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下背痛難耐 竟是椎間盤遭感染

廖素貞雲林

人氣: 26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4年11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廖素貞台灣雲林報導)七十歲的王先生,有糖尿病病史與心臟病長期服藥控制,偶而有下背痛合併坐骨神經痛的情況,常到附近診所拿藥打針控制。近幾個禮拜,疼痛的頻次與強度增加,以前躺著休息一下就可以改善,現在卻是翻來覆去找不到一個舒服的姿勢,而且打針也變得沒那麼有效,有時甚至會有輕微發燒的情形。後來到骨科門診,要求「灌骨漿」,經醫師X光檢查發現,第四、五腰椎的椎體終板有破壞情形,懷疑感染,於是住院進一步檢查。

六十五歲的陳女士,體型肥胖,平常就有雙下肢坐骨神經痛、間歇性跛行。幾天前搬東西扭了一下腰,雙腳開始麻木,也愈來愈無力,坐輪椅到門診就醫站不起來,大、小便也漸漸難以控制,經醫師診斷發現是多節的脊椎腔嚴重狹窄與神經壓迫,經過緊急減壓手術後,陳女士的下肢力量與大小便功能已經逐漸好轉。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骨科藍聖閔醫師表示,根據統計高達八成的人在一生中會經歷下背痛與坐骨神經痛,在門診是很常見的病症。其實下背痛的成因相當複雜,從常見的扭傷拉傷、脊椎腔狹窄、脊椎滑脫、椎間盤退化突出、脊椎壓迫性骨折,到脊椎的感染與腫瘤、自體免疫疾病如僵直性脊椎炎與雷德氏症候群、以及腹腔與骨盆腔的疾患,如:腹部主動脈瘤、胰臟炎、膽囊炎、腹部主動脈剝離、腎盂炎等等都有可能。

藍醫師表示,多數的下背痛與坐骨神經痛是良性的,也就是純粹是由脊椎退化造成椎節不穩定或者神經的壓迫。但如果是感染、骨折、腫瘤等問題引起的背痛,則要仔細診斷、早期發現並且介入治療,才能取得良好的疾病控制。比較危險的下背痛徵象包括年紀超過七十歲、持續性疼痛超過六週、對藥物反應不佳、合併神經壓迫症狀如坐骨神經痛、發燒、癌症病史、不明原因體重減輕、長期使用類固醇或者其他免疫抑制劑等等。若是比較單純的脊椎退化造成的下背痛與坐骨神經痛也不可以輕忽。

藍醫師強調,骨科所謂的「灌骨漿」的學名是「經皮穿刺椎體整形術」,作法是把液態的骨水泥,在X光機導引下,用經皮穿刺針從身體後側注入椎體,等骨水泥硬化之後強度甚至比自體骨骼還要高,提供力學上的穩定度。對於單純的脊椎壓迫性骨折或者腫瘤轉移造成的壓迫性骨折疼痛,能夠提供有效的緩解,目前甚至已經有低溫型的骨水泥可供使用。若有與王先生相同的感染情況,是不能「灌骨漿」的。因為硬化後的骨水泥是異物,可能會讓感染難以控制。經過詳細檢查後,發現是第四、五椎間盤細菌性感染,甚至已經引起鄰近椎節的骨髓炎,須進行清創、融合固定與自體補骨的手術,加上數週的靜脈抗生素治療,下背痛的情況才得以好轉。

責任編輯:王愉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