鑷工一心向道 神感動助得道

作者:盧沭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15
【字號】    
   標籤: tags:

宋朝政和(西元1111~1117)初年,成都有個專門幫人理髮的鑷工,在城市平民住宅間走動著做生意,他的妻子獨自在家。

一天,一個頭頂兩旁梳有雙髻的道人來請求他清除鬚毛,他先給鑷工的妻子二百個銅錢,鑷工的妻子推辭說︰「不需要太長時間,十個錢就足夠了。」道人說︰「只管給我除去鬚髮,使我滿意就可以了。」於是便坐下,鑷工妻子先剃去他左邊鬚髮,再剃去右邊的。

剃完後,鑷工妻子回頭一看,左邊的鬚髮竟已長出,再剃去,右邊的鬚髮又長出來了。就這樣反復了幾次,天已過了當午,鑷工妻子不耐煩起來了,就把錢退還給道人,並送走了道人。

鑷工回家後,妻子把上午道人來除毛之事告訴他,丈夫生氣說︰「這個道人一定是鍾離先生,怎麼能拒絕他呢?即使從今天剃到明天,一直給他清除毛髮,那有什麼勞累呢?我沒有遇見,這是命運的安排啊!」

於是鑷工奔走於市中,高聲叫著︰「先生拋棄我到哪裡去了?」夜以繼日,饑渴寒暑都不顧。像這樣過了三、四年十間,走遍了市郊以至山林。其間,碰到一打柴人正放下擔子在休息,打柴人質問他︰「你幹什麼呢?」鑷工就把自己尋找道人的事情告訴打柴人。

打柴人說︰「那個道人乃是神仙界的人,只有他來尋你,你才能見到他。現在像你這樣奔走一生,又有什麼益處呢?我雖然不聰明,但也聽說要得道必須先積陰德才行,不能有僥倖的想法。我現在有個秘術教給你,你憑這個秘術修道,經過一段時間修煉,也許就能達到目的。」

(Fotolia)

打柴人於是隨意拔起一根茅草,輕輕一吹,便成了一個金釵,又對鑷工說︰「你試著用我的方法做,應當也能成功。」

鑷工說︰「這些都是幻術,不值得學習。我所需要的是見到先生。」打柴人說︰「你沒有見過那個道人,即使正好遇見他又怎麼認出呢?」鑷工答說︰「我已問過我的妻子,知道了他的容貌,並且畫了像並把畫像放在袖子中了。」

打柴人說︰「既然這樣,你拜我三次,我能叫你見到那個道人。」鑷工便倒身下拜,拜後起來,打柴人問他說︰「看我的面容有什麼變化?」鑷工回答︰「仍和剛才所見的一樣。」又拜一次再問一次,等拜過三次後再看打柴人,已不是打柴人的容貌,面前的人容貌已經與所畫的圖像沒有什麼區別了。

這個人說︰「你一心求道,悲傷呼喊幾年,叫聲響徹雲間,上帝已被你的決心感動。因此,命我化妝來呼喚你,你跟我走吧!」於是,鑷工與道人一起進入山中。

二年後,鑷工返回家鄉,辭別他所熟悉的親友後離去,沒有再出來。@*

資料來源:《夷堅志》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古代,人們敬天信神,追尋大道,虔誠地相信人是能夠修煉得道成仙,傳統文化重倫理、道德並傳承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 們上篇舉了兩個被點化,惜仙緣,修道成仙的故事,現在再舉道教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的故事。
  • 正史記載,北宋的太祖皇帝有很多德政,開創了繁榮的北宋王朝。
  • 過去有一人柳勝,用不正當的手段在當地取得官職,便濫用權威,橫行鄉里,貪婪、凶惡,只要能得到錢財,不擇手段欺詐百姓。恰好又遇上殷述慶這個貪官,到這個地方來管理,他們互相勾結,狼狽為奸,一得到錢財,就彼此瓜分。受到他們毒害的人,無不向神明哭訴。不到半年,柳勝忽然暴死。沒過幾天,殷述慶也得惡疾暴亡。
  • 有一個叫呂鄉筠的商人,喜歡吹笛。有一次曾遇到一位吹笛的仙人,傳授笛曲,從而引出一段關於天上地下笛子的故事。
  • (shown)忽然他在閃電中,找到一處住宅,有點類似州府官員的房子......
  • 冥冥中有定數!唐代書生靈魂離體入了冥府,預知三年前程,還陽後果然靈驗!書生靈魂離體所見,只預見他此生未來生命之果而未得其因;觸發我們深入追索:命運安排的根據為何呢?那麼命運不好的,又怎樣能改命呢?
  • 有意思的是,子游問孝,孔子強調孝以恭敬為本(孝在於內心的敬愛);子夏問孝,孔子強調的則是外形(容色)的和悅。孔子的這些說法,不是相互矛盾,而是側重點不同,相互補充的,要貫通理解。
  • 「我以前,捉鮑魚在全個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門老一輩的人說起我的名字都認識,就是最會捉鮑魚那個!」年屆七旬的塔門原居民黎雄(雄哥)回憶童年時光,語氣頓時興奮了起來,「我們沒有東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魚、蝦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門島,千帆競發,漁獲滿滿,「我們吃不起麵包的,是吃鮑魚、吃海膽長大!」原來那時候的塔門,麵包比鮑魚還矜貴,真是讓筆者大開眼界。
  • 孔子為學日深。相傳孔子與南宮敬叔至周問禮於老聃,問樂於萇弘。孔子在齊聞《韶》樂,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學《易》,窮理盡性,知天命之終始。這個時期,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逃往齊國,孔子也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但齊景公不能用孔子,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逃回魯國。經過這些磨練,孔子對人生、時世都看得清楚了,所以說「四十不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