毆打侮辱孩子 您可曾體會孩子的感受

夏曉言
font print 人氣: 3838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4年10月25日訊】(大紀元記者夏曉言綜合報導)「打罵」這種行為是每個人都反對的,但是,父母毆打和辱罵孩子卻是最常見的。許多試驗與研究已證明,毆打辱罵不是教育子女的好方法,而且,兒時常遭打罵的孩子,長大後患癌症、心臟病和心理疾病的風險會大大增加。

孩子被暴力懲罰時的心理感受

作為父母,教育孩子是應盡的義務與責任。然而,有不少父母是因為孩子沒有達到他們的某種期望,或者違背了他們的意願,就對孩子大打出手。教育專家們認為,父母對孩子進行打罵或體罰,是沒有效益的教育方式,它給孩子帶來的不僅僅是皮肉之苦,更多的是心靈的創傷和行為的扭曲。

《兒童虐待小論》一文中,作者清晰地描述了自己童年時被父親打罵時的心理感受:

「我永遠無法忘記,那是一種怎樣無助的感覺。當我被呼喚到父親身旁,準備被揍的那一刻,是我十二歲之前的生活中最大的恐懼與夢魘。不管我到底犯甚麼錯,我永遠感覺到我所受的痛苦比我犯的錯誤可怕十倍以上。我至今仍不時憶起,一個弱小怕痛的孩子,瑟縮的站在憤怒的大人身旁,大人高大,強壯,有力氣,憤怒而青筋暴怒,手上揮舞著恐怖的工具,隨時可能往你身上擊來。那可能是一條皮帶,一根掃把,一根籐條,一個巴掌。不管甚麼,都會造成肉體巨大的疼痛。而且,我的父親不准我逃跑或反抗。他說,我越這樣他會打得越重。我只好哀求,放棄自尊的不斷哀求,用顫抖的小手,不止的淚……我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父親放了我,不要用棍子打到我身上。可是我常常失敗……在被打的那一刻,我有股被天地遺棄的感覺,我會痛恨自己為甚麼要生下來,為甚麼要有感覺與生命……這已經是十多年前的往事了。可是,當時那種恐怖與絕望感,至今想起來仍心有餘悸。」

家庭暴力對孩子來說就像經歷一場殘酷的戰爭

科學研究已經發現,長期生活在一個暴力恐怖的環境中,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會受到嚴重影響。

英國倫敦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在2011年12月的《當代生物學》雜誌上發表的報告稱,在一項試驗中,研究人員讓四十多名兒童分別觀看悲傷、冷靜或生氣等不同面部表情的圖片,同時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術對他們的大腦活動進行掃瞄。在這些孩子中,約一半人曾經遭受過家庭暴力,還因此被送入社會救助機構,這部份孩子的平均年齡為12歲。研究發現,他們在看到生氣表情的圖片時,大腦中前腦島和杏仁核兩個區域的活動幅度要明顯大於那些正常成長的孩子。

據介紹,這兩個區域與緊張情緒有關,以前研究人員也曾在經歷過殘酷戰爭的士兵的大腦中發現這種變化。由此可見,家庭暴力對孩子的影響可與戰爭對成人的影響相提並論。

兒時常遭毆打侮辱 長大後更易患癌及心理疾病

英國普利茅斯大學(Plymouth University)心理學院科學家的一項研究發現,與健康人群相比較,那些兒時遭毆打的人患癌症的風險增加70%以上,患心臟病風險增加30%,患哮喘風險增加60%。

研究人員對700名沙特阿拉伯成年人進行調查,其中身體健康者250人,癌症、心臟病和哮喘病患者各150人。調查顯示,頻繁遭受毆打和侮辱(每月一次以上)與心臟病、癌症以及哮喘危險大幅增加有關。在沙特阿拉伯,毆打和侮辱孩子是常見的教育方式。研究人員推測,患病危險增加是因為這種教育方式給孩子造成壓力所致。

另有研究發現,家長以粗暴的方式(包括打罵在內)教育孩子,會使孩子長大後患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有心理疾病的人得其他疾病的可能也會增加。

現在心理學上的研究已經證實,父親經常打兒子,會造成兒子逆反心理、不願服從社會規範或成年後不願面對現實、缺少男子氣等情況;父親經常打女兒,會造成女兒缺乏自尊和自信,在青春期容易出現早戀的情況。母親經常打兒子,會造成兒子缺乏自信,性格多疑;母親經常打女兒,會造成女兒嫉妒心強,沒有安全感。

還有研究結果顯示,從小遭受毆打和家庭暴力的孩子,在其長大成人後極有可能虐待他們的配偶和兒女。而且,有家暴經歷的孩子更有可能成為校園霸凌行為中的施加者。

如何界定「合理管教」與「過度體罰」

家庭暴力確實能讓孩子身心受到傷害,但是,父母還是可以打孩子的,關鍵是要理智地教育好孩子,要把握好「合理管教」與「過度體罰」之間的尺度。而且,教育專家認為,在一些涉及道德、倫理的問題上,父母用體罰方法對待孩子有時是必要的。日前美國紐約市長島一上訴法庭就宣佈一名打孩子的父親屬於「合理管教」。

據《紐約每日新聞》報導,去年薩福克郡家事法庭(Suffolk County Family Court)的一位法官裁定一名父親對他8歲的男孩進行了「過度體罰」。裁決中說,據稱2012年在一位朋友家中所開的派對上,這名男孩因為罵人而被父親動手責打。但日前上訴法庭認為,這名父親在聽到兒子咒罵一名成年人後動手打他,這一行為屬於合理管教,而在此情況下不構成過度體罰。隨後將這名父親無罪釋放。

針對此案,有居民認為,作為一名父親,必須要教育孩子,用一點責罰來避免孩子誤入歧途。對一些孩子來說,如果不稍微懲罰一下他們,他們不會學會尊重他人。

其實,打還是不打孩子,只是教育手段不同,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孩子是對「心」的教育。孩子因為幼小,很難分辨是非好壞,父母教育孩子是為了讓他在行為中認清甚麼是對,甚麼是不對的。當孩子犯錯,適當的懲罰是必要的,但懲罰形式本身不是目的,而是通過懲罰讓孩子認識到他的行為為甚麼是錯的。

在教育孩子時,首先家長要清醒理智,不可動氣。動氣打孩子,很大程度是在發洩私憤,而不是教育。因此柔弱的孩子往往屈服於家長的威勢,而不是真正瞭解為甚麼錯。外部暴力的強制,只會讓孩子表面屈服,心裏不服氣,反而會產生怨恨。而合理適度的管教會讓孩子從心靈上理解,從而主動改過。**

責任編輯:李曉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項新研究顯示,80%的澳洲母親們認為父母打自己的子女是可以接受的,並表示她們不會支持反對打孩子的立法。
  • 父母養育孩子非常辛苦,孩子“不聽話”時,在美國一般被視為“不順從指點”,而且父母需要根據情況,有見識,有經驗和有水平地處理父母與子女的關係,而不是一些人認為用“打”(Spank)的辦法就能夠解決問題的。
  • 如果孩子的父親經常對母親施加暴力,孩子呼吸系統嚴重感染和腹瀉的危險就較高。這兩種疾病是全世界幼兒死亡的兩大主要因素。 (2009-08-24-voa72.cfm)
  • 新西蘭「反掌罰法」公投結束後還不到三個星期,本週一,奧克蘭就有一位母親因毆打其三歲的兒子導致孩子腦部受傷而遭到起訴,被控犯有嚴重人身傷害罪及未能照顧好孩子。
  • 在NurtureShock,蘭斯福德和道奇教授進行了一些國際範圍的跨民族的研究。他們的數據表明,如果一個文化認為,孩子犯錯後被打屁股是正常後果,偶爾打幾次並不會傷害孩子。他們解釋說,在打屁股行為普遍的文化或社區裡,家長打孩子屁股時不那麼激動。偶爾大發脾氣的打屁股可能比經常性打屁股更糟糕。如果根本不打孩子屁股呢?因為從來沒有被打屁股的孩子很難找到,所以他們還無法回答。
  • 浙江一名母親因3歲女兒不懂背誦李白著名詩作《靜夜思》,體罰女兒,豈料出手過重,打死女兒。
  • 香港一項調查發現,有六成的父母打孩子。
  • 近日,英國一名黑人議員表示,如果取消禁止家長拍打孩子的法令,可能會防止去年夏季英格蘭騷亂的重演。這番話引起很多的議論。《星期日郵報》進行的調查顯示,41%的受訪家長支持這名議員的話,37%的反對。
  • 在中國大陸,常見父母把孩子單獨留在家裡,孩子調皮不聽話的時候,做父母的打兩下,大家都習以為常。中國人常說一句話「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但是這種教育觀念在美國延續使用,就會惹來無窮的法律麻煩,嚴重者,那就要出大問題了。
  • (大紀元記者周慧心綜合報導)2013年7月11日,在中國深圳南灣沙平北路一出租屋內發生一幕慘劇。因孫子調皮,爺爺以棍棒猛打,孫子被打成重傷送醫院搶救,爺爺自責跳樓身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