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蘭亭序》

《蘭亭序》摹本。傳世的歷代摹本中,最傳神的當屬唐人馮承素的「神龍本」。(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264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蘭亭集序》,又稱《蘭亭序》,是「書聖」王羲之的作品,素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

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王羲之邀集文友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飲酒賦詩,稱為蘭亭集會,是時有二十六人得詩三十七首,輯為《蘭亭詩》,再由王羲之以行書作序。《蘭亭序》自此千古傳頌,成為書法史上起奠基作用的巨作。

書聖 王羲之(公有領域)
書聖 王羲之(公有領域)

這件作品是以「蘭亭修褉」為背景,「修褉」這種風俗早在周朝就有了,用河水袪穢,另有一種講法叫「拔褉」。東晉之前,「拔褉」是個很單純的活動,並沒有宴遊的形式,人們只是去水邊洗滌,清掉晦氣。到了王羲之的年代,演變成文人之間的風雅集會、戶外野遊、宴遊的形式,還加上了浪漫至極的「曲水流觴」。

古時喝酒的酒杯有一種羽觴杯,兩邊有耳、寬口,通常是木胎,它的材質和設計都著重於能漂浮在水上,並隨著水勢流動。王羲之和一群文友趁著「修褉」時節作宴遊雅集,他們選了蘭亭附近一處彎曲的河道,文人雅士們對坐在溪水兩旁,司令者斟上酒後把羽觴杯安置在河面上,讓木杯隨著水流漂移,酒杯流到面前者必需即刻吟出一首詩來,作不出詩的要罰酒。

古代修禊盛會,引水環曲成渠,流觴暢飲。(公有領域)
古代修禊盛會,引水環曲成渠,流觴暢飲。(公有領域)

《蘭亭序》把當天有多少人參與,完成了多少詩篇、對子,誰罰了多少酒都記錄了;也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等等優美的詞句來形容當天的天氣。這樣,把天氣和場景都書寫下來,字裡行間,都讓人感受到當時空氣中那宜人的氛圍。

這樣一個風雅至極的活動對後來者的影響很深,因為後代的文人要進入詩、書、畫這個領域,通常都從臨摹王羲之的法書入手,《蘭亭序》幾乎是所有文人都必須一再臨摹的入門帖子,手上一遍遍地臨著右軍先生蘊藉暢達的墨跡,心中一次次體會文章中風流婉約的聲息,人人陶醉並嚮往之。

明 文徵明《蘭亭修褉圖》(公有領域)
明 . 文徵明《蘭亭修褉圖》(公有領域)

後世文人也有類似的活動,比如北宋時有「西園雅集」,完全模仿王羲之那個時候的形式。這個雅集是講北宋王詵(音:申)的事蹟。王詵是一位很著名的畫家,王詵家的庭園名為「西園」,他曾邀集名流到他家聚會。在景致怡人的園林中,有人寫詩,有些人在石頭上題字,參與的人都是一時之選,像蘇東坡、李公麟這些名重一時的文人,當時都參加了聚會。「西園雅集」後來也成為畫家們喜歡描繪的題材,像名家李公麟、馬遠、劉松年、趙孟頫、唐伯虎等人都畫過。

明代也有個「杏園雅集」。明代很嚮往北宋雅集的形式,他們的集會就完全模擬宋代的場景,所以「杏園雅集」整個形式和「西園雅集」是非常接近的。他們在楊榮這位國之重臣家裡聚會,因為楊榮當時勢力很大,很輕易地就邀來許多時尚名流。然後也把經過的情形,誰做了什麼,雅集有哪些背景等,找謝環這位畫家畫下來,成為另一次有名的雅集。

這些雅集都和每一朝代的文化根底有極大的關係,更和那個世代的文化素養有極深的關聯,「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反觀我們現代的集會形式,少了文化層面做舖墊,少了和自然相應和的胸懷,相形之下,文化根底就薄弱多了。

《蘭亭序》局部(公有領域)
《蘭亭序》摹本 局部(公有領域)

王羲之的書法雖學自衛夫人,但他能博覽前代各家書跡,擷取眾家之所長並精研體勢,增損古法,一變漢、魏質樸書風,創造出妍美流便的「今體」(當代流行的書體),應用在草書上是穠纖折衷;在楷書方面則是勢巧形密;在行書方面則風神瀟灑,不滯於物。也就是說,不管那一種書法體裁,王羲之都有他獨到的、能夠成為後人典範的絕妙之處。

後代的文人書家幾乎都臨摹過王羲之的《蘭亭序》。古人為了讓臨摹者方便學習,研究出一些頗具智慧的方法。其中有一種叫「摹」,「摹」是完全忠於原作的模仿,大都是以紙覆蓋在範帖上描摹,目的是把原作完完整整地複製下來,這有點像我們現在的影印。

「拓」(音:踏),就是把字刻在石版上,用墨拓的方式拓印下來。古時雖然有活字版印刷,但是還沒有複製這種印刷技術,沒有辦法把書法字體完完整整地複製下來供人臨摹。這時候墨跡拓本就成為一種很好的學習工具,因此歷代都出現許多很好的「法帖」。所謂的「法帖」,就是指可以供大家臨摹學習的帖子,那些帖子要先刻在石版上,再從石版上拓印下來。製作「法帖」一定要有相當的藝術素養,還要在書寫上有極高的造詣,才能做出應有的水準。

清拓唐文皇臨《蘭亭序》。(公有領域)
清拓唐文皇臨《蘭亭序》。(公有領域)

除了碑拓,還有「向拓」(又稱:影書,影覆)。向拓就是原原本本地把字拓印下來,先在一般的紙上塗上黃蠟,設法抹得勻整,蠟在紙上就形成一層薄薄的硬層,透明而稍帶黃色,古稱「硬黄紙」。經過處理的紙變得不透水也不透墨,可以直接覆在帖上,因為它的透明度很高,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底下的原字,也就可以很輕易地描摹得分毫不差。一般都先鉤邊框,之後再以墨慢慢填上,這是整個過程中最細密的部分。我們看到前人留下的向拓成品,向拓雙鉤填墨的痕跡常常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不但可看到鉤邊線,有時候填墨的地方沒有填滿,還可以看到一筆一筆填畫的痕跡。不同時間上的墨色會不同,乾的時間也不同,那就會顯現出鉤線和填墨的筆觸了。

《蘭亭序》有許多不同的版本,有些是用類似向拓的方式做出來的,也有些是歷朝歷代的摹本。在唐朝,因為唐太宗很喜歡《蘭亭序》,甚至想把它帶到陵墓裡去,他為了讓後人也能看到這幅千古名作,因而命大臣做了許多版本。

《虞世南行書摹蘭亭序卷》局部。(公有領域)
《虞世南行書摹蘭亭序卷》局部。(公有領域))

據史書記載,當時臨摹《蘭亭序》的大臣有七位,目前還看得到,還流傳於世的有歐陽修、虞世南、褚遂良還有馮承素的版本。這些都是太宗時期的書家,也因為唐太宗這樣一位明君,命這麼多大臣臨摹,唐代的楷書因此得以盛極一時,被推向書法史上的巔峰。

《蘭亭序》也有碑刻本,那是歐陽詢所作的《定武本蘭亭》碑刻。之所以稱作定武本,是因為書寫風氣在宋初流傳到河北正定,正定屬定武的管轄區,這碑刻在那個地方被發現了,所以就被稱為《定武蘭亭》,十分珍貴。另一個很有名的版本是馮承素的「神龍本」,這個版本是元朝郭天錫發現的,他發現背面有神龍兩個字,神龍是唐中宗的名號,說明中宗對《蘭亭序》也一樣情有獨鍾。

《神龍本蘭亭序》(公有領域)
《神龍本蘭亭序》(公有領域)

歷代的書評家都說王羲之的行書「遒媚勁健,千變萬化而體勢自然」。王羲之對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具有繼往開來的巨大貢獻,甚至對日本的書法界影響也很大。十幾世紀以來一直如此,在中華文化史上享譽千年,至今不替。

《蘭亭序》原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蔭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取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據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古調今彈》節目錄音整理,有刪節)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王羲之出身于一個書法世家的門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導;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當時的書法名手。
  •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是各種書體交相發展的時期,這時,隸書已走東漢末年程序化的道路,楷書趨向成熟,草書經章草階段發展到今草,行書在隸楷遞變過程中從產生經過發展到成熟,儘管後來各朝各代的書法家擅長篆、隸、章草,但畢竟是個別的,只是作為書法藝術來欣賞。而真、行、今草,已為上下所接受,被廣泛應用於社會交往,同時在士大夫階層中形成了普遍的風尚,作為雅俗共賞的標準。這一時期湧現出了大量著名的書法家,產生了許多重要的書法理論著作。
  • 王羲之出身於一個書法世家的門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導;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當時的書法名手。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
  • 王羲之,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作為一代書聖,王羲之在傳頌在中國書法史的名作相當的多,如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黃庭經》、《樂毅論》
  • 簡化字與正體字之間有時是不可以簡單替換的。也不可以用現在的簡化字代替原文的正體字或通假字。發明簡化字或許可以用來表達現代人的思想、意識,如果用現代人使用的簡化字刊印古代文章有時就會鬧出笑話,嚴重的會割裂歷史。使得後來人只能看懂簡化字的古文而看不懂古文中的原文。這就是對漢文化的背叛和絕育。本文從《蘭亭序》唐.馮承素 摹本為母本,與現在流行的簡化字通行本進行比較說明此問題。
  • 許多書法名作在不同朝代受到的評價都有所不同,或褒或貶,審美角度互異,品評內容自然不一。而能像《蘭亭序》一樣,在每個歷史時期的審美觀念裏都被奉為「神品」的情形,可謂少之又少。《蘭亭序》通篇靈動活潑、暢快淋漓,但每一使轉、提按,每一筆牽帶,或連或斷,都交待地清清楚楚,絲毫不失法度。變化多端的用筆化入結構章法,呈現出豐富多樣的體態與疏密合宜的空間,「大小、長短、匾狹,均各還其態,率其自然」。妍美中帶有遒勁,飄逸中又顯圓融平和,令人「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
  • 王羲之(321--379,另作303--361),字逸少,琅玡臨沂人(今山東臨沂),後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
  • 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形式,以黑白二質,用靈動的線條傳達幽深之理,體現玄妙之意,融人生體悟於筆墨渾化中。兼具音樂、舞蹈之美。所謂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墨氣四射,臻達無窮。
  • 羲之之子王獻之書法亦造詣非凡,「內擫近古,外拓趨今。古質今研,不言而喻。」窮微入聖,由於對書法的巨大成就,父子二人被譽為「二王」,變古趨今,獨步書壇。以「二王」為代表的晉代書法,代表了中國書法的高度,成為書法史上的並峙的雙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