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苑名人傳》:偉大的畫家、建築師拉斐爾的一生(11)

喬治‧瓦薩里(Giorgio Vasari)著 嘉蓮譯
拉斐爾,《西斯廷聖母》(The Sistine Madonna)局部,1513—1514年作,布面油畫,藏於德國德累斯頓歷代大師畫廊。(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585
【字號】    

不可能盡述這位藝術家作品中每一最微小的細節——它們縱然無聲,卻彷彿能開口講話:就說畫作下方的底座,上面繪有教會庇護者和捐助者們的眾多形象,每個人物兩側各有一人,合圍成邊框。一切都彰顯著精神、情感與思想,色彩如此協調,可謂盡善盡美。房間的天頂出自他的老師皮耶羅‧佩魯吉諾(Pietro Perugino)的手筆,出於對藝術啟蒙恩師的回憶與愛戴,拉斐爾不願破壞它。

佩魯吉諾,梵蒂岡使徒宮「博爾戈火災廳」天頂畫,濕壁畫,約1508年作。(公有領域)

這便是大師的偉大之處,他在全意大利、波佐羅(Pozzuolo)乃至希臘都有設計師,永遠都在採擷精華來成就他的藝術。

君士坦丁廳

拉斐爾繼續創作,又畫了一間大廳(註1),用黏土塑造了一些使徒和其他聖徒在帳幕之下的形象;他讓徒弟——在描繪動物方面無人能及的喬凡尼‧達‧烏迪內(Giovanni da Udine)繪製了教宗良十世豢養的所有動物,如變色龍、狸貓、猿猴、鸚鵡、獅子、大象和一些更奇異的生靈。

除了用怪獸塑像(grotesques)和各式鋪道大大美化了使徒宮(梵蒂岡宮),他還為建築師布拉曼特(Bramante)生前未完成的樓梯和涼廊提供設計方案。拉斐爾新的建築設計得以實施,他為此做過木製模型,在比例和裝飾方面都勝過布拉曼特。

教宗希望其雄心壯志得到輝煌的展現,由此拉斐爾為灰泥裝飾、上面的繪畫及小隔間做了設計。他讓喬凡尼‧達‧烏迪內負責灰泥工與怪獸,人物形象則交託給朱利奧‧羅曼諾(Giulio Romano),不過後面這位大師貢獻甚少。他還僱請了喬凡尼‧弗朗切斯科(Giovanni Francesco,註2)、伊爾‧博洛尼亞(Il Bologna)、佩里諾‧德爾‧瓦加(Perino del Vaga)、佩萊格里諾‧達‧摩德納(Pellegrino da Modena)、文森齊奧‧達‧聖吉米納諾(Vincenzio da San Gimignano)、波利多羅‧達‧卡拉瓦喬(Polidoro da Caravaggio)等許多畫家,由他們完成場景、人物和工程所需的其它事項。

詹弗朗切斯科‧彭尼,《君士坦丁受洗》(Baptism of Constantine),1520—1524年作,濕壁畫,梵蒂岡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朱利奧‧羅曼諾,《米爾維安大橋戰役》(The Battle of the Milvian Bridge),1520—1524年作,濕壁畫,梵蒂岡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拉斐爾力求完美,甚至派人到佛羅倫薩購買盧卡‧德拉‧羅比亞(Luca della Robbia)設計的鋪道。的確,在繪畫、灰泥裝飾、布局或創造方面,沒人能夠完成、甚或只是想像出比這更驚人的作品了;其優雅華美,使得拉斐爾被任命為宮中所有繪畫及建築工程的總監。

據說拉斐爾非常有禮,為了能招待友人,他說服泥瓦匠不要把牆完全砌實,而是在下面舊房間的上方留出各種洞口和空間,用來存放酒桶、燒瓶和木柴;這些洞口和空間削弱了磚石底部的承重力,後來不得不加以填補,因為整個建築開始出現裂縫。他委託吉安‧巴利萊(Gian Barile)運用大量雕刻來裝飾門板和天花板的所有木工構件,後者以優雅的風範完成了工作。

聖母、天使和撒旦

他為教宗的酒莊(註3)和博爾戈區(Borgo)許多房子作了建築設計;特別是喬凡尼‧巴蒂斯塔‧德拉奎拉(Messer Giovanni Battista dell’ Aquila,註4)大人的宮宅,是非常美麗的作品。他還為特羅亞主教設計了府邸,主教將其建在了佛羅倫薩的聖加洛街(Via di S. Gallo)。他為皮亞琴察聖西斯篤堂(S. Sisto)的黑衣修士們(註5)繪製了高祭壇畫,其中有聖母與聖西斯篤和聖芭芭拉(S. Barbara,註6),著實是罕見的非凡之作。

拉斐爾,《西斯廷聖母》(The Sistine Madonna),1513—1514年作,布面油畫,現藏德國德累斯頓歷代大師畫廊。(公有領域)

他還畫了許多畫送到法國,特別是為法王畫了一幅聖米迦勒(S. Michael)與魔鬼交戰,令人驚歎不已。

拉斐爾,《聖米迦勒戰勝撒旦》(St. Michael Vanquishing Satan),1518年作,木板轉布面油畫,268×160cm,巴黎盧浮宮藏。(公有領域)

在這幅作品中,他畫了一塊被火燒焦的岩石代表地心,石縫中噴出硫磺火;路西法(註7)燒焦的肢體以豐富的肉色色調繪成,可以看到它那毒氣騰騰的傲慢,使它對凌駕其上的上帝怒不可遏;它被剝奪了一切和樂之土,且注定遭受永刑。相反的,身披金盔鐵甲的聖米迦勒雖然氣質聖潔,形象卻勇猛有力、威嚴懾人,他已把路西法丟在腳下,正將長矛刺向它的後背。總而言之,這幅作品讓拉斐爾當之無愧贏得了國王的至高獎賞。

他為費拉拉的貝亞特麗切(Beatrice of Ferrara,註8)等女士畫了肖像,特別是他自己情人的肖像,此外還畫了無數肖像。(待續)

註釋:
【註1】君士坦丁大廳。——譯註
【註2】即詹弗朗切斯科‧彭尼(Gianfrancesco Penni)。——譯註
【註3】瑪達瑪莊園(Villa Madama)。——英譯者註
【註4】教宗的親信和侍從。——譯註
【註5】即道明會(Dominican Order,又譯多明我會等)。——譯註
【註6】即《西斯廷聖母》。——譯註
【註7】指代撒旦。——譯註
【註8】貝亞特麗切‧德斯特(Beatrice d’Este),米蘭公爵夫人,費拉拉公爵之女。——譯註

原文Life of Raffaello Da Urbino, Painter and Architect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點閱【《藝苑名人傳》:偉大的畫家、建築師拉斐爾的一生】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 老子《道德經》說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在13、14世紀時,馬賽克創作是主流,而濕壁畫則被視為窮人的馬賽克。在羅馬特拉斯提弗列(Trastevere)的聖母大殿(St. Mary)中留下了卡瓦利尼的馬賽克作品,描繪的全部都是聖母瑪利亞以及對卡瓦利尼影響深遠的古典設計,這些是他職涯早期極力復興的藝術形式。
  • 我在《胡筆標準:千百年來第一人,創造出毛筆的標準》〈自序〉曾提及,年輕時拚搏事業,每天工作十六小時都不覺苦,一直到了五十歲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樹盆栽,欣賞之餘,驀然驚覺人生已過了一半,該是放下腳步,開始修護保養身體的時候了。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 站在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裡可以欣賞到許多藝術。 很多人認為圓形穹頂的視覺體驗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遊客花時間研究這個廣闊空間所呈現的藝術、建築和雕塑,否則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圓形大廳裡的飾帶(friezs)即是一例。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