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復興(1) 寫實藝術工作室引領美的提升

font print 人氣: 683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7年03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Milene Fernandez報導,張小清編譯)「我們所從事的藝術被污名化了。」紐約中央車站畫室創辦人、寫實畫家雅各布‧柯林斯(Jacob Collins)說。不過在今日藝壇,柯林斯的同道越來越多。當你注視他們的作品時,會無法移開目光,你只感到震撼驚歎。這些作品讓你放鬆、開心,這種感覺正是你期望從藝術中獲得的。

在大都會紐約,有這樣一群藝術家,公眾大都不知他們的存在。他們是技藝高超的畫家、雕刻家,更準確地說,是經過工作室或學院訓練的畫師或雕塑師。在藝術機構普遍對「美」不屑一顧的時代,他們不會為說出這個字而尷尬。在大博物館或大畫廊,你極少能看到他們的作品。他們的作品或已被私人收藏家搶購而去,或還在工作室裡等待著慧眼的發現。

這些藝術家看重質量勝過數量,看重誠懇勝過憤世嫉俗,看重內在價值勝過營銷炒作,看重西方美術傳統勝過前衛的不斷求新。藝術史的諷刺之處在於,這些傳統藝術家也許是當今最激進、最邊緣化的藝術家群體。不過,這個群體的人數卻在增長。

當被要求介紹自己的作品時,多數藝術家都拙於言辭或十分謙虛,和人們對「激進派」的印象絲毫不沾邊。他們質疑「標籤」,不知怎麼稱呼自己,因為他們全然沉浸於視覺藝術創造,無暇考慮言辭表達。他們已決定承繼西方藝術傳統,這種傳統尊重手藝;他們也決意要學到已延續七百多年的寫實語言。

威爾‧聖約翰(Will St. John),《無題》(Untitled),2015年,布面油畫,14×17英寸。(Courtesy of Will St. John)

紐約中央車站畫室(Grand Central Atelier)的創辦人雅各布‧柯林斯(Jacob Collins)在受訪時說:「我正在研究提香(Titian)和委拉斯貴支(Velázquez),因為我想由著自己的意願去追求卓越、追求手藝,這是很人性化的訴求。」

在這種復甦發生前的一個多世紀裡,「去技巧化」帶來視覺藝術標準的惡化,所有的「主義」一時湧現,如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等等。

Banjo, 2012
雅各布‧柯林斯(Jacob Collins),《五弦琴》(Banjo),2012年,布面油畫,26×50英寸。(Courtesy of Jacob Collins)

今天從事具象繪畫或寫實畫的藝術家被置於一個相當尷尬的位置,他們不得不說明,自己不同於和那些需要詮釋才能讓人看懂的藝術家。除了「藝術家」,他們本來不必有別的稱謂。

「在(古代)佛羅倫薩,我們並不會把自己叫『藝術家』,而是叫做『畫家』;當得到別人的尊重時,……會被賦予『大師』(maestro)稱號,這讓我們覺得繪畫是一種崇高的職業,深深植根於手藝、文化和社區。」佛羅倫薩美術學院創辦人丹尼爾‧格雷夫斯(Daniel Graves)寫道。

超越材質的力量

「當代文化大多已經變得非常重私利。我們時代的文化甚至會為『神聖』的理念而尷尬——不是宗教意義上的神聖,而是指事物的內涵,就是說我們在藝術作品中表達的經驗可以真正有內涵、有意義。」喬丹‧索科爾(Jordan Sokol)則說。他是佛羅倫薩美術學院新澤西州澤西市分院的藝術家和負責人。

這些藝術家深入地體會這個世界。他們用視覺方式來呈現世界,有意識地進行創作,而不是任由隨機的衝動來駕馭自己。他們敏銳地觀察自然,鍛煉自己的想像力,調整自己的視覺感受。他們以最美而真誠的方式來表達對這個亂世的理解,此間表現出幾十年都不見於畫壇的高度技巧。

賈斯汀‧伍德(Justin Wood)2016年3月7日在紐約中央車站畫室創作靜物畫。(Samira Bouaou/Epoch Times)

當你注視他們的作品時,會無法移開目光,你只感到震撼驚歎。這些作品讓你放鬆、開心,這種感覺正是你期望從藝術中獲得的。

這種藝術不是讓你更加心神散亂,而是讓你深心欣賞單純的生活。

而這些藝術家不僅因為技巧的高超而令人印象深刻,他們的作品中更注入了一種無法言喻的活力。這樣的藝術,其價值不需要用言辭來證明。

約瑟夫‧麥克格爾(Joseph McGurl),《傾瀉的光》(Light Streams),2016年,布面油畫,30×40英寸。(Courtesy of Joseph McGurl)

「理想情況下,如果畫家創造了一個世界並棲居其中,那麼觀看這幅畫的人也能進入這個世界,並且有所感受。如果畫家在創作中遐想,那麼可以想見,你在欣賞時也能展開遐想。」柯林斯說。

在今天,非常醜陋的東西一旦經過炒作、進入市場,都可以作為「當代藝術」獲得接納。這些藝術家則表達了一種對美的渴望,其探索由此稱得上「激進」。

近日,在紐約皇后區長島市第十一街藝廊(Eleventh Street Arts gallery)的一個展覽開幕式上,柯林斯說:「如果一位當代藝術的高級策展人想給我辦展,他會遇到麻煩。」「我認為,那樣實質上就是在反對這一百年來的意識形態了……他們得有怎樣的天才才能成功地完成宣傳啊。他們必須得有膽識。」

藝術家戴爾‧辛科夫斯基(Dale Zinkowski,左)、帕特里克‧布萊恩斯(Patrick Byrnes,右)和中央車站畫室創始人雅各布‧柯林斯(Jacob Collins)在紐約長島市第十一街藝廊看展。(Samira Bouaou/Epoch Times)

「我們所從事的藝術被污名化了。許多人不認為我們做的事情具有文化意義。」他也指出,任何藝術家都不可能脫離時代去創作,就像任何人都無法跳出自己的軀殼一樣。

喬丹‧索科爾(Jordan Sokol),埃迪(Eddie),2016年,板上油畫,13×12英寸。(Courtesy of Jordan Sokol)

眼下在佛羅倫薩美術學院澤西分院,正在舉辦一個叫做「被生活吸引」(Drawn to Life)的畫展(5月5日結束),其中展示了19至20世紀的14幅學院派寫實繪畫。學院的學生們則正藉此機會臨摹這些畫作。

「當我往前回溯時,我可以看出1950年代、1920年代、1890年代和1860年代完成的繪畫之間的區別,而我並不認為藝術家有意這樣做。」索科爾說。「他們並沒有對自己說,『我們需要畫出時代感。』現在的具象畫家有他們特別的技法語言,你馬上就能看出是當代畫作。」

以如此嚴謹的心態,這些藝術家創作著技藝如此高超的繪畫,其中充滿著生命的尊嚴和尊重感,僅憑這一點就是時代精神的體現。無論他們會多麼邊緣化,他們選擇的繪畫題材及繪畫方式都詮釋了我們的時代。

近年來,在美國及其它國家,傳統寫實藝術工作室的數量不斷增長,有關素描、油畫和工作室創作的技法書也持續湧現,如Juliette AristidesJon de MartinRobert Zeller的書都相當受歡迎,這都說明我們生活在怎樣一個時代。(待續)

凱蒂‧惠普爾(Katie G. Whipple),《芍藥習作》(A Study of Peonies),2016年,紙上油畫,11×20英寸。(Courtesy of Katie G. Whipple)
科琳‧巴里(Colleen Barry),《聖哲羅姆習作》(St. Jerome Study),2014年,彩紙棕色鉛筆畫,22×30英寸。(Courtesy of Colleen Barry)
埃德蒙‧羅查特(Edmond Rochat),《林希的水罐》(Rinthy\’s Pitcher),布面油畫,17×17英寸。(Courtesy of Edmond Rochat)

點閱《藝術的復興》全文。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們常會遇到這種情形:對一部大片的過度炒作,讓我們無法再享受不帶觀念感受電影的原初樂趣,我們的觀影經驗因此有所保留,也變得有點玩世不恭。然而就佛蘭德斯(今比利時)畫家安東尼‧凡‧戴克(Anthony van Dyck,又譯范戴克,1599—1641)的肖像畫來說,無論你在觀展前讀到多少盛讚之語,也不會影響你親睹畫作那刻的體驗。在這裡,你可以信任宣傳語。
  • 近年來,古典寫實與當代寫實藝術正蔚然復興,16年前創辦於美國的「藝術復興中心」(Art Renewal Center®,簡稱ARC),而今已成為集結全球藝術界同好的權威平台。近日,就寫實藝術創作、教育以及很多讀者關心的藝術品收藏投資的話題,該中心首席運營官卡拉‧萊桑德拉‧羅斯(Kara Lysandra Ross)接受了大紀元的書面採訪。
  • 一位寫實畫家鼓勵我去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布勞耶新館看一個展覽「未完成:可見的思維」(Unfinished: Thoughts Left Visible)。由於特別渴望對古代大師們有更多瞭解,我聆聽了美術館的講解。意猶未盡的我,決定邀請寫實藝術家們來談談他們對大師未竟作品的想法,以及這些畫作對其創作會有怎樣的影響。
  • 在弗雷德里克‧羅斯(Frederick Ross)家中,每個房間、每道樓梯、走廊的每一面牆上,都掛滿了令人驚嘆的畫作,一幅挨著一幅,吸引著觀者駐足凝神。要快速看一遍,至少需要兩小時時間——羅斯是美國收藏19世紀藝術品最宏富的私人藏家之一。他的藏品一直在穩步擴展,主要是通過在買賣中增值,很少需要他再投錢進去。
  • 如果把古代的油畫作品與近一百多年來的各類現代派油畫比較一下,可以看到它們最直觀的區別就是在畫面效果上的巨大差異。通過歷代留下的典籍和文獻,或現代的一些科學檢測技術,美術界早已認識到這種差異來自於繪畫技法的不同。
  • 在剛剛落幕的紐約亞洲藝術週(3月9日至18日)期間,史蒂芬‧洛文希爾從其15,000張早期中國攝影藏品中精選出約30張作品做展覽。展覽題為「早期中國攝影精品展」,是藝術週期間唯一的攝影珍品展,照片只展不售。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 老子《道德經》說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墨竹是文人畫重要的題材之一,竹可言志,也可以寄情,一方面也體現士大夫的人格操守。文同是北宋畫墨竹首屈一指的人物,人稱「湖州派」。對後世墨竹發展影響極大。他的表弟蘇軾亦曾為其寫過許多首題畫詩。今天我們就從文同最出色的、最引人注目的《墨竹圖》來看看,這幅畫為何讓人過目難忘?
  • 我在《胡筆標準:千百年來第一人,創造出毛筆的標準》〈自序〉曾提及,年輕時拚搏事業,每天工作十六小時都不覺苦,一直到了五十歲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樹盆栽,欣賞之餘,驀然驚覺人生已過了一半,該是放下腳步,開始修護保養身體的時候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