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

高官「金龜婿」 為何被說笑?

作者:任淑一

金魚符、金龜符,是顯達高官的身分識別與象徵。圖是五代 周文矩《文苑圖》卷。圖中最左側人物腰間所配即魚符(魚袋)。(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70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金龜婿」是指高官厚祿的夫婿,從唐代到清代,「金龜婿」都入了詩詞。晚唐詩人李商隱(約公元813年-約858年)《為有》一詩,寫了女子後悔嫁了「金龜婿」──「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成了「金龜婿」典故的起源。

「金龜」曾是一種唐代高官佩戴的隨身符標識物,它的前身是金魚符。佩戴「金龜」是高官的象徵,然而人們說道「金龜婿」打渾說笑,帶著一種明抬暗貶的氣味,到底是怎麼回事?

 「金龜婿」典故緣於佩龜符龜袋

「金龜婿」是怎麼來的?要說說從「金魚符」到「金龜符」演變的緣由。

據《新唐書.志第十四.車服》記載,唐高祖武德四年,開始立車輿、衣服之令。令親王和官員帶隨身魚符,以明貴賤,以應皇上召命。魚符上題有職位、姓名,進出皇宮要出示魚符驗證正身。當時魚符只有金、銅兩種,親王的隨身魚符是金的,三品以上官員是銅的。

到了唐高宗時期,高宗恩賜隨身魚袋給五品以上官員。三品以上官員的魚袋上飾金,叫金魚袋,四品、五品官員的魚袋飾銀,叫銀魚袋。所以魚袋和魚符都是高官的象徵,尤其是金魚袋、金魚符規格最高。

公元690年10月,武則天擅政改國號周,改元天授,次年,將魚袋改為龜袋、佩魚改為佩龜。九年後又加規定,職事三品以上龜袋用金飾,四品用銀飾,五品用銅飾。過了五年,到了神龍元年,中宗復唐(公元705年),罷了武則天的龜符、龜袋,恢復魚符、魚袋。(據《舊唐書.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五 輿服》記載)。

記錄歷朝制度的《通典》也記載:「武太后天授元年九月,改內外官所佩魚為龜。至神龍元年二月,京文武官五品以上,依舊式佩魚袋。」也就是說,神龍元年中宗復唐時,將官員的佩飾禮制也改回原本的唐制。

所以龜符、龜袋和金龜符、金龜袋僅用於武則天擅政期間之中的短短幾年。

在唐代之前,漢代高官的印綬以黃金龜紐作裝飾,「金龜」自古即賦有賢德的光輝。先秦道家以黃金龜紐為賢者的象徵,先秦道家著作《文子.上德》有這樣的說法:「黃金龜紐,賢者以為佩。」

漢代太子及諸王的金印以龜紐作裝飾。圖為一款龜紐玉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通典》記載,漢代「太子及諸王金印,龜鈕,纁朱綬」。漢代太子及諸王的金印以龜紐作裝飾,繫朱紅絲帶。東漢時期的著作《蔡中郎集》卷九《讓高陽侯印綬符策表》講到諸侯印綬有這樣的敘述:「金龜紫紱之飾」(紱就是綬),用來代指身分官位。

武則天也可能是假借了漢代黃金龜紐印綬而改制,只不過武則天擅政違背正統,所以她所採用的禮制也不具有正統的地位,使得閃亮的「金龜」、「金龜婿」也蒙塵了。

「金魚」和「金龜」的對比

中唐時,人們漸漸就以「金魚」代指官門、高官顯達。

唐代元稹(公元779年-831年)《自責》詩歎「犀帶金魚束紫袍,不能將命報分毫」,元稹曾為唐穆宗時的宰相,紫袍上的金魚顯示了高貴的官階。

同時代的韓愈(公元768-824年)《示兒》詩,寫到:「開門問誰來,無非卿大夫,不知官高卑,玉帶懸金魚。」韓愈告訴兒子,從玉帶懸掛的金魚袋就能看出來者是否是高官。

從唐到清的歷代,人們也沒有忘記「金魚」象徵的成功境地。例如清代仝軌詩吟:「四海王新城,金魚心所向」,以「金魚」表示人生努力的目標──登朝堂、佩金魚。

龜代表祥瑞;黃金龜印是賢德的象徵。圖為《神龜圖》卷,金 張珪作。(公有領域)

而「金龜」的印記,由於受到武則天的擅權擅政波及,就被後人賦予了一種貶抑、嘲弄味兒,甚至以「釣金龜婿」打渾說笑。

人們說到「金龜婿」時,一種調侃味兒若隱若現,上述李商隱名作之一《為有》中的「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就是代表。官高責重,按規定每日要早朝,天未明即起,進宮朝政去,留給妻子「辜負香衾」的悵恨。

宋代賀鑄(公元1052年-1125年,宋太祖賀皇后族孫)《菩薩蠻》更是嘲諷留戀章臺花柳的金龜婿,直到馬嘶催早朝宿醉猶未醒:「章臺遊冶金龜婿,歸來猶帶醺醺醉。……不待宿酲銷。馬嘶催早朝。 」

這些文學中反射出來的對「金龜婿」的嘲弄,意味深長,骨子裡可不就是反映「金龜」形成的政權背景的不正統嗎?因而「金龜婿」也就蒙上陰影,失去了正統正色了。@*#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菖蒲節」就是端午節,菖蒲和端午節習俗淵源久,菖蒲是端午的「仙花」,可以制五毒、斬千邪。菖蒲留下成仙、長生傳說:漢武帝遇見異、安期生成仙留下一隻鞋子……石菖蒲、漢唐菖蒲不一樣唷,照過來……
  • 感情深厚、形影不離的情人、夫妻怎麼以比翼鳥、比目魚來譬喻?鶼鰈情深是什麼意思?
  • 逃之夭夭形容豔麗好女子,那麼怎樣形容出眾的男子?玉樹臨風誇讚男子的風度呢還是才貌出眾?古早哪位美男子被讚玉樹臨風?
  • 出土古畫《帛畫人物禦龍圖》,豈不像活生生的「龍舟畫」?說端午節想起龍舟,因為救屈原、悼屈原而來?龍舟天子之駕、泛遊之舟、龍舟戰船、龍的圖騰崇拜……「龍舟」文化在中華,洋洋大觀。
  • 端午節五月五日又稱重午,這天午時的水稱為「午時水」,人說午時水特別神奇,真有科學性嗎?看看午時水用於老刀舖鑄刀、鑄造丙午鏡……
  • 五月薰風送暖,現代母親節康乃馨當令,回想古代中國的兒女們送什麼花給母親忘憂呢?親子深情是歲月摧殘不了的至性,常在人心,光耀詩心。一起來看古代詩人孟郊和王冕獻給母親的詩。
  • 本章對比了政刑之治與德禮之治。大意是說:以政令來誘導,以刑罰來管束,百姓只是暫時地免於罪過,卻沒有廉恥之心;若以德行來教化,以禮制來整飭,百姓有廉恥之心,而且歸服,走上正途。
  • 說起修煉,對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來說一定不陌生,不論是遠古時期黃帝的乘龍飛升,還是秦始皇、漢武帝對神仙的篤信,抑或是八仙得道、唐僧西行。中國的歷史文化中的半壁江山,都與各朝各代的修煉者所留下的事蹟息息相關。就連我們常掛在嘴邊的一些地名,也都和修煉者有著莫大的關係。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那些與修煉人有關的地名。
  • 為政篇,首章以「為政以德」定基,次章則講「思無邪」。正義曰:此章言為政之道在於去邪歸正,故舉《詩》要當一句以言之。孔門立學,無論學什麼,都在人心上下功夫,歸於己心之德。為政這等大事上,尤要人走正道、大道、王道,厚德載物,坦坦蕩蕩。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