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布格羅逝世110周年

古典油畫大師布格羅的遺產(下)

font print 人氣: 276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我們接受普契尼的歌劇和狄更斯的小說,但面對造型藝術表現的同樣情感,我們卻拒絕調適我們的觀念。」——理查德‧拉克

編者按:法國古典寫實繪畫大師威廉‧阿道夫‧布格羅(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25—1905)是19世紀最受歡迎、最為成功的畫家之一,與安格爾(Ingres)、萊頓(Leighton)和熱羅姆(Gérôme)齊名。在他的一生中,他的畫作在歐洲和美國售價都是最高的。他曾多次受美國名人委託作畫,這也是何以他的很多畫作保存於美國。低成本印刷術和凹版印刷工藝的出現,則讓貧富不同的各國人士都有機會收藏他美麗畫作的樣本,他的聲名因而更加卓著。

布格羅的藝術遺產是宏富的,但事實上,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他都被忽視、貶損,甚至和「學院派」一同成為保守甜美的代稱。只是在近幾十年,隨著古典寫實風潮的出現,這位大師才開始得到公正的評價。今天,布格羅的繪畫已重新受到藝術市場的肯定,在蘇富比、佳士得拍賣中屢屢拍出幾百萬美元的高價。

如何看待布格羅珍貴的藝術遺產?理查德‧拉克(1928—2009)是美國著名古典寫實油畫家、藝術教育家,本文即是他寫給嚴肅的藝術學生與愛好者的經典賞析文字。值布格羅逝世110週年(8月19日)之際,大紀元得到授權刊登全文,和廣大藝術愛好者共同紀念這位古典油畫大師。

古典油畫大師布格羅的遺產(上)
https://www.epochtimes.com/b5/15/8/7/n4498785.htm

(續上篇)

2. 影調

除了對線條的精通,布格羅也有力地駕馭了影調關係。對於一幅畫來說,深淺影調的和諧是最重要的,甚至比色彩還要關鍵,因為影調的安排是所有配色方案的基礎。沒有影調,色彩或色調就不能存在。畫家們常說,如果影調調和了,任何配色方案都是行得通的。布格羅畫作中調和的影調,就如同蘊有大美的妙音。

可為對比的實例,見於其1877年繪製的《聖母、聖子與天使》(Virgin of Consolation,又譯:聖母神慰)和次年的《慈善》(Charity)。在前者中,我們看到畫家讓聖母的頭部完全在光亮中,最大限度地體現出平面感的優勢,與素樸的主題十分契合。在後一幅畫,則通過側光體現出對比強烈的光影。然而,在兩幅畫構思的背後,都有對線條的完美錘煉。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聖母、聖子與天使》,1875年作。(Art Renewal Center提供)

在《聖母、聖子與天使》中,聖子臂部的蔓籐花紋,交叉的雙手,以及擱在聖母腿上的女人肩部,構思都很巧妙,而寶座的垂直線條與台基的水平線也形成優美的對比。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仁慈》,1878年作。(Art Renewal Center提供)

同樣,在《慈善》中,我們在嬰孩們微妙的曲線和建築的直線之間,發見一種富有節奏的線性結構。擠在右下方的孩子則是形體融入陰影的造型典範。倫勃朗也會認可這一點!早期意大利的大師們再次現身,不過似乎是唱出了一種自然主義的新曲調。

布格羅巧妙運用光影的一個範例是著名的《寧芙與薩提爾》(Nymphs and Satyr,又譯:仙女們與森林之神,1873年作)。圖中抓住薩提爾左臂的人物,背部被強烈的反射光照亮,光線也傾瀉到頭部和肩部的陰暗面,這是畫家要面對的最困難的問題之一。這樣一來,頭部必須用最少的色調對比,來襯托那些在光亮中被完整造型的部分。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寧芙與薩提爾》,1873年作。(Art Renewal Center提供)

布格羅的成功之處在於他圓滿的駕馭力,《寧芙與薩提爾》堪稱他最精美的畫作之一。在這幅畫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其背後的線性結構。(必須指出,要構思一幅畫,僅有線條是不夠的,而這些線條彼此之間及與畫面整體之間必須達致勻稱諧和。)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荷馬和他的嚮導》,1874年作。(Art Renewal Center提供)

布格羅技藝的另一例證是他對和諧色調的駕馭,如我們在精美的《荷馬和他的嚮導》(Homer and His Guide)中看到的那樣。順便說一句,只有頑固的現代派才會稱這種強有力的構思為「感傷」。生機勃勃的形體,遠處牧童和狗的激烈動作,與荷馬的崇高莊嚴、引領這位盲詩人的男孩的覺醒形成對比,所有這些都向我們傳達出這個邂逅故事背後莊嚴的戲劇性。前景男孩頭髮豐茂的暗色調,與荷馬頭部色調形成強烈對比,加之老人無光的深眼窩[可與安格爾的《荷馬的榮耀》(The Apotheosis of Homer)對比,將觀者的視線吸引到畫面的焦點上來。

在詩人的外衣部分,我們看到了布格羅最擅長刻畫的閃閃發光的白色衣褶;光感在前景那隻狗的皮毛上也不時重複表現,維持著色調的平衡。天空美麗的色調層次和暗影中植被的對比,極好地襯托出少年與老人的形體,完成了這一精妙的構圖。

3. 色彩

布格羅對色調的出色掌握只有明眼人才看得出來,那麼他的色彩呢?在本(20)世紀初期,嘲笑19世紀法國學院派畫家的顏色平淡乏味、全然醜陋,是件時髦的事。即便是偉大的安格爾也沒有從批評家的攻擊中倖免。當這些批評家急於將學院派的顏色與印象派做比較時,他們往往忘記了,古典的形式需要一種更加內斂、平和、柔美的協調,以提升其內在品質。從拉斐爾和達‧芬奇的時代起,這種藝術實踐就一直有大師作為先例。成功將堂皇的色彩、豐富的明暗對比和有美感的形相結合,這是藝術界很少有人達到的成就。

提香的一些作品如《神聖之愛與世俗之愛》(Sacred and Profane Love)以及《酒神巴庫斯與阿里阿德涅》(Bacchus and Ariadne),代表了將這些對立因素相統一的高度成就,很少被後人超越。布格羅沒有提香的色彩天賦,但他運用銀灰色、棕色、柔和的綠色、白色和暖黑色,伴隨偶爾跳脫的活潑色調如紫羅蘭、印度紅(暗紅)和藍色,仍然設法用自己的方式創造出了某種可愛而柔和的和諧。尤其是他對膚色的表現,顯示出了色彩大師的真正天賦。

他通過微妙漸變的冷暖調子來塑造嬰兒、嬰孩和小天使的形象,賦予肌膚以健康的光澤。他筆下的年輕村姑和女人體,在色彩上極其逼真,主要是因為他在細膩的半色調中成功注入了微妙的冷暖平衡。儘管布格羅不太像魯本斯或提香,但他也必須成為敏銳的色彩大師:他瞭然於自己的所長和所短,從而能以恰到好處的顏色提升對形體的掌控。

4. 攝影術的角色

關於布格羅的藝術,一個有趣且尚未被探究的角度是他對照片的利用。我們知道,他那個時代的大部分畫家都對新開發攝影術的可能性及其應用十分著迷。德加(Degas)、熱羅姆、伊肯斯(Eakins)和布格羅本人都廣泛利用了攝影圖像。在只依賴照片作畫的當代寫實主義畫家的作品中,我們經常見到那種令人作嘔的光亮感,相對於此,早期的大師們多數情況下都能在創作中明智地利用照片,其畫面卻沒有「照片感」。他們的成功表明,儘管攝影經常被欠缺訓練的畫家們誤用,但仍可擴展繪畫的可能性。布格羅的創作就是活生生的證明。

5. 顏料的運用

最後,學生和藝術愛好者應該認識到布格羅對繪畫藝術的物質層面的透徹理解。經他手的繪畫,歷百年仍色彩如新,就像是昨天畫的一樣。他的畫作只在很少的情況下才由於保管不善而出現裂紋或變色。

對於門外漢來說,如何運用顏料像是個很家常的話題,但對於畫家、尤其是那些努力重建舊時傳統的畫家來說,這卻至關重要。儘管布格羅筆下的形體很複雜,且十分光潔,但布格羅顯然是以極快的速度直接敷色,極少運用罩染法(glazing)或薄塗法(scumbling)。據我所知,他使用的媒材(具體來說就是他的調色板)未能存世。對這個問題,雖然畫家們有濃厚的興趣,但也只有留待學者們去找尋答案。

結語

在本文中,我簡要地談了布格羅藝術中那些超越現時品味和理念的方面。當代藝術愛好者們有時很難「參透」布格羅畫作中豐富的情感,然而心領神會的人們,則會非常欣喜地發現他那些不朽的繪畫特質——也是他核心的藝術成就。

而今,我們中的很多人對19世紀晚期品位(我們叫做維多利亞風格)仍然有強烈的反感。在所有的藝術中,繪畫受搖擺不定的時尚損害最深。我們接受普契尼的歌劇和狄更斯的小說,但面對造型藝術表現的同樣情感,我們卻拒絕調適我們的觀念。我們的部分障礙在於自己的心理投射:希望在歷史和藝術中看到我們自己的固有想法和情感;還有一部分障礙在於,我們距離19世紀仍然不夠遙遠,以至於不能冷靜地看待當時的藝術。

目前對布格羅的「重新發現」,最終將在藝術的殿堂中給這位法國大師以應有的地位,既不過分譴責他的多愁善感(這是當代藝評家們急於批評的方面),也不過度稱讚他的古典主義和宗教虔誠(他的同代人對這些品質是十分推崇的)。不管最終他得到怎樣的評價,對於那些今天努力重建西方藝術偉大傳統的畫家們來說,布格羅對繪畫藝術的掌握都是一個光輝的榜樣。

作者簡介:

理查德.拉克(1928—2009)是美國著名古典寫實油畫家、藝術教育家,《古典寫實主義季刊》(Classical Realism Quarterly)創辦人之一,《古典寫實主義雜誌》(Classical Realism Journal)創辦人,以及美國古典寫實主義協會(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lassical Realism)的聯合創辦人。

拉克從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學校開始接受古典油畫訓練,曾師從著名畫家加摩爾(R. H. Ives Gammell)五年,後赴歐洲學習古典大師的繪畫技巧,受到魯本斯的深刻影響。回到明尼蘇達後,他創辦了一家非營利性的小型素描與油畫學校——拉克畫室(Atelier Lack),採用法國19世紀畫家以及波士頓畫派帶學徒的方法進行教學。很多年中,他的學校是美國學生在波士頓之外唯一能接受古典油畫訓練的地方,拉克因其獨特的藝術教學屢獲大獎。

拉克還是一位廣受歡迎的肖像畫家,受託創作過很多名人肖像;在生涯晚期,他則繪製了很多基於榮格心理學的大型畫作。拉克的藝術類著述中包括《論畫家的訓練:附談畫室項目》(On the Training of Painters: With Notes on the Atelier Program),也編有《現實主義的革新:波士頓畫派的藝術》(Realism in Revolution: The Art of the Boston School)等。

版權說明:

本文原題《布格羅留給藝術學生的遺產》(Bouguereau’s Legacy to the Student of Painting),最早刊載於藝術期刊《Aristos》第1卷第2期(1982年),後刊發於拉克創辦的《古典寫實主義雜誌》第1卷第1期(1992年,內容有增補)。

《古典寫實主義雜誌》的前身為《古典寫實主義季刊》,於1986年開始由拉克畫室出版,寄發給400位古典藝術的支持者;1992年改刊為《古典寫實主義雜誌》,由美國古典寫實主義協會出版。到2003年停刊為止,該刊在全球範圍已擁有幾千名讀者。為了保證兩刊中的藝術知識接續啟發新一代的畫家,「藝術復興中心」(Art Renewal Center)得到出版兩刊的授權,今授權大紀元刊載拉克《布格羅》一文的中文版。**

責任編輯:林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6月11日下午,來自美國的著名水墨畫家惟仁(Virginia Lloyd-Davies),與英國國畫老師蔡唯敏先生,在倫敦依⼠士靈頓華⼈人社區中⼼與來賓會晤,互相砌磋交流中國畫。兩位老師分別現場示範繪製講解畫作,併合作繪製兩幅花鳥,對到場的東西方中國畫畫家和愛好者們來說,是一場無比珍貴的學習體驗。
  • 當代希臘的金融危機正不斷登上報章頭條,與此同時,古代希臘的文明也吸引著人們的視線:朱麗葉‧比諾什(Juliette Binoche,法國影星)扮演了安提戈涅(Antigone),海倫‧麥克洛瑞(Helen McCrory,英國影星)則成了美狄亞(Medea)——倫敦阿爾梅達劇院的古希臘戲劇季已從6月開始,題為「希臘為何重要」(Why Greeks Matter);大英博物館的展覽「美的定義:希臘藝術中的人體」(Defining Beauty: the body in ancient Greek art)則於今天(5日)落幕。
  • 7月14日仲夏之夜,全國首座公辦民營藝術中學--雲林縣立蔦松國中暨麥寮高中藝術實驗班,在高雄市社教館舉辦壓軸場年度成果巡迴展,以「古藝傾城」為主題,為南台灣鄉親展演一場美麗豐盛的「古典藝術宴饗」。
  • 第一次知道張充和(1913—2015),是因為湘西沈從文墓碑上那意蘊雋永的小楷:「不折不從,亦慈亦讓;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進一步瞭解,卻是在老太太仙逝之後,「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她概括平生的詩句打動了我。
  • 臺灣油畫家魏榮欣曾參加三屆新唐人全世界華人人物寫實油畫大賽,並於2009年以《補衣的老婦》畫作榮獲銀牌從紐約載譽歸國。魏榮欣接受記者專訪,他目前在國立國父紀念館翠亨藝廊盛大展出「犁一條記憶的長河-魏榮欣人物采風畫展」,展期至7月28日。
  • 作為路易十四時期畫壇革新思想的引入者,夏爾•德•拉弗斯的畫作體現了那個偉大時代藝術創作的演變進程——從他學院派的老師夏爾•勒布倫,到開啟法國洛可可風潮的他的密友安托萬•華托。儘管在前兩個世紀幾乎被人遺忘,但拉弗斯依舊在藝術史上扮演了要角,被譽為路易十四執政期間最好的畫師,參與了當時所有偉大的歷史性裝飾工程,從杜伊勒裡宮到凡爾賽。
  • 建於十七世紀中期的梅松-拉斐特城堡(Château de Maisons-Laffitte),坐落在巴黎西北郊的塞納河畔,聖日耳曼森林的旁邊,前邊流水潺潺,後邊古木參天。這座城堡是由被伏爾泰稱為「歐洲最具才華的建築師之一」的芒薩爾為勒內•德•隆格伊設計的,建成之後馬上被公認為巴黎周邊最為美麗的建築物。它標誌著文藝復興晚期建築風格的終結,由此開啟了法式古典主義的新風格。
  • 一把在280多年前製作的古典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The Ames Stradivarius),丟失了35年後終於被找到,並被物歸原主。據報這把古琴還驚動美國聯邦調查局,幫忙追尋。據估計,這把由意大利著名製琴大師斯特拉迪瓦里製作的小提琴,價值高達500萬美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