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增沖侗寨 養在深閨人未識

font print 人氣: 13
【字號】    
   標籤: tags:

增沖侗寨,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城西北82公里的增沖鄉,寨子周圍三面山環水繞,有一座鼓樓居於其中,寨上數十棟飛檐翹角的古老印子屋襯托著鼓樓如碧中一桅獨起,進寨時一眼即能看到。

這座鼓樓是貴州省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侗家鼓樓,由於交通不太方便,至今養在深閨人未識。從江增沖鼓樓,不用一釘一鉚為全木結構,考古和建築研究價值頗高。

侗寨的特徵建築之一是風雨橋,也稱侗家廊橋,另一便是鼓樓,鼓樓為木結構,四周四根大木柱衝天而起,旁邊配以多根小立柱,往上的飛檐和斗拱,形如寶塔,最上層放置一面大皮鼓。

寨中有事商議或節日踩歌堂的時候,便捶響大皮鼓,寨中鄉親都聚在鼓樓大廳中聽長老發號施令,而平日,鼓樓大廳則是休閑的公共場所。

增沖鼓樓始建於清代康熙十一年(1672)秋。該樓為木質結構,形如寶塔,雙葫蘆頂。高25米,佔地面積160平方米。內有4根大柱,每根直徑0.8米,高15米,每柱之間距離3.6米,構成椎形方架,是鼓樓的骨幹部分。距4大柱周邊3米處,豎有8根高3.5米的支柱,將大柱團團圍住,並以穿枋與內柱相連,呈輻射狀。

一層樓上疊有數層,每層有8根短爪柱層層疊豎,直至第十一層。鼓樓頂部,還有兩層八檐八角的傘頂寶塔,名曰「幹梗」,其工藝精細,為中國木質結構建築中所罕見。

在此層頂閣中,有一個長約3米,直徑約10公分的木鼓。最頂部嵌有陶瓷寶珠尖頂,直插雲霄。頂閣下面各層梁上釘有橡皮,並用大小羊桃藤捶爛與石灰拌合架瓦,十分牢固。檐閣下畫有龍、鳳、魚、蟹、蝦等動物圖案,美麗壯觀。此樓的最低層嵌有3扇大門,正中設有一個火坑,周圍鋪青石片。

增沖鼓樓被稱為侗族建築藝術的明珠,是侗族文化最傑出的代表。1988年,增沖鼓樓被國務院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國家郵政部發行的《侗族建築》郵票一套四枚,增沖鼓樓作為侗族人民智慧的結晶,登上了國家名片--紀念郵票。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胡同原為蒙族語,即小街巷。胡同稱呼始於元代,多數的這些小巷在元、明和清朝的時候被建造,北京胡同是明清的典型民居..................
  • 「柳塘蓮蒲路迢迢,小憩渾然溽暑消。十里藕花香不斷,晚風吹過步糧橋。」這是清代李靜山讚譽北京什剎海夏季風情的一首詩...............
  • 北京鐘鼓樓建於元代至元九年,原名齊政樓,寓意取齊七政(日、月、木、火、土、金、水)。
  • 北京鐘樓始建於元代,元大都時期這裡是萬寧寺的中心閣,閣內懸鐘,故稱鐘樓。
  • 中國人認為「天人感應」或「天人合一」。因此故宮的結構是模仿傳說中的「天宮」構造的。
  • 玉泉「水清而碧,澄潔似玉」,被稱為「天下第一泉」。
  • 四合院的大體布局是,第一進為門屋,第二進是廳堂,第三進或後進為私室或閨房,是婦女或眷屬的活動空間,一般人不得隨意進入,兩側有廂房,各房有走廊,隔扇門相連接。正如古人詩云:「庭院深深深幾許」,庭院越深,越不得窺其堂奧。
  • 有著中國「最圓」鄉村美譽的菊徑村地處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古坦鄉。她是個典型的水環山繞型的村莊,溪河成大半圓型, 繞村莊將近一週,四周為高山環繞,新修的柏油公路沿著河流呈現圓弧型繞村而過,一些木板橋與公路相連。如果不是公路開發,打破了村莊的寧靜,這裡絕對是一個世外桃源。
  • 中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組日前在江西發現一奇特樣式古建築,該建築位於江西省宜春市樟樹市吳城鄉,是一幢清代建造的磚木結構家宅,大門朝東,開於房屋的東角一側,「歪門邪道」形狀怪異。
  • 黃曆元月十五夜稱「元宵」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呢?中原大陸幅員廣,南北兩地的風俗也常有差異,以「元宵」稱圓子(湯圓)是起於何時呢?元宵吃圓子從何時成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說圓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湯圓」;還有人說有餡的圓子稱「元宵」,無餡的圓子稱「湯圓」,真是如此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