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數來寶.成語典故】

孔子一生的祈禱體現什麼境界?

作者:容乃加
神之德真是盛大啊!雖然看不見,聽不到,然而卻體現在萬物之中。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1556
【字號】    
   標籤: tags: , ,

孔子一生對人溫良恭儉讓,他實踐仁義道德,總是與人為善。孔子《論語》「不語怪力亂神」,那麼他對祈禱求神的事情抱著怎樣的態度和看法呢?《論語》中有二處孔子與弟子的對話中是圍繞「祈禱」這個主題的,從其中可以看到孔子個人的信念。

《論語·述而》篇有一章記載,說有一次孔子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輕的樣子,弟子們擔心,急性子的子路很是著急,想起祭祀的誄文上有「禱爾於上下神祇」(為你向天地神祇祈禱)的說法,就請示孔子讓為他祈禱求神保佑。孔子怎麼說呢?

孔子聽後回答說有求神保祐這回事嗎?子路說有的,因為誄文上有「為你向天地神祇祈禱」這樣的說法。[1]孔子雖然在大病中,並沒有答應子路作祈禱。是孔子不相信祈禱嗎?

其實不是,孔子回答子路說我自己已經祈禱很久了!孔子怎麼為自己祈禱?他的祈禱方式和常人不一樣。孔子相信禍福繫於人自己的行為,神幫助的是順天道而行的人,而不是有所求的人,也不是遇到災難才禱告求解的人。所以他時時都按照道德的標準作人做事,處世光明正大,也無愧屋漏(*屋內「西北隅謂之屋漏」,是屋內最暗之處,古代通於宮室中的陰暗處開設天窗,使日光射入屋內,故稱為「屋漏」),即使在無人的地方,行事一樣坦蕩端正光明,不欺暗室,無愧於神明,這就是孔子對神祈禱的方法!

孔子像,出《歷代君臣圖鑑》(清代拓本),哈佛燕京圖書館藏。(公有領域)
孔子像,出《歷代君臣圖鑑》(清代拓本),哈佛燕京圖書館藏。(公有領域)

《論語.八佾》中還有個實例,是王孫賈對孔子發問。當時,王孫賈是衛國的權臣,很有實權,他問孔子怎麼看「與其媚於奧(*奧神),寧媚於竈(*竈神)」的說法。「媚」是親近順從,表現為殷勤祭祀。奧是指奧神, 當時人們相信屋宇奧處,一般指屋內西南角有主宰生死禍福的神;竈是指掌管衣食福祿的竈神。

王孫賈是衛國之權臣,自覺有權主掌屬下、庶民的衣食福祿,故而這樣問孔子,話中是帶著自嬌的意味的。這話也反應當時祭拜的民俗,人們以為屋宇奧處有崇高的神,但並非各家常常祭拜的神主;而竈神雖然地位不高,人們都說竈神察錄各家中人的行為報告天上帝君作為降福降禍的依據,所以用事(*當權執事)。

孔子直白地回答他:「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就說這種說法不對呀!人要是犯了滔天大罪,怎麽祈禱也沒用,不管向竈神祈禱,或是向奧神祈禱都不管用了。

孔子誠信冥冥中人在作天在看,臨時抱佛腳,豈能瞞過神明?在《中庸》第16章中,可以看到更具體的陳述:

孔子說:「鬼神的德真是盛大啊!雖然看不見,聽不到,然而卻體現在萬物之中。天下的人都應齋戒、淨心、盛裝去祭祀它,鬼神在人上下左右,無所不在啊。《詩經.大雅.抑》說:『神的降臨,不可揣測,怎能夠怠慢不敬呢?』[2]微觀鬼神的顯示,真的是洋洋乎不可掩蓋! 」[3]

恭寬信敏慧的孔子,信天敬神,然而也有生病的時候,孔子知天命,深信天道恆存、鬼神常在,上天的安排自有深奧的道理。他總以「不怨天,不尤人」的心態面對人生,實實在在地體現了「不愧屋漏」的道德境界──處世光明正大,即使在無人之處,亦持心端正,無愧於神明。

註釋

[1]出《論語·述而》之篇: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禱久矣。」

[2] 出於《詩經.大雅.抑》一章,原文:「視爾友君子、輯柔爾顏、不遐有愆。相在爾室、尚不媿(*同愧)于屋漏。無曰不顯、莫予云覯。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注釋] >輯:和。遐:何。愆(qiān):過錯。覯:遇見、遭遇,音義通「遘」。「神之格思」:格,來臨。思,語氣詞。度,揣度。矧(音 shěn),況且。射(音 yì),厭,指厭怠不敬。掩:掩蓋。 

[3] 《中庸》第16章,原文──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如此夫!」
*[注釋] >齊,音義通「齋」,齋戒。明,潔淨。盛服:即盛裝。

參考書:《論語》、《四書章句集注 : 論語集注 》、《中庸》、《詩經》

@*#

-點閱:【成語數來寶】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中國古代,「畫麟閣」或「入麟閣」代表著作為臣子的卓著功勳或最高榮耀。李白詩云「功成畫麟閣」,杜甫抒懷「志在麒麟閣」。這一典故因何而來?這要從漢宣帝甘露三年說起。那年,漢宣帝因匈奴歸降,回憶起輔佐有功之臣,於是命人在未央宮麒麟閣繪製了十一名功臣的圖像。
  • 本世紀罕見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記者對日食如此反應?科學研究表明,觀看日食可以強烈影響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發原始的歸屬感。
  • 「年」的古字寫作「秊」,從古來字形的演變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餘」,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們共同的祈願是什麼?這個成語典故的本事起源於夏朝末年,源遠流長。
  • 門楹上掛上春聯,將冬天的氣氛一轉成新春,千門萬戶立即煥然一新。除夕前,什麼時候換上新春聯好呢?在中華文化史上,當前的這種遍及百姓家的紙春聯是何時開始黏掛的呢?
  • 時間飛逝,轉眼間我們就送走了溫順可愛的玉兔,迎來了瑞氣萬千的祥龍,這兒先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裡龍騰虎躍,好運連連。
  • 冬至:夜從今夜短,日從今日長!冬至日陽光達到南至點將要北返,陽氣從地底升起。你對「冬至」的內涵文化知多少?在此盤點冬至的重要的文化光彩與典故。
  • 漢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興之君,而他第一道詔書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於公於私,漢宣帝都顯露了真摯又深刻的仁愛之心。
  • 月到中秋分外圓!黃曆八月十五日圍繞著月亮的許多民俗傳說,尤其是中秋節的神奇事兒紛紛湧上記憶的時空,讓人回味中秋節的神奇時空!它們跨越了幾千年的記憶,搭起仙凡之間的橋梁。
  • 秋天多變的風貌往往容易觸動人心,詩人詠秋的詩篇很多,其中有些在詩情畫意中對應了秋天的季候典故,讓秋的印象更深深印入人心田。我們來看一篇詠早秋的詩,體會其中簡單二十個字中蘊含的豐富文化意境與深永的意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