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鑰】

【人生之鑰】一山還比一山高 凡俗人物偶露真工夫

作者:泰源
拜師學藝的路,也是一條人生精進的路。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2467
【字號】    
   標籤: tags: ,

泰山高矣,泰山之上還有天?滄海深矣,滄海之下還有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山外青山樓外樓,強中自有強中手,什麼是最好的應對之道?清朝康雍年間的大俠的徒弟有一番演繹。

康熙、雍正年間,中原大地大江南北有八位大俠,各自精通一門武藝,其中的甘鳳池,可以把錫器握在手中使它溶出錫水來,從手指間流出。

尋師難

有個靜安人俗名舒四,自幼即嗜好拳勇,曾拜過好幾個師傅學藝,但都因學不到精髓而半途退出。後來,他聽聞甘鳳池的聲名,就來到六朝古都金陵城(今南京市),投到甘的門下。

一天,他隨著甘師傅上金陵大街。他們走著走著,迎面走來一個背著一大捆柴禾的樵夫。他們錯身而過時,樵夫背上的一根樹枝正巧剮過甘鳳池一名徒弟的上衣。

樵夫轉身一看,那人衣襟剮出了個口子,很過意不去,趕快笑臉賠不是,說好話道歉。但甘鳳池這時雖是一把年紀了,脾氣卻反而變得容易躁怒,他不依不饒,掄起巴掌,照著樵夫的臉就是一個大耳刮子。

樵夫挨打,就放下柴禾,平靜地對甘鳳池說:「你這位先生太不講理!我的柴不慎剮了你的人的衣服,又不是故意的,況且我已向你們賠了不是,道了歉,你為什麼還動手打人?」

甘鳳池這時也有些驚訝,以他的掌力,給人一個耳光,應該會將對方打倒在地。可眼前這位樵夫卻紋絲未動。他又見樵夫膽敢頂嘴,怒氣上衝,便舉拳又向樵夫打去。但這次未待他的拳頭打到樵夫身上,他自己卻「撲通」一聲跌倒在地。甘鳳池的眾弟子看得又驚又怕,一個個面面相覷,誰也不敢上前。眼看著樵夫背起柴禾走了。

識得真工夫

剛才那一幕的對比,使舒四大開眼界,看到兩家的底子和修為,可說是雲泥之差。當其他師兄弟攙起甘鳳池離開時,舒四悄悄轉身,向著樵夫走去的方向急追而去。舒四追了一陣子,便看見了樵夫的身影。樵夫在前面走,他不緊不慢,不遠不近地在後面跟著。礁夫出了金陵城,又走了幾里路,到了一處荒僻的小山村。村頭有一間破敗的茅草小屋,樵夫將柴禾放在門外,便進門去了。

舒四急步走上前,到了茅屋門口「撲通」一下跪倒,然後大聲乞求樵夫收他為徒。

樵夫聞聽出了茅屋,見到門口跪了一個人,大吃一驚,問道:「你是什麼人?」

舒四回答說:「剛才在城裡被您打倒在地的是我的師傅,我叫舒四。我知道您的功夫修為在我師傅之上,所以我離開了他來投奔您,想拜您為師。」樵夫沒說什麼,只冷笑幾聲,隨手關上門,再也不出來了。

舒四吃了閉門羹,又不甘心,便在樵夫家門外徘徊。這時,從樵夫的鄰居家出來一個人,舒四趕忙上前,和他攀談,打聽消息。

那鄰人告訴舒四說:「他們是剛從外地搬來不久的新戶,也不知他們姓什麼叫什麼。兒子很孝順,每天外出砍柴,然後換些吃的,用的,孝敬老母親。家裡就他們娘倆。」

舒四聽那人講完,謝過之後便回城裡去了。第二天一早,舒四又返了回來,並藏身在樵夫家門口不遠處的一片樹叢裡,瞪大眼睛,觀察著樵夫家的動靜。不一會兒,樵夫又背上砍刀和繩子,出門砍柴去了。

等樵夫走遠了,他便從樹林中鑽出來,來到茅屋。他先向樵夫的老母親行過禮,然後從包裹中取出一百兩銀子,說是給老人家祝壽用的。樵夫的老母雖然已是耄耋高齡,行動也不靈便,但她並不糊塗。她看著這一個陌生人進屋來,先是向她施禮,接著又要送她一百兩銀子,大為驚詫,堅決不肯收下那銀子。

舒四只好先講了一番自己的身世經歷及來此的目的,最後便央求老太太幫他求情,讓他能拜她兒子為師。樵夫的老母親最後被舒四的誠意所打動,便答應了他。

這一天等到樵夫砍柴歸來,母親陳述了舒四的誠意,也為他幫勸。樵夫是個孝順的兒子,聽得老母這一番話,終於改變了初衷。他對舒四說:「我雖薄有所長,怎敢不儘力相授?但你我今後只以兄弟相稱,千萬不要稱我為師傅!」舒四點頭答應了。

功夫在吃苦練習中精進。 (Pixabay)

扎實學藝

樵夫就將舒四領到了屋後不遠的地方,那裡有一處又高又陡的石坡,坡上有一道又深又窄的輪轍印痕,坡下有一件帶輪的巨鎧(指用金屬包裹著的硬物)。樵夫讓舒四將那巨鎧提起來。舒四費了很大的勁,才勉強舉起來,他掂量那巨鎧重量約有三四百斤。

樵夫用腳踢著那重鎧,順著軌轍推上坡去,不一會兒就上了坡頂。他上下反覆了十幾次才停下來。舒四見樵夫臉色未變,大氣不喘,輕鬆自若,心中大大佩服。

樵夫對舒四說:「人的筋骨要經常鍛鍊,否則便會衰弛。你若想練功學藝,必須先練好這基本功。」樵夫先給舒四服一種可以輔助強筋壯骨的草藥,此後便讓舒四每天都到石坡前練「蹴鎧」。

過了一段時日,舒四的力氣果然大增。樵夫這才開始教授他武術氣功。在樵夫悉心教授之下,舒四用心學鍊,很快便掌握了基本要領。舒四的身體變得堅硬似鐵,可以把持棍來打擊他的人彈倒在地。後來,舒四又跟樵夫學得肚皮功,一種貼在牆壁或梁柱上爬行不墜之術。

謙虛大肚

又過了幾年,舒四學得了樵夫的全部技藝,便辭別樵夫,去了豫章城(即南昌古城)賣藝謀生。舒四此時雖已身懷絕技,然而他待人卻非常謙和,沒有一點臭架子,更不會無故持勇逞能、欺負別人。後來,有人傳言說舒四拳腳功夫相當厲害,豫章城沒人能敵得過他,但很多人聽後都不相信。

一天,豫章城內一夥身強力壯的年輕漢子聚在一起,商量著怎麼試試舒四的真本事。他們找到舒四,說明來意。

舒四很謙虛地笑笑說:「諸公都是城裡有名的壯士,我舒某又有什麼本事敢與諸公較量呢?」他不肯與這些人交手。但壯漢們硬纏著他,非得讓他動手不可。

舒四被纏不過,便說道:「舒某雖曾學得一拳半腳,但實在是難登大雅之堂。此次能有機會向諸公討教,讓技藝有所長進,真是幸運之至!」隨後,他便與眾壯漢一起到了效外的一片空地上。

舒四先請那些壯漢各自表演拿手的技藝。他一邊看,一邊喝采:「很好!很好!非常精采!」

壯漢們演練完之後,一致要求與舒四較量一番。舒四兩手叉腰,說道:「這樣吧,我就這樣站著不動,你們誰想與我較量,盡可用拳用腳打我踢我!」

其中一個壯漢聽完便急不可耐地衝上來,揮拳運氣,向舒四腹部打去。拳剛近舒四之身,那壯漢卻自己「撲通」一聲摔倒在地上。壯漢又羞又急,順手從地上拾起一根粗鐵棍,惡狠狠地向舒四打去。

鐵棍剛碰擊到舒四,舒四用臂輕輕一挾,便將壯漢的鐵棍奪過來了。他臉色驟變,大聲喝斥道:「大惡作劇!想殺死我嗎?!」說著便脫光上衣,大聲呼道:「來!來!來!你們一齊上!一塊來打我!我不怕!」

壯漢們紛紛操起拳腳棍棒,齊向舒四打去。舒四站定,巍然不動。壯漢們的拳腳棍棒還未觸及舒四,個個卻都被他身上一股無形力道反彈出幾尺遠,摔倒在地。

其中有一個未倒的趁舒四不注意之際,抬腳猛踢舒四的檔部。但那傢伙的腳尖剛剛觸到舒四的身子,便感覺好似踢在石頭上,一下子被反彈出一丈多遠,摔倒在地上,腳也立刻腫脹起來。

這下,眾壯漢們可都害怕了,他們從地上爬起來,一齊跪在舒四面前,乞求舒四饒過他們,並央求舒四千萬別把今天的事傳揚出去,以免丟他們的面子。

舒四哈哈大笑道:「我舒某習拳練功,完全是為了自娛自樂,絕不想與誰爭高低、爭上下,請你們放心好啦,今天之事,只天知地知,你們知我知,不會再有其他人知曉!」

壯漢們都十分敬佩舒四的為人與雅量。從此,舒四的名聲也越來越大了!@*

資料來源:《清朝野史大觀》、《清稗類鈔》

─點閱【人生之鑰】系列─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王皇后與永曆帝感情非常好,在顛沛流離的日子裡,他們患難與共,相互扶持,將風雨飄搖的南明苦苦撐了十六年。示意圖。(公有領域)
    一個書生遭喪父之痛時,未婚妻被改嫁,赴考之日正是他失婚之時。後來他幸逢貴人,竟然幫他找回了未婚妻,挽救了婚姻。這事是怎麼發生的呢?
  • 何醫生給兩人病情相似的人開了同樣的藥,結果卻大不同。他茫然若失地說:「今天才知死生在命,不在藥的功效,也不在醫生的技術啊。」從此閉門謝客,許多年不再談醫術了。
  • 粵語中有這樣一句方言:「財來自有方,唔使咁彷徨。吃幾多,著幾多都系整定噶。」意思是說:一個人發起財來自有它的方法,無須你煞費苦心地去籌謀。吃多少,穿多少,用多少,都是註定的。本文的故事就能反映出這一點道理來。
  • 成公為人耿直,性好善良,老了就在水邊建了一座茅廬,以捕魚為生。有一天,天快黑的時候,有個穿著濕衣服的人,哭泣著走來,成公以為他是個掉落水中而爬上來的人,於是就叫他進來,準備辦了酒飯,要招待他吃一頓,暖暖身子。後來這兩「人」發生了一段「超人」而感人的故事。
  • 父親欠下巨債憂悶喪命導致家庭變故,一個豆蔻年華的女孩子和母親被騙入「瘦馬家」,等待她的是養肥後被出售的命運。直到「買主」來「挑貨」那一天,她才豁然明白!面對艱苦餘生,她怎樣選擇?屈從偷生?還是「寧做乞丐而死,而不受辱而生」呢?
  • 平日作人做事不貪不取、一塵不染的人,對人存一份厚道、一份好心的人,可能在經歷人生坎坷之後,得到豐厚的回報。請看本文講的兩個這樣的故事。
  • 亂世中,有人看似強盜,卻是地道的好人;有人看似好人,卻是真正的強盜。看故事吧!
  • 明末清初著名詩文作家王猷定說:「古往今來,因為琵琶彈得好而聞名於世的人多了,可沒有一個人能與湯(應曾)先生相比!人如果沒有至性,情感就不會深入專一,那怎麼能流傳後世呢?」湯應曾彈奏琵琶怎般地感人呢?
  • 清朝未年時,武昌事發,北京大亂。書生呂居翰家住北京,請求母親去避亂,他的母親說:「人心瓦解,清室固亡。但是也沒有什麼地方可去。假如革命軍是救民的,就不用避;假如是害民的,到哪裡也不能倖免。皇宮裡,京師內都還算安靜,我們家又窮,沒有必要去匆忙避亂。」呂生也就順從了母親的意思,後來亂兵來打劫,呂生怎樣在亂世中保住一家人和鄰人的平安又締結了良緣呢?
  • 世上之人,都以物質利益為交際原則,往往由於一錢之爭則至死不放,而陳國瑞和張翁兩人反而互相推讓,這樣的人在世上應是打著燈籠也難尋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