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北明:大陸多地債務嚇死人 為還債各出奇招

人氣 7

【大紀元2013年09月26日訊】搞工程和回扣及政績相關,所以大陸官員喜歡搞工程。從小城鎮到大城市到處可見的是各樣的工程,或挖或建或拆。官媒報導「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課題組對12個省區的調查顯示,12個省會城市,平均一個城市要建4.6個新城新區;144個地級城市,平均每個規劃建設約1.5個新城新區。」

以武漢為例,這個曾被稱為「東方芝加哥」的中國中部城市,美國一家雜誌還曾預言其與上海將位列21世紀全球十大超級城市。自2011年起,武漢提出要建成國家中心城市。可是,武漢的工業佈局很單一,汽車和鋼鐵兩大支柱產業前景有下行趨勢。各方面和上海差距都很大。但這並不影響當地官員的政績夢想。很快武漢博了一個稱號,叫「滿城挖」。

不斷升級的規化和不斷的加碼城建規模,使地方政府債台高築,城建資金緊張。於是,武漢市本應在2009年通車的道路今年被標注了「暫無建設計劃」。國內媒體報導,武漢債務率超美國最高警戒線1.5倍。至2013年7月底累計完成投資1873億元,離計劃投資的總額8000億元,還相差6127億元沒有著落。2012年,武漢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為828.58億元。在2013和2014年,武漢市分別需要還本付息310.59和311.76億元。也就是說近兩年武漢市需要拿出接近40%的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用於償還債務,每天要償還近1億元。

像武漢這樣的城市可以說在中國到處到是。中國官場有一特色,官員每到一地上任,都隨身帶著工程隊,原因大家懂的。幾年後再到異地上任,再來一輪建設。接任官員也不會為前任擦屁股。於是,中國到處都在搞建設,或是鋪了路再挖開修下水道,或是建了拆,拆了建。

美國諮詢公司麥肯錫關於城鎮化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有50多個城市都提出要建國際大都市,到2025年,中國還要修50億平方米的道路,並建約500萬座各種樓宇。可是國際大都市僅靠建設就能做到的嗎?如果可以,那美國底特律市的城市建設還在,為甚麼還要破產?

同一幕在全國各地上演。當地方政府債台高築、債務危機嚴重的時候,城市建設的擴張計劃依然沒有放棄或減小規模。這導致地方債務進一步擴大。因為地方政府需要用這些計劃中的藍圖去吸引投資。這一點從地方政府大力賣地就看出來了。只是可供土地面積越來越少,土地成本便高,往往樓板價就已讓人生畏。一旦土地賣不出去,地方政府將徹底破產。

另外中國的事兒總是有很大的隨意性,也許哪個領導今天說要加快建設速度,過些天又有領導說要重視風險從容開發。投資方對投資的回報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基礎設施項目投資過於巨大,民營企業願意參與的較少。

在去年6月底發生了人民走上街頭抗議四川甚邡項目的事件震驚全球。在7月2日時,官方曾言永不再建,甚邡家家戶戶的電視機、街頭豎立的電子顯示屏上反覆播放。近日,這一項目又再度重新啟動,正好似政府在使勁的抽自已嘴巴。造成政府出爾反爾的主要原因是地方財政收入下降。甚邡宣佈「永久停建」的消息後,宏達鉬銅項目並沒有被官方顧忌,相反一直被多地競相爭取。在經濟壓力面前的政府是從不介意用自然環境的破壞為代價去換錢的。

國內消息,大同市政府目前揹負著超過110億元的債務,年利息就達6億,這使大同政府難以負擔。一些市政工程也因政府財政的拮据而停工,還有投資者收到大同市5億元「托管」雲岡石窟的消息。如此殺雞取卵的原因除了為一次性賺取5億外,也需要擺脫雲岡石窟的債務壓力。雲岡石窟不甘落後,也是大搞建設也欠下了14億元之多債務。賺錢的項目搞得負債纍纍這在中國還是普遍現象,鐵道部就是個例子。雖然大同礦產資源豐富,但還是抵不過大量的基建工程。如今各處半截工程項目都在張著大嘴等錢呢。

能變錢的資源,地方政府自然是打了主意。百姓手裡的餘錢也是可以拿來用用的。主要是以信託貸款、銀行理財產品、融資租賃、集資、回購(BT)、墊資施工等方式舉借政府性債務。其中地方政府及其融資 平台通過銀行發行理財產品進行融資尤其引人注目。

今年6月受資金流動性緊張影響,當月銀行高收益理財產品井噴。其中,大量高收益理財產品是以3月為期。當時理財產品是吸引了一筆民間資本過去。到9月,又是季末,資金再度壓力很大,理財市場也再掀高潮。這如同一個不斷變大的泡沫,貌似收益在增加。一旦破裂,投資人將血本無歸。而銀行、政府和融資平台之間一踢皮球,投資人不知道找誰當被告。

可悲的是,投資並不瞭解理財產品的具體資金流向。如果出了問題,也就是債務違約無法兌現。可是,甚麼樣的項目才能支撐這樣的高收益?這一切只不過是一個龐氏騙局。正是政府在通過理財產品暗中輸血地方債務。顯然,政府是不會在百姓破產之前先破產的,從這一點上來說,政府已經綁架了人民。

相關新聞
地方政府債超10萬億 82中央部門發獎4億
地方政府債務違規五千億 專家稱危機爆發
中國地方債窟窿高達11萬億 相當2012年總稅收
政府債30萬億  報告稱中國地方財政風險空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