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土上的高僧足跡(12)五代篇

【文史】風雲亂世中的布袋和尚

皇甫容

明末清初《十子鬧彌勒圖》(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5987
【字號】    
   標籤: tags: , , ,

當大唐落下華麗的帷幕,五代十國開始聯袂上演紛爭大戲。雖為亂世,但令後世歎為觀止的雕版印刷術,卻在此時得到廣泛的運用和推廣,這是五代重要的文化成就之一。除此之外,在五代紛爭的背景下,一位從容灑脫,笑走塵寰的布袋和尚,以忍世間難忍之事的大度胸襟,成為五代最為傳奇的人物。

布袋和尚,也稱為長汀子布袋禪師。關於他的出身也頗為傳奇。據說,唐朝末年明州奉化的龍溪上漂來一捆柴,柴上有一幼兒,長汀村的張重天看到這小兒小手小腿胖乎乎圓滾滾的,還不停地咧嘴憨笑,心下歡喜得不得了,就把他抱起來,這才發現他的墊子是一個青布袋。張重天把小兒抱回家中撫養,取名為「契此」。因為他在長汀村長大,故號「長汀子」。

契此長大後,到寺院剃度出家。他以禪杖繫著一個布袋,孤身一人雲遊天下。他見物乞物,見食乞食,凡是乞來的東西全部裝入布袋中,所以又稱為「布袋和尚」。

明張宏畫《布袋羅漢》,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據說,他每次乞討的時候,身邊常有十八個童子跟著他,人們不知道童子來自何處,趕也趕不走。夏季炎熱,布袋和尚在溪水中洗浴,這群童子就嬉戲他。當時一位善於畫畫的陸生,就將布袋和尚畫在了一座寺院的牆壁上。

他行走世間,廣行教化,累的時候隨處找個地方就可以睡覺休息。他有一首偈語:「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正是他雲遊天下,廣結善緣的真實寫照。

一名姓陳的居士問他,怎麼做才能不墜入議論他人是非的漩渦。布袋和尚就為他唱了一首《忍辱偈》

「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寬卻肚皮常忍辱,放開泱日暗消磨。

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要使此心無掛礙,自然證得六波羅。」

大意是:這世上是非愛恨真是太多了,但仔細想想又能如何?如果能放寬心胸就能忍下屈辱,若能放開心胸,就能把黑暗消磨。無論對於知己,還是冤家,能夠彼此敦睦相處,心中不為愛恨所傷所惱,身心自然恬淡自在。

雖然布袋和尚特立獨行,但是獨具慧眼的人非常尊崇他。一天,有人請布袋和尚用齋後,又懇請他在家中留宿,以盡弟子恭敬之義。次日清晨,布袋和尚就在這戶人家的大門上寫了一首偈語,他說到自己的身上有一尊佛,但是世人都不曉得。這尊佛不用雕琢,也不用泥塑,畫不出來,也偷不走。他清淨的神思皎潔得就像天上的日月。雖然是一個身體,但是可以分身為千百億個。

後梁貞明二年(916年)三月三日,布袋和尚圓寂之前,在岳林寺東廊下端坐在一座磐石上,說了一首偈語: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說完偈語,安然圓寂。

這時,人們方才曉得,原來布袋和尚是彌勒的化身。因此江浙一帶的百姓,就以他住世時的形象,競相請畫工圖形畫像,以便時常焚香禮拜。(《宋高僧傳》卷21)

1765年佚名畫家繪《布袋和尚圖》(公有領域)

一段亂世演繹的傳奇布袋,留下長長的寓意。隨著彌勒行走世間的口袋,似乎在提醒著人們,將世間的煩惱裝入布袋中,放下心中的是非恩怨,便會收穫取之不盡的福德。

布袋和尚曾對農夫說:「手捏青苗種福田,低頭便見水中天。」他用極其淺白的語言告訴世人,善於樂施的人,就能不斷耕耘自己的幸福之田。當你低下頭,忍住心中的氣怨,卻能在低頭的瞬間,看到水中映出的那片廣闊的天空,原來那高不可及的天,正在自己的眼中啊!所以布袋和尚說:「退後原來是向前。」

或許,布袋和尚的故事應該到此就要結束了。不過,在時光的長河中,意外地蕩起千層的漣漪,層層的波光,透著時間的光華,又分外地耀眼閃爍。

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宋哲宗賜封布袋和尚為「定應大師」。崇寧三年(1104年)岳林寺住持募捐建閣,將彌勒像塑造於寺內,宋徽宗賜閣名為「崇寧」。杭州靈隱寺對面的飛來峰上,遍布五代以來的三百多尊石窟造像。其中最大的一尊造像,就是以布袋和尚為原型的彌勒造像。

靈隱寺旁飛來峰造像石窟群中的布袋和尚像(Mr. Tickle/維基百科)

明末清初的一幅繪畫《十子鬧彌勒圖》 。但見畫中彌勒體態豐腴,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看他右手提握佛珠,依著布袋而坐。周圍的十名小童神態各異,頗為淘氣頑皮,他們或是爬到彌勒的肩上,或是拉扯他的耳朵,或者扯要他的禪杖,又或者扯要佛珠。頑童的嬉戲和彌勒的慈祥,使畫面栩栩如生。

彌勒大度包容,忍世間難忍之事,了卻人間多少憂愁;滿腔喜悅,笑卻天下古往今來多少是非恩怨。彌勒的慈悲、容天容地的寬廣胸懷,是不是讓您看到也莞爾一笑呢?@*#

責任編輯:謝秀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北宋的夏二娘生前一直欠錢不還,死後被陰間處罰,投胎到王家當驢還債……
  • 人吃什麼都是天定,更何況我們的命運呢?在天地之間,人真的很弱小。
  • 清代光緒年間,廣西平南縣有位「一劑先生」,名叫甘庸德(字元夫,一字玉山)。
  • 龍亭公園是北宋皇宮的遺址,它位於現今中國河南省開封市的龍亭區內。這兒的仿宋庭園有著大宋宮殿之雄渾氣魄,又兼具皇家園林秀麗之嬌美。公園內的楊家湖、潘家湖隔著一座石橋對立相望,其美景風光令人陶醉,流連忘返。
  • 文昌,本是星宮名,即斗魁(魁星)之上六星的總稱。古代星相家認為他是主大貴的吉星,道教將其尊為主宰功名祿位之神,又叫「文星」。隋唐科舉制度產生以後,文昌星尤為文人學子頂禮膜拜,有文昌「職司文武爵祿科舉之本」的說法。
  • 李德裕問起自己的祿命如何?那人說:「太尉您位極人臣,還有什麼必要詢問呢?凡是人的細微小事,都有定分,何況功勛和爵祿這些大事呢!但我可以談談你家中的小事,來證以小見大之理。明天中午,有頭白獸從南邊屋裡出來,有個小童,梳著丫髻,身穿紫衣,年方七歲,手執竹竿,共九節,長五尺,驅趕那白獸,那白獸便又往南跑走。這小童不是您宅中的人。您試著等候應驗此事。」等到第二天中午,果然有一隻白貓,從南屋而來,有個丫髻紫衣的小童,去驅趕牠,白貓又往南跑走。
  • 朝代更迭,事事瞬息萬變。征戰、討伐之事似乎已不可避免地會在一個朝代走向衰敗時頻繁上演。然而,在征戰沙場、討伐叛軍時扮演著重要角色、起著關鍵作用的一代權臣、將相卻早已是註定的天選之人。連他們克敵制勝的玄奧之處,也是由世外高人在洞曉天意後前來指點、告知的。既有高人相助,在絕境中化險為夷、轉危為安,就不再是天方夜譚。
  • 千古一僧的傳奇經歷。生前,三位皇帝、兩場戰爭只為搶他一個人;去世後,唐太宗為他立碑提詞。他究竟有何非凡的本事?
  • 王遠知在母親胎中傳出了啼哭聲;有一出家人預言他將來會是位神仙。後來發生的事情,證實這個生命是帶著根基繼續來修行的,結果是否如出家人所言呢?
  • 宋代有個叫許大年的商人,做生意時很善於謀劃以獲取利潤,因此很快積聚了不少財富,擁有大量良田、華美的宅院等,資產將近十萬。不過,唯一遺憾的是,許大年到了中年也沒有子嗣,因此很擔心自己百年後,無人繼承遺產,所以內心常常憂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