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打電動、玩遊戲,孩子無所不用其極?別讓孩子賴皮「借十萬,還八萬」

孩子總是耍賴、破壞約定怎麼辦?

作者:奧田健次   譯者:卓惠娟
font print 人氣: 1204
【字號】    
   標籤: tags:

Q.孩子總是賴皮「預借」遊戲時間,如何讓他改掉壞習慣?

規定孩子打電玩的遊戲時間是一天一個小時,孩子卻老是說「媽媽拜託!先從明天的時間借十分鐘!」所以我會跟他說:「上次借了十分鐘,所以今天要扣掉喔!」但仍無法讓他改掉預借時間的習慣,所以每天打電玩都會超過規定的一小時。我該怎麼處理才好呢?他現在是讀小學一年級的男生。
A.因為破壞約定,所以必須接受「一整天禁打電動」!

明明約定好「電玩時間一天一個小時」,孩子卻賴皮「預借時間」。因此父母就和孩子說好,隔天要先扣除之前預借的時間。乍看之下是非常妥當的應對方式,但這位母親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

事前預借的時間,只要扣除就可以了嗎?請把孩子向母親預借的時間,想成現實社會中的貸款來考量。如果在現實社會中跟別人借錢,當然要算利息對吧?不可能有白白借錢的好事,借十萬不可能只還十萬,如果沒有償還利息一再借錢的話,不久就會債台高築。

小孩破壞了「電玩時間一天一個小時」的規則,預借時間在隔天扣除的做法,就等於是告訴孩子:「借十萬元還十萬,是可以的。」

更過分的是,孩子甚至賴帳「雖然跟你借了十萬元,不過我只能還你八萬。」

事實不就是這樣嗎?以現實社會的例子來說明,大家都立刻明白「的確是這樣沒錯。」但是,如果單純以這個諮商問題為例,還是會有很多人不解「這位母親的應對方式哪裡錯了?」
家庭就是「小型社會」,違反規則要有處罰

把預借時間和實際的貸款畫上等號,再稍微思考一下吧!

假設有個人雖然每次借的金額很少,但因為一再借款,不知不覺累積到一千萬元。然後,這個人又打算要買房子。只是對於已經貸款一千萬的人,銀行當然不可能大大方方地立刻借他錢。
最後,這個人打算為債台高築的生活畫下句點,宣告破產。他所借的錢都不用償還,但是在限定期間內無法持有信用卡,名下的轎車或房地產都必須抵押。

在社會上只要借錢,就必須償還。如果一直不還錢,會像滾雪球般讓利息越生越多。要是超過限度,必然會受到某些限制、剝奪自由。這就是現實世界的規則。

媽媽答應「預借時間」,就是無利息、無擔保借孩子錢,也沒有催繳的狀況。明知道孩子快陷入賴帳的問題,卻袖手旁觀,這不是一個盡責的父母該教給孩子的事。
除了「預借」部分,禁止一天玩遊戲吧!

如果我是那位媽媽,我會採取以下的方式:「要是預借時間,就得禁止一天打電玩。」

換成玩電腦也是相同的狀況,如果打電玩或玩電腦變成常態,突然被禁用一定很痛苦,孩子可能會哭鬧、生氣、摔東西。但家長絕對不能因此動搖。孩子再怎麼失控、胡鬧,只要告訴他:「如果再吵的話,後天也不准玩。」

一整天不能打電玩,孩子一定會哭鬧!或許有人不喜歡讓孩子發脾氣,或是覺得剝奪他最愛做的事有點可憐。不過,父母必須嚴守「電玩一天一小時」的規則。

父母不能忘記最初的約定,即使孩子說「讓我預借~」、「以後我一定會遵守約定」,或是哭鬧、惱羞成怒、使用暴力,爸媽都不能被孩子的情緒干擾,忽略他「破壞規定」這件事。孩子「賴帳」的狀況一定得設法改善,讓他遵守規定,所以必須執行「一整天不能打電玩」的違規罰責。
打電動是「特權」不是「基本權利」,父母要視狀況剝奪

大人有權剝奪孩子的「特權」。「特權」和「孩子應有的權利」不同。以這個諮商問題為例,如果處罰孩子「不准吃晚飯」,將會造成很大的問題。

肚子餓了就要吃飯,這是人活著的基本權利。身體髒了就要洗,讓孩子好好地洗澡,也是基本權利。如果剝奪這些權利,被說成是「虐待」也無法反駁。

但是,打電玩、玩電腦,不是基本權利而是特別權利,也就是「特權」。孩子在基本權利被滿足之後,以休閒娛樂為目的,父母才買電玩或電腦給他。

不管孩子玩這些東西能夠得到多大的樂趣,沒得玩也不致於危害健康。父母有守護孩子基本權利的義務;但是,沒有一定要讓孩子使用「特權」的義務。只要特權使孩子的生活失序,對教育有害,就可以視情況剝奪。

現在有很多父母,是不是誤以為連這樣的特權都不可以剝奪呢?這是因為他們不小心把特權和「孩子的基本權利」混為一談的關係。正因為認知不清,才會產生許多教養的煩惱與疑惑。
在家守規矩的孩子,長大後也能遵守社會規範

足球賽中如果在同一場比賽中,拿到兩張黃牌警告,就會出示紅牌,必須立刻退場。球場上便形成十一人對十人的比賽,會對同隊的夥伴造成很大的困擾。

而且,一旦被出示紅牌驅出場外,下一場比賽還有停賽處分。萬一不服判決有侮辱裁判的發言,就會被視為違反運動員規範,加重處罰,可能連續幾場球賽都不能上場,最糟的狀況還有可能被球團開除。

駕照也是一樣的,小小違規雖然不會吊銷駕照,但一再違規,或有重大違規就會被吊銷駕照。以上的例子說明,在社會上若違反規則,就有一定要付出代價的懲罰。從小就讓孩子學習到這種經驗十分重要。

每次預借電玩時間,就有一整天無法打電玩,孩子為了不要喪失樂趣,一定會遵守這個規則。即使孩子鬧脾氣,規則就是規則,務必執行到底。父母這種教養方式,等於是在無形中告訴孩子:「就算你生氣,到頭來還是自己吃虧」。

在家不遵守規則的人,長大後就不可能成為一個遵守社會規範的人。

希望父母能時常捫心自問:「我現在這樣教孩子,他長大後出社會,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呢?」

─ ─摘自:《不打、不罵、不動氣の「優雅教養術」》采實文化提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的兒子今年五歲。他在幼稚園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如果想和小朋友共享玩具,他不會好好講,總是立刻出手打人。連對父母也是動不動伸手就打。我想糾正他這種無法「用言語和人溝通」的個性。
  • 日常生活中就要不斷練習「守約」。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 我們知道,不勞而獲的成功多麼容易轉瞬即逝,因此訓練兒童滿懷企圖心沒有什麼好處;更重要的是訓練他具備勇氣、堅忍和自信,這樣他才能體認到失敗時永不氣餒,而且應該視「失敗為需要被解決的新問題」。
  • 我們一直在推廣學前教育課程。誠如近日《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指出,學前班遠遠供過於求,還提到「幼兒教育提倡者說,如果家長知道學前教育的好處,可能會有更多的家庭報名參加。」然而這些所謂的好處往往難以實現。從各種學術研究得知,上學前班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難,在行為和學業上落後於沒有上過學前班的同儕,而且在學涯後期被留級的可能性增加。
  • 孩子會在學習過程中的某個階段,對學習本能的熱愛常常會消失。許多孩子逐漸開始厭惡甚至害怕上學和學習新事物。 以下是一些簡單的策略,家長或老師可用來培養孩子保持對學習的熱愛。
  • 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
  • 教養不同調的照顧者,有時候是老公或老婆,更多的情況是上一代長輩,甚至是保母。因此當教養不同調的時候,騎虎難下,父母該怎麼辦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