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himo「展望社會」展望希望

潘國瑞:用愛擁抱苦痛 

文:伍詠慈   攝影:景浩

潘國瑞表示,通過幫助人把自己變成更好的人,在新環境中敞開心胸、與被幫助的人一起成長,這是很美好的一件事情。(景浩/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179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6年07月22日訊】「通過幫助人把自己變成更好的人,在新環境中敞開心胸、與被幫助的人一起成長,這是很美好的一件事情。」——潘國瑞

感激「中僑」給機會 學以致用回饋社會

回想當年作為新移民剛到加拿大溫哥華的日子,潘國瑞(Gloria Pan),這位在「展望社會服務中心」(Chimo Community Services)工作了16年的處理危機問題資深心理輔導員(Crisis Counsellor),深深感謝「中僑互助會」(S.U.C.C.E.S.S)給她的幫助(「展望」與「中僑」都是由政府撥款、服務社會與移民的非牟利機構)。

那時,初來乍到的潘國瑞跑去參加「中僑」為新移民舉辦的培訓活動,幸運地被「中僑」的經理慧眼識珠招聘為員工,成為一名移民安頓員(Settlement Worker)。

潘國瑞很喜歡這份既能夠幫助其他新移民,同時又能讓自己快速融入本地文化的工作。這份工作很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舉辦各類有助新移民了解,融入本土的講座,並邀請各行業的專家們來講課。她借工作很快就諳熟加國制度和運作系統,大大縮短了對新環境的適應期:其他人通常要花三幾年才能基本適應,而她只用了短短的數月。

幾個月後,潘國瑞就轉到「中僑」心理輔導部門工作。不久後,更獲得機會來到「展望」,學以致用從事她的本行、成為心理輔導師——生長在臺灣的潘國瑞當年從大學畢業後,進入美國紐約州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並取得心理輔導碩士學位,隨後在芝加哥華人諮詢服務處工作了一年。

她在實習階段就開始申請加拿大移民,因為當時在美國必須要工作滿8年後才能申請綠卡(8年內持勞工證工作),同時還不能隨便換工作,感覺整個未來、前途都被身分問題牽制住了。她選擇在溫哥華落腳是因為這個城市氣候宜人、加上地理位置便於回臺灣探親。

於是,她在溫哥華安頓下來,一住不知不覺就將近20年了。她的工作讓她每天都有機會接觸海外各階層華裔移民與其他族裔移民,對各族裔的經歷都有所了解。她發現加拿大人雖然來自全球不同族裔、各種不同的文化,但不管來自哪種文化,人們都有一個共性,就是都渴望自由、希望得到尊重與被愛。

與受助者一起成長:傳遞愛心播種希望

潘國瑞非常熱愛她的工作。她了解這工作能夠給予他人巨大的幫助,這讓她很受鼓舞。例如,她時常會面對心理危機或有自殺傾向的受助者,他們通常都因為遭遇不幸與打擊,致使原有的生存系統包括世界觀與價值觀體系都發生了動搖,而經過她的輔導之後,他們的改變都很快,能夠重新面對困難。

他們有一些是在歷次政治運動中被「貼上標籤」、受到傷害的中國人,有的甚至在「文化大革命」中痛失多位家人,他們當中不少都患有憂鬱症、對世界對人類失去信任,就連與家人相處也發生困難。

一些家長與留學生也上門來接受輔導。有部分家長人來了卻沒有真正的移民,過來只是為了機會,如因為原居地社會環境不安全、或為孩子要來接受教育等,心並沒有來加國,沒有真正認識加拿大,因此容易遭遇文化衝突;而有些家長本身從小就受過創傷,例如受虐待或性侵害,致使這些家長在自我價值、情緒與溝通方面都出現問題,與自己孩子的親子關係也受到影響。

在加拿大還有一些來自中東和非洲等地、經歷過戰爭傷痛的難民。他們接二連三地受到打擊,幾乎失去生活中的一切,人生猶如無根的浮萍。他們找到「展望」處理母國文化的傷痛,尋求新的希望。他們了解眼下所有的一切都是加拿大給的,對加國充滿感激之情卻無法用言辭表達,就只有盡量積極地走好未來的路。

面對這些面臨各種狀況的受助者,潘國瑞運用專業知識手法加愛心去幫助他們。她總是帶著溫柔的眼神去傾聽,讓傾訴者有安全感,感到很自由很安全,被聆聽、被了解;她「運用『鏡像神經源』原理——人的情緒可以互相影響(譬如媽媽笑孩子也會笑),把對方當作一個生命來好好對待、去看重、去尊重。」

在這種幫助與被幫助、施愛與感恩的關係中,潘國瑞不僅備受鼓勵,更日復一日地見證了良好的社會制度對弱勢群體的同情與幫助,在天災人禍面前屢屢看到人性善良的一面,這讓她對未來充滿了希望。「人類要互相幫助才得以生存,缺乏互信互助則會滅亡。」「通過幫助人把自己變成更好的人,在新環境中敞開心胸、與被幫助的人一起成長,這是很美好的一件事情。」

給孩子們愛:讓「獨立」告別「反叛」

作為一名資深的危機問題心理輔導員,同時也是一位母親,潘國瑞責無旁貸地關注青少年迷戀電子產品這一嚴重社會問題。她心痛地感到:孩子們沉迷電子產品的表象下,真正要處理的深層次問題是「孩子找不到愛」。她認為,出現嚴重網癮問題的孩子,通常都同時面臨著與家人的溝通問題、以及情緒處理問題。

面臨上述種種問題的孩子會感到在現實世界中壓力很大,又沒有其他健康的愛好,就容易自我放棄,到網絡社交中尋求虛幻的友誼(網友通常會給人「高忠誠度」假象,例如打遊戲機的朋友這次你幫我,下次我一定幫你)。

「『網癮』其實是親子關係與信任出現問題的『冰山一角』。潘國瑞指,多數迷戀網絡的孩子與家長相處都存在信任與溝通問題,親子關係緊張甚至衝突不斷。其實不是家長管教孩子不對,只是兩代人之間缺乏真正的了解,因此孩子不覺得爸爸媽媽愛他,認為家長並不了解他們,平時只有兇、只會拔網線,憑甚麼管他們?

潘國瑞感到非常有意義的工作之一,就是幫助遭遇親子關係問題的兩代人之間建立良好、有效的親子溝通,化危機為轉機。

她通常會幫助家長學會怎樣去傾聽孩子的心聲,怎樣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怎樣對青少年孩子適度放手(有些家長怕孩子「摔跤」,要他們按照家長的「藍圖」去規劃他們的人生),怎樣給孩子自由、尊重、信心和責任感,從而尋求親子關係的良性改變——用成功的家教經驗告訴家長:孩子不一定非要通過反叛來實現其自身的獨立。

潘國瑞曾給青少年做了一個遊戲,發現良好的親子關係對於孩子面 對不良誘惑能夠起到的正面約束作用,他們會有「我這樣做,爸媽會很傷心……」的想法, 並且認同父母給他們的價值觀。這組青少年大多數經歷了父母對他們的疼愛,在「危險」面前會去思考:為什麼我要把美好的前途葬送在不良嗜好上呢?!

崇尚「慢活」:感受大自然賜予內心喜樂

在工作中潘國瑞很注重原生家庭對受助人的影響,避免發生「情感投射轉移」情況(情感轉移是指受助人將助人者當做個人早年生命經驗中的某個特定重要人物。在助人關係中,受助人將在孩童時期對重要人物產生之壓抑情感投射於助人者身上,出現非現實的助人關係,即稱之為情感轉移——資料來源於Wikipedia)。)

除此之外,她鼓勵受助人親近大自然,建立健康的身心生活形態。

潘國瑞本身就是一位大自然的熱愛者與保護者。她崇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慢活」的生活方式,與現代的快節奏恰好反其道而行,認為快節奏的生活讓人無暇欣賞大自然。

她看好「慢活」生活方式的優點:能夠幫助現代人重建與自然界的關係。當年作為年輕的新移民,她就與加國美麗的大自然結成為親密的夥伴,常到海邊漫步、撿石子、拾海貝、欣賞大自然、在海浪與陽光的氣息中感受踏實的安全感——這一切都是她內心喜樂的來源。

而今,每逢節假日,她就帶著孩子走近大自然,幫助孩子與自然界建立起關係:讓孩子感受大海好美,讓孩子親近喜歡的小鳥兒——讓孩子懂得珍惜美得令人心醉的大自然、不忍心讓大自然受到污染與破壞;讓孩子們明白人類與大自然不是只會利用,而是要保護與修補大自然,這也會給人類帶來喜樂。

潘國瑞很幸運自己接受過專業技能的訓練,懂得如何自我照顧,並且把握好自己的生活形態。她慶幸自己變得越來越理性、成熟,慶幸自己有機會跟隨加拿大一起成長。◇

責任編輯:鄧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以「做成功家長」為主題的研討會,將於1月23日週六上午在列治文的MacNeill中學舉行,17個精彩講座可以回答您教育子女中常遇到的問題,比如:如何處理兒女的怒氣?男孩與女孩學習的分別?提升學生成績的策略等等。
  • 日前,由駐溫哥華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舉辦的慶祝教師節暨教師餐會在列治文市舉行,160多位大溫地區各中文學校的教師代表參加了會議,許多教師還登台做了文 藝節目表演。會上,分別有7位教師獲得「二十年獎勵」,有15位教師獲得「十年獎勵」。慶祝活動中,很多教職員工感觸頗多。
  • 據中僑互助會週一(15日)公布的一份服務報告顯示,大溫華人社區在過去十年因情緒及精神困擾的求助電話持續升高,家庭關係問題也十分嚴重,尤其是在關乎夫妻關係和子女教育問題上。粵語求助電話超出國語電話的兩倍,中僑認為,國語人士保守的特點是造成開口難的主要原因。   溫哥華—中僑心理熱線從2002年11月投入運作至今,為大溫華裔民眾提供超過3.76萬次的心理支援服務,其中國語求助電話1.26萬次,粵語2.5萬次,遠高於國語。
  • (大紀元記者邱晨溫哥華報導)東西方教育差別很大,各有千秋。特別是中國的教育重在基礎與學分制,西方更提倡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與發掘潛能,這或許是卑詩省府(大溫哥華所在的省)在兩年前取消12年級數學省考的一個原因。但取消省考的後遺症也日趨顯現,深令重視基礎教育的華人教師擔憂。
  • 為孩子在兒童照護機構註冊之後,你可以做一些事情幫孩子計劃一個積極且成功的開始。
  • 新澤西自閉症
    作為父母,如果您的孩子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或被診斷為自閉症,您會投入更多的精力。除了為他們安排醫療護理和治療外,這裡將為您提供簡單易行的日常安排貼士,讓您能在更好的照顧孩子時,也照顧好自己。
  • 心靈的創傷會導致孩子封閉自己、停滯不前。引導她解開心結,就會有所進步。
  • 非營利機構利亞阿姨之家在溫哥華格蘭維爾(Granville)夾54街的聖誕樹賣場今年是25年周年慶,該機構一直致力於為大溫地區需要幫助的孩子和母親提供服務。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既是中國人傳統敬老愛幼的美德,也是西方人延續至今的倫理。大溫的利亞阿姨之家(Aunt Leah’s Place)二十多年來,幫助眾多寄養孩童健康成長。同時,這些慈善組織也為我們普通人表達自己的善心義舉提供了方便。在加拿大,當孩子的父母或家人無法照顧他們時,他們就會成為「寄養孩子」。省政府會負責撫養他們,直到他們19歲生日,法定成年那天為止。
  • 在台灣9歲大的孩子還在唸小3,說到大學畢業那是13年後的事情;但比利時男孩9歲的洛朗‧西蒙斯(Laurent Simons)雖然也喜歡看電視、也喜歡和他的狗狗玩。不過,他即將在12月從荷蘭埃因霍溫科技大學畢業,有望成為世界上最年輕的畢業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