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精緻儒雅的桃花塢木版年畫

作者:陶靜慈

人氣: 273
【字號】    
   標籤: tags: , ,

人傑地靈的江南水鄉一向是中國的工藝美術勝地,也是文人雅士的聚集之地。為了慶祝年這個中國最盛大的節日,雖然年畫是不能免俗的物件,但年畫上的畫卻可以做得別具一格。桃花塢木刻年畫就是產生於這裡的民間木版年畫,因在蘇州桃花塢地方生產而得名。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是吳地文化中一枝獨特的藝術之花,技法上繼承了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藝,有著數百年的歷史。

桃花塢年畫生成背景

蘇州在明代就已經是工藝美術和書籍雕版的中心之一。中國的雕版印刷經歷了上千年的發展後,到明初已經發展到很高的水平。逐漸演化出刻書和刻畫兩個品種。刻畫開始時只是刻書的衍生品,主要用來給戲曲、小說刻插畫。因為插畫更富有表現力,因而慢慢獨立出來形成版畫這一藝術門類。桃花塢年畫是中國版畫傑出代表,因其精緻刻工而被稱作「姑蘇版」。

古時,蘇州曾是中國生活方式最雅緻、文化交流最多元的城市。蘇州城的西北隅,為一曠野,每逢春日,桃花盛開,奼紫嫣紅,文人雅士歡集於此,亦飲亦游,得名桃花塢,是文化繁盛之地,亦是經濟富庶之地。著名的吳門畫派代表人物之一——唐伯虎就曾活在桃花塢,葬在桃花塢,自稱桃花庵主。

而桃花塢大街則是蘇州才子聚集地,桃花塢曾經是活在詩畫中的風流;在這個才子佳人聚集之地所產生的年畫,文人畫的風雅也自然地溶入其中。

清秀儒雅桃花塢年畫

桃花塢年畫始於明朝中葉,盛行於清初至太平天國時期,和天津楊柳青年畫齊名,有「南桃北柳」之譽;如果說楊柳青年畫是粗獷的北方大漢,那麼桃花塢年畫就是精緻的江南美女。兩大派系的年畫不分伯仲、各有千秋。

桃花塢木版年畫以其豐富的題材、儒雅的畫面和清秀的色彩所顯示的魅力而受到世人的歡迎。桃花塢年畫品種繁多,表達祈福迎祥的《一團和氣》、《娃娃得利》、《劉海戲金錢》、《歲朝圖》等;有關農事的有《春牛圖》、《豐收圖》、《魚樵耕讀》等;用來驅凶避邪的《神荼鬱壘》、《鍾馗捉鬼》;山水風景畫片有各地風景,如《姑蘇萬年橋》、《蘇州閶門圖》等;說時事風俗的《洋燈美人》、《蘇州火車開往吳淞》、《十美踢球圖》、《玄妙觀廟會》、《蘇州城內外三百六十行圖》等;講戲曲故事的《武松打虎》、《花果山》、《三笑煙緣》、《穆桂英大破天門陣》……一幅年畫,就是社會的一扇窗,風土人情躍然紙上,使其成為刻在紙上的民俗。

桃花塢風格與演變

桃花塢木刻年畫早期,以反映城市生活為主,風格雅緻,在處理仕女、什景、花卉等題材時,多採用傳統的立軸和冊頁的構圖形成,在畫面的經營上,可以看出宋代院體畫、明代界畫和文人畫的影響,因此而受到文人們歡迎。

至清代雍正、乾隆年間大量外國傳教士到了中國,蘇州開放、兼容,在保留傳統作品時,又出現了大量銅版西洋繪畫風格的作品。那一時期的桃花塢年畫畫面遠近分明,層次清晰,豐富,生動細緻地描繪乾嘉盛世「城市風情世相。如《蘇州萬年橋》、《陶朱致富圖》、《西湖十景》、《山塘普濟橋》、《三百六十行》、《百子圖》、《三美人圖》等,有的還在畫面上題明「法泰西筆法」、「仿泰西筆法」、「仿泰西筆意」。這一類的作品在畫面上,多彩用焦點透視,除人物面部外,衣紋、樹石、房屋、動物的羽毛等均用明暗來表現。

到乾隆以後,這樣的作品已不多見,取而代之還是以傳統技法表現的作品。與早期的作品相比,畫面構圖簡練大方,線條剛勁有力,色彩也開始鮮明起來。如《五子登科》、《莊子傳》、《珍珠塔》、《蕩湖船》、《拜月圖》等,從這些畫面上,可以看出早期金陵派刻版風格和新安派刻版風格的影響。

鴉片戰爭後,機器印刷畫進入中國,石印年畫和膠印年畫的大量發行,衝擊木刻年畫,使其逐漸喪失城市市場。為了生存,各年畫舖開始將他們的銷售重點轉向農村。作品的題材除了原有的以外,增加了不少反映農村生活及與農事有關的內容。在畫面上,對形象多採用富有裝飾性的誇張手法來處理,線條簡練剛挺,尤其是在色彩的運用上,以成塊的大紅、桃紅、黃、綠、紫(或藍,一般的是用紫不用藍,用藍不用紫)和淡墨組成基本色調,使畫面更為鮮豔明快,豐滿熱鬧,富有裝飾美和節奏感,因而受到農民的歡迎。

從形式上,桃花塢木版年畫畫幅的尺寸,直幅的有大至四尺的「中堂」、小至五寸左右的「神馬紙」及二寸大小的「蛋面(貼在蛋面上的小畫片)」;橫幅中最大的有三張一套的「全景床幃」,最小的是五寸左右的「燈面」。刻印的神像、風景、什景圖等一般有大、中、小三種。戲曲故事年畫多為對開橫幅,品種繁多。

桃花塢年畫的製作

桃花塢年畫的製作分為三步:畫稿、刻板、印刷。其中,「畫稿」步驟尤為關鍵,年畫要表達的題材、風格在畫稿時就定下了基調。而古時有「琴棋書畫」之說,繪畫是文人雅士的專利。舊時沒有版權之說,製作桃花塢年畫的工匠看到市面上有流行的繪畫,就拿過來做自己製作年畫的模板。從這個層面上講,桃花塢年畫的起源,是源自對名人字畫的複製。

既然要複製名人字畫,那當然就要選擇最有代表性的。有「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之稱的唐伯虎,既在文人雅士之中有很高的才名,在平民百姓中又有極高的人氣,加之晚年唐伯虎又在桃花塢一帶隱居,因而唐伯虎的畫首當其衝,成為了桃花塢年畫製作重要的「參考」對象。因此有人甚至說,第一張桃花塢年畫便是唐伯虎的作品。但文人畫表達的是文人雅士的審美取向,和年畫的受眾——普通百姓的品味有差異。於是慢慢地,桃花塢年畫作坊就出現了專門為年畫做畫的民間畫師。

畫稿完成後,就進入了年畫製作最艱難的環節:刻板。木板是雕版印刷的模具,因而對木板有極高的要求,一般都選擇質地堅硬,木紋細密的梨木。梨木要先入水池浸泡,待不變形開裂後,裁成一到二寸厚,和畫稿大小相當的木板,用刨子刨平,砂紙磨光後,把畫稿反貼後就可以刻板了。

刻板是對著貼好的畫稿照本宣科,其主要工具為「拳刀」,同時以彎鑿(剔空)、扁鑿、韭菜邊、針鑿、修根鑿、扦鑿、水缽、鐵尺、小棕帚等工具配合使用。但是拳刀雖小,卻並不是人人都能舞得動的。畫稿基本上都是由流暢的線條構成,刻板要想把畫稿的韻味展示得淋漓盡致,線條也必須一步到位。要想在木紋細密的梨木上劃線拳刀要鋒利,刻板者需要有非凡的定力。因為稍不留神,只要一刀刻錯,整個版子就前功盡棄。

舊時,桃花塢年畫為保證「術業有專攻」,每一道工序都嚴格分工,刀工只負責刀工,學徒練十年才允許在大型版畫上動刀。

桃花塢年畫採用一版一色的水色套印,從刻板上印刷出來的年畫是單一的黑色的, 而每一幅成品年畫都是色彩繽紛的,而一塊套板只能給年畫上一種顏色。所以,每印一幅年畫,都要準備好幾塊套板。一般簡單的年畫只要幾塊套板,而最複雜的套板則需要多達二十多塊套板。

套色印刷亦有一套程序,主要包括看版、沖色配膠、選紙上料(夾紙)、摸版、扦紙、印刷、夾水等步驟。色彩上紅黃綠黑藍五種顏色。

在無數雕板和印刷工人的精心製作下,蘇州年畫不僅色彩絢麗奪目,而且構圖精巧,形象突出,主次分明,富於裝飾性,形成一種優美清秀、嚴密工整的民族藝術的獨特風格。

當年盛況影響海外

年畫的銷售主要集中於臘月,攤販們或在集市上設攤銷售,舖上油紙,攤上年畫,邊唱邊賣;或遊走農村,邊走邊賣,並通過說唱來吸引群眾,講述相關年畫的內容,說唱的曲調和唱詞也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說唱表演,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促進了年畫的銷售,人們圍集、挑選,到處是一派喜慶祥和的熱鬧景象。

由於接近民間生活,富於裝飾性,又價廉物美,因此桃花塢木刻年畫不僅廣泛流傳於江南一帶和全國許多地方,而且遠渡重洋流傳到日本、英國和西德,特別是對日本的「浮世繪」有相當影響。

在清乾隆年間的鼎盛時期,每年銷量達百萬張,成為中國影響力最大的年畫品種。雍正、乾隆年間,蘇州年畫質量、銷量空前提高,當時有五十多家年畫舖,分設在閶門外山塘街一帶,也有部分設在桃花塢報恩寺一帶,年產達百萬張以上,少時也有十幾萬張,行銷江、浙、魯等地,並遠達南洋一帶。於是蘇州桃花塢年畫的名聲傳遍大江南北,與天津「楊柳青」成了中國南北兩大民間年畫的中心。

但是到了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圍攻蘇州不下,放火燒城。桃花塢年畫作坊聚集的桃花塢大街,大火燒了七天七夜,大量珍貴的畫版被付之一炬。雖有幾家遷址後繼續營業,但已無法振興。桃花塢年畫自此凋零。

桃花塢年畫,因為是面向普通百姓的藝術,因而被收藏的不多。因為各種原因,存世一百多件老畫版絕大部分都保存在日本的博物館中。

現在,傳統的桃花塢木版年畫藝術已很少生產,但畢竟在歷史上曾有過輝煌的一頁,故作為舊時主要民間美術樣式之一的桃花塢木版年畫業已成為一種珍貴的文物,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責任編輯:鄧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