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思:朱婷家的幸運

人氣 1553

【大紀元2016年08月25日訊】這幾天,河南周口鄲城縣的大朱樓村熱鬧了;女排奪冠後,「8月22日,省市縣各級領導紛紛來到女排主攻手朱婷的老家,慰問英雄父母朱安亮和楊雪蘭,授予朱婷『河南省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同時授予朱婷家庭『河南省最美家庭』榮譽稱號。鄲城縣委、縣政府贈送了『無堅不摧』牌匾和2萬元慰問金。」(鳳凰網)

從畫面看,至少朱婷的母親並不高興;這是很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我們拚死拚活供養閨女的時候,你們哪裡去了?現在得冠軍了,你們都來了。還有一個段子更搞笑:中國女排拿到奧運冠軍後,河南副省長到朱婷家慰問,對朱婷父母說:「感謝你們培養了好姑娘,為祖國贏得榮譽,為河南人民爭了光,您老人家有什麼要求可以提出來。」朱婷父親拿出一張單子說:「能把這個給報了嗎?懷朱婷的時候差一點讓你們弄死,到處躲到處藏,到處借錢,賣了耕牛交了三萬罰款才了事!」朱家有五個女孩,這在農村並不少見;我的一個堂哥,就是前五胎都是女孩,結果到了第六胎,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接續上了香火,生出了男孩。按照朱婷出生時的計劃生育政策,肯定是計劃外的,她排行老二,並不符合「政策」,因為當時是只准生一個;而在中國農村,真正只生一個的,非常罕見,至少以我的目力所及,沒有見到過。「大豆纖維」的發明人,我的同鄉,大概生了將近十個孩子。早年他生產糧食機械,就是麵粉機了,發了財,是八十年代最早的萬元戶,那時候的他,繳了罰款生孩子,從不含糊。至於那些罰款都去哪裡了,記得有人透露過當地計生幹部以及鄉里還有縣計生委的分成比例,大部分都留在當地了,其實被計生幹部和鄉里主要負責人,主要是鄉長和書記分了,這是公開的秘密。而當時的計生口號和標語,想必20歲以上的人都應該記得,別提了,簡直是慘不忍睹。在歐美等國家,還因為這種事收留了不少的避難者。九十年代計生政策之狠,都要拜一個人所賜。簡直想不明白,當時為何要搞得那麼不留後路。

計劃外的朱婷,為國爭光了;於是,領導們紛至沓來。其實,他們還是當年的那些「幹部」,說不定,有人就拿到過朱家當年交的罰款也未可知;如今到朱家表示祝賀,還是要顯示他們才是老大,你再世界冠軍,還是在我的治下,這是我的一畝三分地。這時候,最容易想到的一個詞,叫嘴臉。

今天,和網友聊天,說到河南歷來極左;58-61年的大饑荒時期,省委書記吳芝圃,一個小學教員出身的書記,在當時的狂熱中,故意多報產量,致使河南大部分地區的農民的普遍饑荒,信陽的潢川甚至還發生了煮孩子吃的慘劇(安徽,甘肅,四川等地都發生過);固始縣的一個朋友講過一件事,說當時他們村有個胖子,被周圍的人不斷警告,儘量少出門,以防不測;結果不幸的是,最後還是「不測」了……那年頭僅見的一個胖子,無緣無故地消失了,不用說,是被吃了。被人活活吃掉,想想是什麼滋味?是否細思極恐?當時以及後來咱趙國的宣傳統一口徑說是蘇修逼債和自然災害;但是後來劉少奇回來家湖南考察過後在七千人大會上一語道破天機:三分天災,七分人禍。沈志華老師的檔案研究也表明,蘇修也並未逼債,而是太祖骨頭硬,不吃嗟來之食,蘇聯要援助糧食,硬是不要。各級的行政首長和組織最高長官,基本上就相當於一個當地皇帝;所以,各地領導人的性情差異,就能決定當地百姓的生存狀況;到了高層,也是如此,一個人決定了一個國家人民的福祉。而西方民主制度要糾正的,恰恰是一人決定多數人這種極不合理也不人道的社會機制;而反對者,肯定就是這種機制的受益者。

網絡的發展,造就了無數段子手;關於非正常死亡所發生的兩個大國,有高手的段子如下:

官媒說:美國每年有近3萬人死於槍下,其中1.2萬人被槍殺,1.7萬人開槍自殺。事實上另有真相是:蘇聯暴政的24年中被屠殺約2000萬人,這個人數足夠持槍的美國人死上700年。而某國比蘇聯還多死了3倍,則足夠美國人死上2800年。可見最危險的事情絕不是讓公民持槍,而是讓獨裁者單方面持槍。

其實這不是段子,而是一語中的的毒舌,比蔡明的舌頭厲害不少。

河南遭遇的極大不幸,大都發生在豫南部或者東南部,震驚人類的75.8洪水,淹死24萬人,與唐山大地震大體相當,是因為打麻將貽誤了炸壩時機,不細說,你懂的;還有「那個病」,就發生在朱婷老家那一代,鄰居駐馬店最為慘烈;而時任豫省主政者,至少當時沒有受到絲毫的影響,反而高昇了;但是,以後會怎樣,我不敢說;因為多年來,一直有良心人士和退休幹部在揭蓋子。而據旅居加國的姜維平透露,有人親眼見證,離任時,整整裝了六個車皮的東西,這「東西」,你我都知道,不是被子,也不是桌椅板凳。

朱婷是幸運的,第一,沒有被計劃掉;當時鄉幹部有一項任務叫「抓大肚」,想想看,如果朱婷的媽媽懷她的時候被抓了,還會有今天這個為當地的父母官爭了光的朱婷麼?第二,朱婷的爸爸有一個手藝,會修農用拖拉機,在當地方圓十多里小有名氣;而如果她爸爸沒有這個手藝,為了養家去賣血了……後果會怎樣?此處,需要倒抽一口涼氣。

主政豫省者出版過一本書,裡邊有一句頗為精彩的話,大意是,沒有在河南工作過,就不瞭解中國。這話在一定程度上倒是實話,因為河南幾十年來的歷史,幾乎就是中國多年來的縮影。河南作家劉震雲,不好意思寫建政後河南的大饑荒,謝了《溫故1942》,其實他是想用這個提醒不要忘記河南乃至中國的大饑荒,但是又知道那是紅線,不能碰,所以,聰明的他,靈機一動,計上心來,咱寫1942還不行麼?劉震雲的聰明,有一件事可以佐證:劉作家1977年考上北大,當時他是當過兵復員後參加的高考;而他的另外一個原陽縣的老鄉(與劉作家老家延津縣同屬新鄉地區),一路從小學到高中畢業,正好趕上恢復高考,所以二人年齡相差應該至少在7、8歲,結果都被北大錄取,此人如今已身居高位,不好點名了;他倆從北京回鄉經常結伴而行;一次他們放假回家,先在北京火車站買了一些空點心盒子,到了新鄉火車站,下車後就開始買各種點心裝進印有「北京糕點」的盒子;於是到了村裡,街坊鄰居老少爺們大人小孩紛紛誇讚,還是北京的點心好吃啊。讓我好笑的是,這個掌故,到底是他們二人誰走漏了風聲呢?

朱家是幸運的,沒有讓13歲就輟學的朱婷去無錫打工;而可惜的是,河南就一個朱婷;而她的同齡女孩,大部分在輟學後,打工,在腐敗治理模式的九十年代,髮廊遍地的九十年代,算是比較好的,也比較乾淨的出路了。你懂的。

--轉自作者博客

責任編輯:南風

相關新聞
與計生脫鉤 中國8類「黑戶」被允許上戶口
湖北計生幹部抗議被「卸磨殺驢」 反響激烈
計生幹部訴苦透露重大信息:超生費去哪了
橫河:計生幹部維什麼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