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琴海之旅(3)

雅典的建築——衛城之外(下)

作者:行雲
希臘雅典帕那辛奈克體育場。(行雲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287
【字號】    
   標籤: tags: , ,

上一集和大家分享了一些雅典市區裡、除了衛城之外的景觀,而把重點放在古希臘時期和羅馬帝國的早期。這一集則會順著歷史的長河,將重點轉移到較晚近的兩個重要時代:亦即Byzantine(拜占庭)時期,和十九世紀希臘脫離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獨立之後,開始的Neo-classicism(新古典風格)時期。

Byzantine Empire指的是第五世紀以後,特別是西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的東羅馬帝國。這個名字的來源,是因為東羅馬帝國的首都Constantinople(君士坦丁堡)(後來又被土耳其人改稱為伊斯坦堡。我在後續的集次裡,會用不少的篇幅來介紹這個城市。)原來的名字是Byzantium。它一直延續到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為止,不過Byzantine Empire這個名稱是後世的史學家給的,當時的人只知道有Roman Empire。

在這個將近一千年的漫長歲月裡,希臘地區的各個城市,分別在戰火和重建的輪迴中,經歷了不同人為的滄海桑田。對於雅典來說,第十一世紀和第十二世紀,是一個特別正面的時期。雅典附近重要的拜占庭式建築,絕大多數是在這兩個世紀建成的。這個時期,大約相對於中國的北宋。

拜占庭式的建築,脫胎於羅馬式的建築,在東羅馬帝國境內被廣泛使用。它承襲了羅馬式建築的十字形平面構圖、圓拱、和廊柱等等元素(第三項源於希臘式建築)。但是拜占庭式的建築,更注重於圓頂的使用和內部的裝飾,不少建築甚至擁有多個圓頂。但是當這個建築形式在西元第十一世紀和第十二世紀被移植到雅典時,卻產生了一種新的圓頂結構:原來典型的圓頂的底部是平整的,但是新的圓頂底部卻凹出幾個圓拱。而這些圓拱的底部,是由幾根廊柱來支撐。這種特殊的圓頂結構,被稱為Athenian Dome(雅典型圓頂)。為了讓大家方便比較,我在這裡也和大家分享一座原來的拜占庭式圓頂。這一座教堂叫做Metropolitan Cathedral of Athens,是雅典的主教座堂,始建於西元1842年,距離現代希臘的獨立只有十年。

希臘雅典的主教座堂。(行雲提供)

至於建造於西元第十一世紀和第十二世紀,有雅典型圓頂的拜占庭式建築,在雅典倖存了十多座。我這一行在倉促之間,還幸運地見到了其中三座:

(一)Church of the Holy Apostles
這一座教堂大約建於1000年,是最早的雅典型圓頂的拜占庭式建築之一。此外,它位在上一集所介紹的Ancient Agora和Stoa of Attalos這兩個古蹟的旁邊,由此可以見其重要性。和上圖比對一下,就可以看到雅典型圓頂的特色。

希臘雅典Church of the Holy Apostles。(行雲提供)

(二)Church of Transfiguration(Kottakis)
這一座教堂建於第十一世紀後半,兩邊的鐘則是1900年左右才增建的。

希臘雅典Church of Transfiguration。(行雲提供)

(三)Church of Transfiguration of the Savior(Metamorforsi Tou Sotiro)
這一座教堂也建於第十一世紀,和上面一個例子的教堂的英文翻譯名稱、建築年代、和位置都相當接近,而其雅典型的圓頂也十分相像,所以兩者很容易混淆,須要用我在括弧內所示的希臘文別稱來區分。它是我從衛城步行下山時,在路上不期而遇的。回想起這幾座不起眼地委身在民宅巷弄之間的蒼老房舍,居然是與歐陽修、蘇東坡等先哲同壽的古蹟,心裡不禁感慨萬千。

希臘雅典Metamorforsi Tou Sotiro。(行雲提供)

雅典的中興好景不長。那時信奉回教的鄂圖曼土耳其人日益壯大,嚴重威脅到東羅馬帝國的存亡。雖然東羅馬帝國和鄂圖曼土耳其人之間的戰火沒有蔓延到雅典,雅典卻受了以營救東羅馬帝國為名的歐洲十字軍的不少干擾,因為這些十字軍裡面,有些成員其實是在和君士坦丁堡暗爭領土。最諷刺的例子,是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他們索性就直接攻佔了君士坦丁堡,把原來的東羅馬帝國帝王趕走,另外扶立了受歐洲王室控制的帝王。雅典也在此一事件之後,在三個歐洲權力的掌握中輾轉流落。它們依序是法國的Burgundy家族、西班牙的Catalan家族,和意大利的佛羅里倫斯政權。

西元1453年,鄂圖曼土耳其人終於攻破了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宣告壽終正寢。五年之後,雅典也落入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手中,開始了三百多年的回教時期。

到了十九世紀中葉,鄂圖曼土耳其帝國逐漸衰落,一些領地開始進行獨立的鬥爭。希臘地區是這股獨立風潮的先驅者之一,連英國浪漫派詩人Byron(拜倫),也變賣家產、捨命投入希臘的獨立抗爭。經過了多年的艱苦奮鬥,希臘終於在1833年獲得獨立。當時這個新生國的首都有幾個角逐者,最後是雅典雀屏中選。據說它當時的人口還剩下不到一萬人,能夠勝過其他較大的城市,大部分是因為過去的榮耀。

希臘獨立之後,新政府開始了新一波對雅典的建設,這個時期的建築大多可以歸在Neoclassism(新古典主義)的範疇,也就是將古希臘、羅馬的美術元素,廣泛地用在建築的內外,也經常和一些比較晚近的美術元素互相結合。我此行在戎馬倥傯之際還有幸瞻仰到比較有名的幾座建築裡面的大半:

(一)Panathenaic Stadium(帕那辛納克體育場)
這一座體育場的初建,早在西元前第六世紀。它今天的外觀,實在讓人沒有古蹟的感覺。

在古希臘時期,希臘地區除了Olympic Game之外,還有不少其他大大小小的體育競賽。雅典地區的體育競賽,就是在這一座體育場舉行的,所以它的名字是「Pan+Athenaic」,「Pan」是「泛」的意思。

這一座體育場曾經被荒廢了一千多年,直到第十九世紀開始,才獲得了多次的整修。1869年、1906年、和2004年的奧運,都是在這裡舉行的。它是世界上唯一完全使用白色大理石建成的體育場,而且這些大理石和雅典衛城上的建築所用的大理石,是來自同一個特別的大理石礦場。

(二)(modern)Academy of Athens(雅典科學院)
自從柏拉圖辦了一個雅典學院之後,這個名稱在西方世界就一直受到相當的尊敬。可惜的是,原來的雅典學院在西元年,因為羅馬帝王覺得希臘文化對基督教來說是異教文化,而加以關閉。十九世紀希臘獨立之後,就致力於恢復這個有光榮傳統的學術機構。

它大門正上方的三角牆(tympanum or pediment),是一組精美的雕像群,刻劃的是我在上一集和大家分享的、Athena從Zeus的頭部誕生的故事。雕像群中央坐者是Zeus,左鄰是Athena,右鄰是把Zeus的頭劈開的男神,他的右手還拿著一把斧頭呢!

除了這一組雕像群之外,這一棟建築還附帶有不少其他精美的雕像,包括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雕像。可惜我們的遊覽車瞬間即過,我來不及將它們拍攝下來和大家分享。

希臘雅典科學院。(行雲提供)

(三)Zappeion(扎皮翁宮)

這一座建築的功能,有一點像以前台北市的中山堂,它提供給政府和民間一個舉行儀式或活動的場所。歐盟的一部分條約,就是在這裡簽訂的。它的內部有一個很美麗的圓形天井,由一圈希臘式的廊柱環繞著。如果朋友去雅典自由行的話,值得去拜訪一下。它當時是由一位富人Evangelis Zappas資助興建的,所以被命名為Zappeion。這位富人也資助了上面提到的Panathenaic Stadium的一次大整修。

希臘雅典Zappeion。(行雲提供)

(四)National Archeological Museum(雅典國家考古博物館)

希臘有許多博物館,裡面的收藏最寶貴、也最豐富的,就是這一座了。它並不在我們旅行團的行程上,不過我利用了一個自由活動的空檔,自行去參觀了三個小時。稍後我會撰寫一集隨筆,專門來介紹這一座博物館的一些收藏。

雅典國家考古博物館。(行雲提供)

(五)Statue of Theodoros Kolokotronis and Old Parliament Building

這一座雕像,是希臘獨立抗爭的領導者Theodoros Kolokotronis。而雕像後面的建築,則是舊的希臘國會廳。

希臘獨立抗爭領導者Theodoros Kolokotronis雕像。(行雲提供)

(六)Old Royal Palace—currently Parliament Building

希臘剛獨立時有一位國王,下圖中的建築是他的王居。獨立之後十年(1843),許多軍人聚集於這座建築之前要求立憲,所以這座建築前面的廣場被稱為Syntagma Square(憲法廣場)。後來王室被民主政體取代,這座建築也隨後被轉為新的國會大樓。

希臘國會。(行雲提供)

國會大樓前面有一座無名英雄碑,用來紀念為希臘獨立而捐軀的英雄。碑前有儀隊佔崗,每小時換崗一次。這個換崗儀式,成了許多遊客爭睹的場面。這份儀隊的任務,是由希臘陸軍裡面最出名的Evzone部隊來擔任的。目前要進入這個部隊的最低身高是186公分。

希臘雅典無名英雄紀念碑前的儀隊。(行雲提供)
希臘雅典無名英雄紀念碑前的儀隊。(行雲提供)
希臘雅典無名英雄紀念碑前的儀隊。(行雲提供)

雅典市區(衛城之外)除了這兩集所介紹了的三類古蹟之外,還有一些精緻的雕像,我在這裡和大家分享其中四座。 這裡面最特殊的一座,是最後一張照片裡的英國浪漫派詩人拜倫。它的特殊點是希臘人以一位中老年的婦人來代表希臘。她和拜倫之間那種母子般的情愫,深刻地訴說著希臘人對拜倫的感念。行文至此,我想值得於本文末再一次引述這一位為希臘獨立而捐軀的詩人,在生前對希臘的一點謳歌。

雅典國家林園裡的大理石雕像。(行雲提供)
雅典國家林園裡的大理石雕像。(行雲提供)
雅典國家林園裡的大理石雕像。(行雲提供)
拜倫大理石雕像。(行雲提供)

下面是拜倫一首詩「The isles of Greece」裡的第一段。從中可以略窺拜倫對古希臘文化的熱愛:

The isles of Greece, the Isles of Greece!
Where burning Sappho(註1) loved and sung,
Where grew the arts of war and peace,
Where Delos (註2) rose, and Phoebus (註3) sprung!
Eternal summer gilds them yet,
But all, except their sun, is set.

(我個人的註解):
1.Sappho是西元前第六世紀、希臘的一位偉大的女詩人。她不僅被認為是西方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女性,即使和頂尖的男性文學家們相比,其光芒也在伯仲之間。

2.Delos是愛琴海中的一個小島。我覺得在這裡它代表了雙重的意義:(1)它是古代汎希臘地區的宗教聖地,(2)在西元前第五世紀波斯帝國侵略希臘的過程中,雅典城邦領頭組織了一個汎希臘的軍事聯盟,來抵抗波斯的侵略。而這個聯盟的金庫,就設在Delos島上,這個聯盟也因此被稱為Delian League。

3.Phoebus是Apollo的別稱。@#

──轉自作家行雲部落格

(點閱愛琴海之旅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2016台北國際建材家具大展,11月18~21日在世貿一館盛大舉行,來自雲林斗南的「銘木專業木工廠」也參與這次的展出,他的展位沒有任何的裝潢,只有參展的原木和參展的作品。堅持正宗榫卯工法的銘木第三代傳人李界煌自豪地說:「我們的展位是最環保的,絕不會留下任何垃圾,一切都可以帶回去。」為了讓民眾見識正宗的榫卯工法,李界煌在展位上開講「古代建築是現代經濟困頓的解藥」,希望能喚起世人對傳統工法的關注。
  • 「蘇格拉底之死」,在西方的哲學史上是一個重要的事件。根據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的記載,蘇格拉底在被古希臘雅典的公眾宣判喝毒藥處死之後,不但沒有趁機出亡,反而坦然就義。而且在喝毒藥之前,向他的門徒們闡釋他為什麼要選擇從容就義。他的論點,對西方的生命哲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大衛的這一幅畫,就是在描繪這重要的一刻。
  • St. Bartholomew’s Church使用了大量的拱門及圓頂,牆面和屋頂內外,添加了頗具特色的裝飾,特別是細緻的花紋。同時希臘式的廊柱,更加常見。
  • 閩、台地區的廟宇室外建築裝飾工藝──剪瓷雕,屬瓷片拼貼的一種。題材以吉祥如意、福祿壽喜和花鳥蟲魚、人物故事為主要內容,其工藝兼具繪畫的色澤感和雕塑的立體感,並可長年經受日曝雨淋、海鹼侵襲而不褪色。(行雲提供)
    「馬賽克」屬於平面性的表面材料,而「剪瓷雕」是立體性的,所以在呈現深度、厚度、及表面紋理上,其表現力要遠勝過「馬賽克」。
  • 在雅典的主要古劇場Theater of Dionysus,除了有戲劇創作的競賽之外,也有音樂方面的競賽。競賽之後,優勝團體的平時贊助人,常常會在去劇場的路上設立紀念碑來慶祝。
  • 愛琴海地區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此外,這個地區的古史斷代以及文化脈動,和中國的上古史有很多契合的地方。
  • 不管是爸爸的年味或阿嬤的年味,都成了我記憶中的幸福滋味。
  • 媽媽想吃的食物,是她十九歲嫁給爸爸之前常吃的台南小吃,走到了人生的盡頭,想回味的其實都是童年之味。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