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偏差兒童的輔導(二十)

學校環境造成的行為偏差兒童
font print 人氣: 139
【字號】    
   標籤: tags:

作者:黃金源 (特教博士,兒童問題諮詢專家)

一、無聊的兒童:

不管台灣或大陸教育制度都是採班級教學,班級教學是同一年級所有學生採用同一教材,接受同一教學方式的教學。這種同一教材、同一教學方式會使一些上課聽不懂,因而上課覺得無聊;或者覺得老師上課太簡單不用聽講,一樣覺得無聊。這個情況就像同一年級的學生,穿同一尺寸的衣服,有些人穿不下去;有些人會覺得太大,穿起來好像掛衣架。

台灣情況可能稍好一點,是因為台灣實施特殊班教導特殊兒童數十年,且相當普遍。採用特殊班教導在普通班無法受益的兒童,可以減少無聊兒童的數目。

目前台灣實施融合教育,逐漸廢除特殊班,將特殊兒童回歸普通班,好像又回到了從前。但是事實不然,因為每一位普通班教師都要接受特殊教育訓練,學習在班級上課中,採用不同教材、不同教學方式,以適合不同需求的兒童。這樣會減少班級教學下無聊的兒童,底下所敘述的案例是台灣早期的狀況。

主要候選人:

1.包括低成就的兒童、智能不足兒童、學習障礙兒童及資賦優異的兒童。這些兒童不是上課聽不懂,就是聽得太懂,因而感到無聊。
2.不管兒童殘障與否,當兒童無事可做、閒極無聊時,便會找東西自我刺激。

主要的行為問題︰

1.主要的行為特徵:打發時間、逃避無聊是主要行為目的,
2.表象行為是:〈脫序的行為〉
(Ⅰ)、在書桌或書本上亂畫(塗鴉)、玩弄鉛筆、吃東西、自己玩自己的東西。
(Ⅱ)在座位上扭動身體、東張西望、左顧右盼、喋喋不休、製造噪音、念念有詞、打瞌睡。
(Ⅲ)踢、打小朋友、搶別人東西、在教室走來走去、說話、傳紙條、玩遊戲。
(Ⅳ)常常跑出教室,想到什麼就去做。出去洗手、喝茶、尿遁,脫鞋襪到處跑。
(Ⅴ)、有些殘障兒童如自閉兒、智障兒或肢障兒,由於智能的或肢體的限制,其自我刺激的行為被限制在某種重覆的動作或聲音,例如晃頭、搖動身體、扭轉手指、喊叫、出怪聲、作氣喘狀、磨牙、撕紙條、唱歌等。
殘障兒童此種自我刺激行為其目的有二:其一是讓無聊的生活更有趣;另一個目的則是屬於感官刺激〈自閉症兒童由於感覺變異,使他追求感官刺激〉。

處理對策:

1.對於因智能不足、低成就或學習障礙等因素造成聽不懂老師的教學,而產生的自我刺激的行為,可因改變課程〈功能性課程〉教學內容〈對學生生活有意義的教材〉以符合其程度。改變學習內容,改變評量方式,以增加成就感、培養自信;或直接補足其課業的困難〈運用資源教室的補救教學〉,而降低自我刺激的行為。

2.資賦優異兒童因教學內容太簡單引不起興趣,而產生的自我刺激的行為,可因改變課程或教學內容以符合其程度,或多問一些「為什麼?如何做?」等問題,或指導做研究,而降低自我刺激的行為。

3.對於單純因無事可做,而用一些動作來自我刺激者,可用錄音機播放兒歌或音樂,或給予適當的玩具,或教導適當的活動來充實生活,便可降低自我刺激的行為。

(待續)@*

責任編輯:黎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為主義興起於1930年代。由行為主義推演出來的行為改變技術也被廣泛應用於修正兒童的偏差行為。行為改變技術主要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增強,運用增強物使行為增加;一是懲罰用於消滅不適當的行為。用一般的話說,就是紅蘿蔔和棍子。用紅蘿蔔誘導父母或老師所認定良好的行為;用棍子壓制所厭惡的偏差行為。
  • 行為改變的主要途徑是:瞭解行為者的目的,並教導他正向的行為,以達成其目的。一旦行為者能用正向的方法達成其目的時,自然而然會放棄原先的不正確行為。
  • 首先說明自卑感的來源,它與父母老師的管教有關,如果知道原因,父母或老師可以預防它的發生,這樣可以大量減少行為偏差兒童的出現,預防永遠勝過治療。依據作者一生的體會,自卑感唯一的來源是生活上的挫折。
  • 自卑感的兒童類型之一,〈我不好,你好〉的兒童渴望被注意、關愛是其行為目的
  • 〈我不好,你好〉的兒童行為案例與處裡方法。
  • 自卑感造成的行為偏差第二種類型〈我好,你不好〉的兒童: 吹噓自己、打擊別人以維持自尊是其行為目的。
  • 〈我不好,你不好〉的兒童:天地不仁、與汝偕亡是其行為目的。
  • 自卑感的兒童類型── 「我不好,你不好」 的案例:自己覺得被別人欺負時,會情緒失控,亂踢、亂打,拿石頭丟人;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一發起脾氣會怒罵老師,對家長有時也會大小聲;整天看漫畫書、打電動遊戲機......
  • 〈我不好,你好?〉的兒童,主要行為特徵:絕望、灰心。
  • 自卑感的兒童類型── 「我不好,你好?」 的案例與處理方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