,掃蕩一切黑暗汙濁,普照大地,公正無私的照遍天涯海角,不漏一處,但它卻不曾私照一戶人家。正如詩人讚美的「直到天頭天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

寄託對圓滿、團圓的盼望和為他人祈福

以月圓比喻團圓、圓滿,寄託了人們盼望團圓的願望。唐代賢相張九齡在〈望月懷遠〉中寫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既體現了詩人曠達博大的襟懷,又反映了大唐盛世的氣度,具有一種高遠深邃的氣象。在海天遼闊的境界中,那一輪明月究竟意味著甚麼呢?有著怎樣廣袤深邃的意境?一個「共此時」凝聚了萬代千秋天下億萬人民的多少美好願望和祝福!皓月當空,一瀉千里,人 們關愛著他人,亦被他人所關愛;祈福著他人,亦被他人所祈福。

月到中秋分外明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中秋獻良裘,王乃行羽物」,人們舉行「祭月」儀式。到了唐朝,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在宋朝以後更為盛行,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因此時秋高氣爽,月像圓滿,既圓且亮,人們舉行「秋分夕月(祭拜月神)」活動,表現對神的敬奉和對上天的感恩。唐代徐凝寫道:「皎皎秋月八月圓,嫦娥端正桂枝鮮」、韓愈說「一年明月今宵多」。確實,每逢中秋之夜,月在中天,銀輝遍地,正如李白在詩中說「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劉禹錫在詩中說「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

明月給人帶來以光明、希望和感悟,千百年來,人們詠月、賞月,探求天理大道和人生的真諦,渴望回歸美好、善良和永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史載「牽牛」、「織女」兩顆星隔著銀河遙遙相對--這是牛郎織女神話的雛形。之後傳說一直流傳下來……
  • 今天是黃曆辛卯年七月初七,也是華人傳統的「七夕」,相傳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在中國、香港、台灣、日本、韓國等華人聚集的地方千年來都有相關的習俗和傳說。即使傳統習俗再今日日漸淡薄,仍有不少人期盼從傳統中汲取養分,日本仙台七夕今年盼揮去地震陰霾場麵料將感人、台灣文化之都台南則從七夕文化中尋找浪漫因子,進行城市行銷。中國各地在七夕這天興起玲瑯滿目的相親會,折射文化古國的男女婚姻因超時工作擠沒愛情的無奈。
  • 中秋月滿,清菊盛開、如月倒影,映在花器中,真有令人想翫月一翻的感受。插花者孕育花的第二生命,王國忠是一位喜愛拈花惹草的癮君子,且看他如何以花翫月,表達清雅而韻致高潔的中秋花賞。
  • 【大紀元9月1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方沛清河內特稿)中秋節不僅是許多東南亞國家的傳統節日,更是家人團聚的日子。對越南人而言,中秋節則是父母表示對孩子的愛心節日,還被稱為「兒童節」、「賞月節」。 (本文附有照片及影音)
  • 中華傳統節日—中秋佳節又到了。農曆八月十五位居仲秋之中,是為中秋,跨越白露和秋分兩個節氣。中秋節源于古代吉禮,鄭玄﹕「天地至尊,故用其始而祭以二至。日月次天地,春分陽氣方永,秋分陰氣向長,故祭以二分,為得陰陽之義。」;《周禮》:「中秋,夜迎寒」、「圭璧以祀日月星辰」;《國語.周語》:「古者先王即有天下,又崇立於上帝明神而敬事之,於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尊君」。中華文明是半神文化,敬天畏神是為核心,而日月五星附麗於天,這七曜最為顯而易見,是故古代天子要在春分和秋分這兩個陰陽向長的時刻,沐浴齋戒後前往國都南郊舉行「朝日禮」,北郊舉行「夕月禮」,其中體現的是天人合一,敬天禮地,孝悌愛人的深刻內涵。
  • 近年,一些愛國的年輕人在網絡上發出感嘆:漢族是世界上唯一沒有自己傳統民族服裝的民族。「復興漢服」運動主要是希望鼓勵人們能多在傳統節日、重要場合……穿著傳統「漢服」,他們認為,今天的旗袍、長衫、馬褂都是以滿族為主體的民族服飾改良和發展而來。而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統治後,人們的思想趨於西化,改穿西式服裝,卻始終沒有恢復漢服。於是,人們開始審視自己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份並希望將其保留下來。
  • 不要認為中國黃曆十一月的冬至只是一個節氣,其實在古代它更是重要節日,俗稱「冬節」...
  • (大紀元記者王文君、佚名綜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每當黃曆八月十五,都是觸動詩人墨客興致勃發、借月抒情的時刻。有風花雪月的清雅悠閒,登高遠眺的磅氣勢;亦有睹月思人的情懷,和鬱鬱不得志的愁緒。
  • 祭灶節就是祭祀灶君的節日,黃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過祭灶節,俗稱過小年...
  • 臘八之後的臘月二十三也是一個大節,俗話說:「新年頭,舊年尾」。因此,人們特別的重視,因為它是一年最重大的日子,「送神」就開始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