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山畫世界

畫意詩情賞析:林玉山「葫蘆乾坤」版畫

作者:梅溪子

林玉山版畫 《葫蘆乾坤》, 1978年(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提供/梅溪子合成)

font print 人氣: 297
【字號】    
   標籤: tags: , ,

編按:台北市美術館典藏一代宗師林玉山的畫作,其中有一幅罕見的版畫題名為《葫蘆乾坤》,繪製年代登錄為「不詳」。作者追蹤考證此版畫的年代,並且賞析畫家的詩情畫意,和版畫中別有洞天的逍遙樂。

罕見畫家林玉山版畫

上網查詢玉山伯留存在台北市美術館的畫作,看到一幅版畫題名為《葫蘆乾坤》,但很出乎意外地繪製年代登錄為「年代?不詳」。在賞析畫作,就像理工科技一樣都要講究「5 W」:What什麼題目題材、Who誰畫的、When哪一年、Why為何、 How如何?然後中西結合,應用自古傳統美術欣賞六法--氣韻、用筆、象形、賦彩、經營、傳移來更進一步細看圖畫內涵。

要鑑定繪作於哪一年,有時是真不容易,除非作品上有落款。但草書題字或會過於難認,筆者曾看過某家拍賣公司登錄玉山伯的畫作落款將「容膝堂」誤認為「寶膝堂」,那也係學養的關係。順便一提,「容膝齋」是元朝山水大畫家倪瓚的署號。古人自謙「室小僅堪」,但「心高可以摘星」,精神上「安貧樂道」也就不必追求物質上住豪宅也。

林玉山與國寶作品《蓮池》(梅溪子合成/大紀元)

《葫蘆乾坤》版畫因緣

至於本圖《葫蘆乾坤》版畫也有因緣。筆者記得十年前看到一本有關玉山伯的傳記書冊,文內提到玉山伯從教授職位退休後,身為太師父的他因好奇曾去參觀過他徒子徒孫的版畫工作室。那時他童心大發,就用連環畫的手筆繪製了「葫蘆乾坤」的版畫。據筆者對文史的了解,其背景乃係出於「神仙故事」:俗語說「袖裡乾坤大、壺中日月長」,同時一般人對「懸壺濟世」成語頗為熟悉。

若又問「葫蘆裡賣什麼藥」,由來呢?這有個典故,《神仙傳》說:從前有位管理市場的小官員、名叫「費長房」的,他看到一個從遠方來的人,入市賣藥,大家都不曉得他的姓名、他的來歷。此人賣的藥不二價,而且治百病都好使。當賺了好多好多錢後,這賣藥人隨即布施與市場貧困饑凍者,所留甚少。

賣藥人常懸一空壺葫蘆(「葫」通「壺」)於座位上方,太陽下山後,人們就找不到他。 費長房無意間從樓上看到,原來這人一入夜就跳入壺中。 費長房知道了此壺公並非常人,就天天幫他掃地,並且恭敬供養日常生活食物,壺公受而不謝,如此過了很久,長房日日如一,也不敢有所求。壺公看他真誠,一天叫他晚上深夜來見。見面時對他說:「你就跟著我跳入壺中,自當得門而入」。費長房毫不遲疑真的舉足而跳,不覺間已在壺中。

葫蘆 (王嘉益 / 大紀元)

既入之後,費長房看到壺內別有洞天,但見另外一個世界,在那裏仙酒怎喝都喝不完。壺公一番話,說了他自己和費長房的緣份:「我是仙人,因為當勤偷懶而貶落人間。你是可教之才,所以才能見到我。」……(「吾仙人也,因供事不勤而謫貶人間。汝可教,故得見我」云云。)費長房就此拜師學仙術修道,歷經重重考驗,那是後話。

做為一代宗師,此圖可能是畫家以古喻今,謙虛表示在自己小小的「筆墨」與「膠彩」藝術領域裡,「詩情畫意」別有天地而能自得其樂,一生「逍遙自在」。玉山伯此種心境,更可以佐證此版畫應該繪製於他剛退休(1977年)後,心境比較閒暇,約在1978年(民國67年)吧。試玩版畫也是「活到老、學到老」,一種積極達觀的表現。正是:

筆下乾坤大,容膝日月長;
室小比草堂,志高超滄桑;
美術新洞天,繪界真溫床;
安貧樂道朗,春風化雨忙;
詩情早醞釀,畫意即顯張;
靜觀皆自得,寫生聚相當;
經史素養廣,台林畫風揚。

後記:
謹謝版畫大師「廖修平」教授電話口頭證實此版畫約在1970年代後期製作。還有筆者醞釀畫作賞析時,承蒙師大藝術研究所「曾曬淑」教授(玉山伯外孫女)電子郵件筆談指教,特此一併致謝。@*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就藝術賞析而言﹐首圖略帶民俗畫法﹐一個17歲少年繪畫此作算不簡單﹔而二、三年後再畫之虎﹐已顯大將之風
  • 《未嘯已風生─林玉山的繪畫藝術》展,梅溪子將畫作「移師」到大紀元紙上美術長廊,以所攝影畫作為主佐以詩文,陪伴讀者來顧賞「林玉山的繪畫藝術」系列。此第一篇:《彩墨揮灑藏百獸》。臺灣前輩畫家林玉山「水墨膠彩融合界,觀物寫意功偉厥」,傳物傳神。
  • 玉山畫伯在《愛雀吟》詩句裏,曾夫子自道:平生最愛雀,黃雀如摯友。營巢屋簷下,朝朝常聚首。秋深噪霜庭,春來跳新柳。相看兩不厭,閒來忘坐久。作者觀畫有感而發,即畫賦詩,組合畫與詩,與讀者一起顧賞林玉山精彩畫雀……
  • 玉山伯以一生之力靜觀花鳥,更及寫生珍禽異獸。有人讚譽玉山伯「墨潑起鳥聲」;說他畫虎「未嘯已風生」,見他畫雀更是「一絕」,鳥語花香的畫作動人心弦、發人幽情。隨著作者的詩情畫意一起來顧賞。
  • 和作者一起顧賞畫家林玉山寄情鄉土留畫蹟的作品。臺灣前輩畫家林玉山「書法、題詩、作畫」三絕,「讀萬卷書」更加以「行千里路」旅行寫生。在繪畫技法上,他以「膠彩」與「水墨」融合;到了晚年的山水畫更試求中西線描與光影並用,同時仍然秉承「我心正見、故我畫」的原則以作畫。
  • 俗語說「定能生慧、靜能通神」,玉山伯提倡的是「專注」觀察萬物,「知天、知地、知物」,靜下心來「寫生、寫神、寫意」。除了美術的技法,文學、文史、民俗風情的歷練修為,即是「大師」有別於「畫匠」之關鍵。一起顧賞林玉山「靜思人物畫民俗」之畫。
  • 文徵明以「白描法」鉤出娉婷玉立的蓮花,用極婉約勻稱的細線來鈎勒。為了顯現花瓣的精氣有神,畫瓣尖,下筆時先以書法中的「頓筆」為之,再提筆上來,一上來就見真章了。我們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線條是那麼細緻溫和,好像隨手不經意地就畫出來似的,柔中帶剛,剛中有柔。顯得韻味無窮。
  • 南梁 張僧繇《雪山紅樹圖》(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光凸凸的山,除了輪廓線以外,不添加任何線條也就是沒畫皴法。 這幅畫怎麼和常見的中國山水畫迥然不同呢?
  • 來自比利時的法蘭德斯風格畫家安東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西元1599年–1641年)是一名臻求完美的肖像畫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替英國國王查理一世所繪的肖像畫,優雅地呈現了查理一世和他的宮廷樣貌。范‧戴克也是一位色彩大師,他善於運用色彩和大膽的筆觸來表達光線、物體的移動和布料質地。這項特長也讓他得以在作品中描繪出高度精準卻仍具有繪畫特點的蕾絲質地。蕾絲這種非常精緻又複雜的布料是16至17世紀時富有的藝術贊助人流行配戴的服飾配件。
  • 華麗誇張的定型角色(stock characters)、簡單的情節、即興對白和戶外表演,是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又譯藝術喜劇)的核心特徵。其幽默劇情常圍繞著年輕戀人的種種考驗。演員們不受台詞限制,可以根據觀眾的反應調整表演。這些喜劇常含有對時政的諷喻和接地氣的幽默,可以巧妙避開查禁。這種意大利民間戲劇形式也成了18世紀洛可可(Rococo)藝術運動的理想題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