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壓力大、免疫力差 當心顏面神經麻痺找上門

文/蘇冠米

究竟什麼原因會造成顏面神經麻痺?發作後如何治療能迅速好轉?(健康1+1/大紀元製圖)
究竟什麼原因會造成顏面神經麻痺?發作後如何治療能迅速好轉?(健康1+1/大紀元製圖)
人氣: 9158
【字號】    

蔡康永在2013年9月接下第50屆金馬獎典禮主持棒及決選評審後,因工作繁忙、壓力過大導致病毒感染,引起顏面神經麻痺。儘管仍可出席節目錄影,但在公開說明病情時,左、右臉依然不協調。他當時表示,自己不僅眉毛一高一低,受影響的右眼常覺得乾澀,必須點眼藥水。

台灣行政院長蘇貞昌在去年11月協助蔡英文競選總統時,被發現講話時手勢誇張,臉部僵硬,嘴向一邊偏斜。事後證實他亦是因公務繁忙,遭病毒感染造成顏面神經麻痺。他後來分享患病時的狀況,稱自己吃東西會掉出來,講話會漏風。

究竟什麼原因會造成顏面神經麻痺、可以預防嗎?發作後如何治療能迅速好轉?

半邊臉麻痺、嘴歪 顏面神經麻痺的5個典型症狀

顏面神經是指第七對腦神經,掌管臉部表情肌肉運動、眼淚及唾液分泌、味覺傳達等,還可保護聽覺不受到巨聲的傷害。如果這對神經受損,便會造成顏面神經麻痺。

受損部位可分中樞神經與周圍神經傷害兩種。中樞神經區域受損原因常見為腦血管疾病,如中風或腦部腫瘤,患者僅臉下半部麻痺,仍可以做皺前額、閉眼等動作,常合併一側手腳無力麻木、口齒不清等。

周圍神經傷害則是半邊臉完全麻痺,但不會有一側肢體無力麻木、口齒不清等症狀。表現出來的症狀有:

顏面神經失調的症狀,包括半邊臉感覺遲鈍、麻木、嘴角歪斜等。(健康1+1/大紀元)
顏面神經失調的症狀,包括半邊臉感覺遲鈍、麻木、嘴角歪斜等。(健康1+1/大紀元)

● 半邊臉感覺遲鈍、麻木,不能笑

● 嘴角歪斜、流口水

● 眼睛不能完全閉上,且容易乾澀流淚

● 半邊額頭沒有抬頭紋

● 喝水會漏、吃飯時食物卡在一邊,味覺消失或變遲鈍

顏面神經麻痺原因有哪些?貝爾氏麻痺最常見

多數顏面神經麻痺患者屬於周圍神經傷害,貝爾氏麻痺是最常見種類。鼎妍中醫院長林孟穎介紹,貝爾氏麻痺主要為腸病毒、感冒病毒及單純疱疹病毒等病毒感染引發。這種類型預後最佳,及時治療有機會不留下任何後遺症。

另一種由帶狀疱疹病毒引起的顏面神經麻痺,相對嚴重。發作時在頭頸部或口腔內會有水泡出現,伴隨厲害的頭痛、耳痛、臉痛甚至聽力障礙。復原程度比貝爾氏麻痺差。

至於其它原因所致的顏面神經麻痺,恢復機率視致病嚴重程度而定:

創傷:包括車禍、跌倒、外物打擊等所引起的頭部外傷。

腫瘤:內耳道聽神經瘤、腮腺腫瘤、顏面神經本身的神經瘤會造成顏面神經麻痺,如果腫瘤大、為惡性,預後都不好。

神經性疾病:自體免疫細胞攻擊自身腦部或脊髓神經鞘所造成。

先天性疾病:如牟比士症候群、萎縮性肌強直症、內耳道狹窄等導致,這些先天疾病目前並無特殊治療方法。

好發秋冬 預防應增強免疫、避免過度疲勞

引發貝爾氏麻痺的病毒在秋冬特別活躍,林孟穎指出,秋冬季節是顏面神經麻痺好發的季節。

免疫力功能異常以及長期壓力大、過於疲倦、飲食長期過於油膩、辛辣或寒涼,都容易引發顏面神經麻痺。

當人在極度勞累,造成免疫力低下時,病毒容易乘虛入侵到深層的神經系統。以貝爾氏麻痺為例,約7%會再發且再發時間不定,誘發因素與疲勞、熬夜有關。

因此,建議避免過度勞累,安排能放鬆心情的休息時間,並養成規律、適當的運動習慣。飲食則以清淡為主,多攝取富含維生素的蔬果,少吃刺激性食物。還可在醫師指示下,以中藥調理身體,林孟穎強調,「於未發之時避免過度疲勞、增強免疫力更是重點。」

同時,要注意頭部保暖。林新醫院資訊表明,若曾長時間吹冷氣或暴露在冷的環境,得到顏面神經麻痺的機率也會增加。因此在入秋天氣轉涼之際,應避免臉部吹風,可戴帽子或口罩保護。

大腦疲勞不只影響身體和心理健康,還會讓外表顯老。(Shutterstock)
顏面神經麻痺好發於秋冬,入秋後應避免過度勞累,避免熬夜。(Shutterstock)

中醫治療內外兼顧 把握7天治療黃金期

顏面神經麻痺的症狀很多樣,「如果覺得自己的臉看起來怪怪的,一定要立即就醫」,林孟穎叮嚀。把握7天的治療黃金期,超過八成的狀況都能獲得改善。若發病當天進行治療,甚至2~3日就可緩解症狀。相反,若拖延到神經壞死,此時治療為時已晚。

西醫治療顏面神經麻痺,會在病發一週內給予口服類固醇及維他命B群。如果是帶狀疱疹病毒感染,須加上抗病毒藥物才能大幅縮短病程。

中醫認為顏面神經麻痺多為正氣不足,使免疫力低下、風邪(即病毒)乘虛侵襲面部經絡,造成氣血運行障礙,肌肉逐漸不受控制。

根據病人體質、症狀辨證論治,可分為4種類型:

1. 風寒阻絡型:患側臉部緊繃,皮膚發厚僵硬。

2. 風熱阻絡型:患側臉部鬆弛,皮膚烘熱。

3. 風痰阻絡型:患側臉部麻木,皮膚如有蟲行,舌體僵硬。

4. 瘀血阻絡型:患側臉部鬆弛,口眼喎斜,皮膚麻痺無知覺。

中醫治療會使用防風、川芎、小續命湯等中藥處方,加強祛風散寒、通經活絡。最重要的是以針灸刺激,加強局部的氣血循環與修復,許多名人患病後也會接受針灸治療。

擅長美顏針灸的林孟穎介紹,這套針灸手法現在雖然用來調整臉型、減少皺紋,但一開始是為了治療顏面神經麻痺、顏面不對稱發展而來。

奇美醫院中醫部曾裕芳醫師也撰文指出,現代研究發現,針灸越早介入顏面神經麻痺的治療有助於神經恢復。一般患者發病後六星期,約有15%會出現顏面神經變性退化,直到第3~4個月才能恢復功能,並留下顏面肌肉無力、收縮、抽搐等後遺症。但若一發病就立刻結合中醫針灸治療,大多數能提早痊癒。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 三叉神經痛像閃電 中醫1招防「天下第一痛」

· 腦中風5症狀千萬別輕忽 黃金3小時內可改善

· 靜坐讓你體內發生4個變化 增免疫抗炎抗病毒 

責任編輯:李清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