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事乃是神安排

作者 : 辛棄名
font print 人氣: 31
【字號】    
   標籤: tags:

清代的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敘述了這樣一件事:

烏魯木齊的農家,大多在近水處墾田,在近田處蓋房,所以未能和別人家住在一起。往往有的搭起幾根椽子便成一家,而四周沒有鄰居,像杜甫所說的「一家村」。

這兒的人不服徭役,地也不丈量,交納三十畝地的稅,就可以耕種幾百畝地。所以在深山老村之中,這類農戶特別多。

吉木薩的軍士進山打獵,望見一家門窗緊閉,院裡好像有十多匹馬,鞍轡齊備,估計肯定是強盜盤據在此,便吶喊着包圍了這座房子。裡面住的真是劫盜,他們見軍士人多,便扔了鍋灶帳篷等,突圍而去。軍士怕他們拚死抵鬥,也不去追。

軍士們進屋一看,裡面骸骨狼藉,強盜們都跑光了,沒有見到一個人。忽然聽見隱隱有哭聲,便尋聲找去,只見一個十三四歲的小孩,赤裸著被掛在窗欞上。軍士把他放下來問話,小孩說:「強盜是四天前來的,父親、哥哥和他們打,打不過,全家都被捉住了。強盜們每天拉去兩個人,到山谷裡洗乾淨了,然後拉回來,屠割了燒肉吃。男女七八個人都被他們吃了。今天他們就要吃我了,把我洗乾淨,掛了起來,剛準備吃,其中有一個人搖手阻止。我雖然不懂額魯特語,但看他指指劃劃,彷彿是要把我肢解為幾段,以便帶在路上吃。幸虧你們大兵來到,他們扔下我跑了,我總算逃過一死。」小孩訴說完了,哭個不停。

軍士們同情他孤零零一人,便把他帶回軍營,姑且叫他幹點雜活。小孩又說,他家還有東西,埋在窖裡,營官叫他引導人去挖,結果挖出了許多銀幣、衣物。細問小孩,才知他的父親、哥哥都是劫盜。

他們打劫時,一定要選擇在驛道近山的地方。當偵察到一輛車孤獨的走,而前後十里地之內沒有救應,便突然衝出來殺死車上的人,就用車載著屍體進入深山。走到車不能走的地方,便一起用大斧把車劈碎,連屍體及鋪蓋等物,都扔到山澗中,由馬馱著錢財走。走到連馬也走不了的地方,則又將馬鞍等扔到山澗中,放了馬,任它到哪兒去,然後人背著錢財,從人跡罕至之處轉回來。

算起來,離打劫處已有數百里地了。回來後,把錢物藏在窖子裡,過了一兩年,再派人假裝為商販,繞道到僻遠的市上去賣。所以多年以來,沒人發覺。卻不曾想到:另一幫劫盜滅了他的一門。

這個小孩,因為年紀小,而免了連坐之罪。後來,他牧馬掉到崖下摔死了,於是這家就斷了根。

我在軍幕中工作時,處理過這事。當時由於強盜已死,這案子就不再追究了。如今想起這事,覺得這家強盜蹤跡詭秘,短時間裡很難緝拿歸案。沒想到卻有另一幫劫盜來,懲罰他們的殘殺之罪。這後一幫強盜(他們也必定有遭受惡報的一天)吃人沒個夠,卻留下了一個小孩,以讓人明白這家人遭難的原因。天理昭昭,疏而不漏。這裡面有神理在,並非偶然。@

(事據《閱微草堂筆記》)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朝末年,大明朝開國軍師劉伯溫的好友宇文諒,在少年時就品學兼優、修養有素。到青年時出落得儀錶不俗、俊秀文雅,猶如天上的金童臨凡、前朝的的潘安轉世。非但如此,尤為突出的是才華出眾、德昭日月。最令人佩服的是他不欺暗室、守身如玉,全人名節、守口如瓶。稱得上是一個出奇的真君子,超群的大丈夫。
  • 寬容之心,是一種仁厚的心境,是聖賢人的心境。不但為他人帶來如沐春風的和悅,其實,也在為自己種下幸福的種子了。
  • (shown)在我們沒有覺察的時候,地球已一步步邁入了宇宙的新紀元。在所有已經和即將開始的變化諸相中,神韻現象是這一新紀元的先聲。有如一扇朝向深邃蒼穹的天窗,神韻把人類從一場千萬年的大夢喚醒,把隱匿了過於長久,關乎生命的真相展現。
  • 廿一世紀初,出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七年來,一個年輕的藝術團巡迴世界演出,各大城市首席劇院冠蓋雲集。這個藝術團表演的是世界上唯一倖存的文明古國殊美的樂舞。沒有任何預警,人們坐下來觀賞這群來自紐約的年輕藝術家們,卻不知為什麼淚流滿面。
  • 清代人王新齋,是一位收藏家。他收藏了一幅《樵夫涉水圖》,畫面中的人物活靈活虎,情景逼真,他奉若珍寶。有一天,他把這幅畫拿出來,讓客人們鑒賞。客人們都是文人雅士,他們看了,齊聲叫好。
  • 一隻名叫「爰居」的海鳥,停在魯國都城東門之外已經三天了,臧文仲(魯國之卿,即臧孫辰)便要都城裡的人去祭祀它。
  • 少群居,多獨宿。多收書,少積玉。 少取名,多忍辱。多行善,少幹祿。 便宜勿再往,好事不如沒。 …
  • 代河南杞縣的劉理順,青年時曾在一富翁家設館授徒。主人為了尊師,特地雇一婢女,專門侍候他的飲食起居。婢女不僅年輕貌美,而且天性聰慧,朝夕在他的身旁聽候使喚,晚上便在他的寢室旁的床榻上就寢。
  • 廣輔、陳廣弼兄弟二人,家住安徽巢縣。一天,聽說半空中有龍出現,他們便登上城牆去觀看。
  • 我很小的時候聽老人講述這樣一個發生在清朝年間,一個老長工行善得好報的故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