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靜心10分鐘(一)

與孩子分享一切,是最珍貴的時光
font print 人氣: 25
【字號】    
   標籤: tags:

作者: 歌蒂韓(Goldie Hawn)、 溫蒂‧荷頓(Wendy Holden)
譯者:謝維玲

  有時候,孩子需要的不只是父母的關愛和付出,更需要我們全神貫注,體會他們的感受,這樣他們才會覺得安全、被了解、有情感交流。

  另一個說法是「跟孩子產生共鳴」。「全然地存在」(be fully present)這句話很適用於教養工作,它的意思是給予孩子全部的關注:傾聽他們的每句話,察覺他們的情緒狀態,把心思放在他們當下的需求上。

不妨留意一下,你在講電話、傳簡訊、上網或看電視時有多麼分心。我並不是建議只要孩子吵嚷奪取大人的注意時,我們都得拋下手邊的所有工作,只不過在今天這個時代,令人分心的事物太多了,我們很容易忘記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事,以及何時該把孩子擺在第一位,而非某個八卦網站或電視劇。

我記得某次在公園裡,看到一位打棒球的小男孩不斷喊著站在幾公尺外的母親:「媽咪,媽咪,你看!」她卻忙著傳手機簡訊,連頭都沒抬一下。「媽咪!媽咪!」小男孩喊了又喊,母親始終沒有抬起頭來,最後小男孩只好轉身走開。看到他臉上的表情,我的心都碎了。

事實上,當你忽略了孩子,就是在傷他們的心。只要從自己的忙碌生活中抬起頭來看一看,你就會發現孩子渴望與你分享一切是多麼快樂的事,而且這些都是再也無法重來的珍貴時光。

想要跟孩子真正產生共鳴,可以參考以下四個步驟:

1.放下手邊的事,全心陪伴孩子並且提高興致;降低姿勢,與孩子的視線同高,以開放而接納的態度看著他、聽他說話。

2.視情況用適當的語氣表達情緒,正確地反映孩子內心的感受。例如孩子把學校報告帶回家時,你可以說:「哇!這是你做的嗎?你一定對自己感到很驕傲。你花多少時間做好的?」

3.如果孩子對你的反應感到開心,你可以用「太棒了,寶貝,你做得很好!」這些話來反射並放大他的正向情緒。

4.如果孩子感到沮喪難過,必須尊重並同理他的感受,而非告訴他不該有那些感受。必須讓孩子明白,它們都是正常的情緒反應。

  一旦孩子有了安全感,就會知道自己在這世上並不孤單,有人可以投靠。重點是我們要有警覺心、恆心與耐心,這樣他們才能確定無論在危急或歡樂的時刻,都有我們陪在身邊。你可以每天問問自己:「我有沒有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天賦才華?我同理他們的感受嗎?現在我能做些什麼、說些什麼,讓我們的關係更緊密?」

  像這樣貼近孩子的心不見得容易做到,尤其在孩子不願意分享內在感受的時候。有時他們看起來似乎為了某件事而哭,例如找不到某個玩具,事實上卻另有隱情。那個失蹤的玩具是否代表了離異的父親或母親?或者孩子鬧情緒純粹是因為沒睡飽?

「正念教養」所需要的是辨認並培養孩子的獨特性格,而非把我們自己投射在孩子身上。

對待孩子沒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我們必須去洞察並扶持他們的個體性,而唯有我們能夠洞察自己的人生,才能全力協助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當我們把孩子擱在一旁去做別的事,並且依賴外物去吸引他們注意、娛樂他們,等於是鼓勵他們在這個充滿愛與感動的世界,成為軟弱、被動的接受者。
──喬.卡巴金博士

如果孩子的主要照顧者有時間陪伴並給予回應……孩子就會發展出一種信念基礎:相信生命中的重要人物會在他需要的時候陪伴他、支持他。
──莎朗.貝格利(Sharon Begley)

─ ─摘自:《陪孩子靜心10分鐘》野人文化提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孩子需要跟爸爸相處的時間,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孩子的確會把關愛與被陪伴的時間畫上等號。但如果只是長時間坐在客廳蹺腳陪孩子看電視,這樣算陪孩子嗎?至少要花些時間專心陪伴孩子、與孩子產生互動才有用。研究指出,在嚴格定義下,每個孩子每天獲得父母陪伴的時間,甚至還不到兩分鐘。
  • 青少年以下的孩子通常在早上的心情都會很好,所以那也是與他們互動的好時機。
  • 1982年,王剛渾厚有力帶有磁性聲音的評書聯播《夜幕下的哈爾濱》,從遼寧電台傳向全國;2008年伊始,王剛在遼寧電視台用講故事的方式講述新聞,開創了新欄目《王剛講故事》。一年半的時間,這檔擺脫了枯燥,成功融入個性與主播品牌號召力的欄目,逐漸成為「中國電視著名商標」,更衍生了「尋找故事王大賽「等「副產品」。昨日王剛回到瀋陽,與記者分享了《王剛講故事》開欄一年半以來他的點滴感受。他自謙自己絕不是什麼「故事大王」,而把功勞全歸功於團隊,「還是把掌聲送給那些在一線採訪新聞素材的記者吧,他們的辛苦遠超過我。」
  • 孩子從會說話就有機會告訴父母:「我做了一個夢」,然而如何讓孩子的夢變成他日後成長的甜蜜力量,或者如何從惡夢中提升出勇氣,今天就請您來上上「父母夢學堂」跟孩子一起完成夢工程囉。
  • 每天送孩子上學,孩子在外面玩的滿身泥巴回家也沒關係,允許孩子每天看電視,這就是 完美媽媽”?至少6歲至15歲之間的孩子是這樣想的。

    一項對英國3000名年齡在6歲至15歲之間孩子的調查顯示,孩子們眼中的完美媽媽要經常做點心,時常輔導孩子家庭功課,而且,還要每天陪孩子玩90分鐘。

    贊助這項調查的www.TheBabyWebsite.com網站的Kathryn Crawford表示,日復一日,媽媽們被告知要這樣做,那樣做,才能成為完美媽媽,“但是看起來我們怎麼也無法完全做對。不過調查卻顯示,孩子們並不需要一個又會唱歌,又會跳舞的超級媽媽。”

  • (大紀元記者徐牧仁綜合編譯)成人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常常連帶造成孩子的肥胖。醫師指出,要避免肥胖,關鍵之一就是控制總熱量。以下幾個小祕訣,可以讓您從日常生活有技巧的減少熱量的攝入,陪孩子一起享「瘦」一夏。
  • 兒福聯盟今天邀請藝人蕭敬騰與孩童歡度兒童節,並和小朋友一起玩兩人三腳遊戲。蕭敬騰回憶童年兒童節最開心是拿到糖果,他呼籲所有父母多花時間陪孩子聊,讓他們開心成長。
  • 總統夫人周美青今天在部落格發表文章指出,父母應在孩子出生開始就好好陪伴,與其花錢上親子課,倒不如關閉手機、電腦、電視,專心與孩子溝通,不要讓孩子寂寞長大。
  • (中央社記者李淑華台北5日電)總統馬英九今天在總統府員工親子日中,勸大家把握當下,好好陪小孩長大,即使公務繁忙,仍不要忘了家人。但他也自我消遣說,「我自己就沒有完全做到」。
  • 澳洲聯邦政府正準備著手修訂《性別歧視法案》,要求企業允許已成家育子的男性員工有更加靈活的工作時間,以使其在家庭和孩子教養中承擔更大的責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