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小學生之親子溝通手冊(1)

對話靠的是坐得久
作者: 金善浩 譯者:簡郁璇
(圖/大樹林出版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10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恆毅力(GRIT」)是美國心理學家安琪拉‧達克沃斯(AngelaDuckworth)提出的概念,每個字母分別代表成長(Growth)、恢復力(Resilience)、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和毅力(Tenacity),GRIT也同時代表了投入一切、堅持到底的力量。實際上,她所寫的《恆毅力:人生成功的究極能力》透過許多客觀的案例,展現了成功地完成一件事,或者通過最後一個關卡,扮演決定性角色的即是「熱情和毅力」。

高中時考全校第一名的學生們都有個共同點,就是用屁股讀書。他們就像在參加「看誰坐比較久的比賽」般,每天很有毅力地持續坐在椅子上(大約是十二小時以上)。

從小學、國中到高中為止,不是所有當運動選手的孩子都能獲得世人認可,占有一席之地。他們會受傷,也會基於前途不確定性等各種變數而中途放棄。即便很晚才開始奮發圖強考大學,又或者即便起跑點比別人晚很多步,仍有些學生考上了知名大學。他們所說的祕訣要比想像中單純,就是只要長時間坐著就行了。對於一天要竭盡全力跑十小時的運動選手來說,「靜靜坐著」不是什麼太難的事。

持之以恆、完成某件事的「恆毅力」,在小學的孩子身上也同樣適用。有時看到那些把所有科目的作業都完成的孩子們,我就會產生彷彿能看見他們未來的錯覺。實際上在他們畢業幾年後,也都聽到了他們考上英才高中、科學高中等特殊高中或名門大學的消息。

這時,我就會想起那孩子在小學時靜靜坐著的模樣。他們都有個共同點,就是經常和班導師對話。這裡所說的對話,並不單指和課業相關的話題。從自己的苦惱、和他人之間的關係、生活習慣等很廣的主題,乃至於微不足道的小事,他們都會像個好奇寶寶般隨時發問,與老師對話,甚至有時他們會絮絮叨叨地說個沒完,讓老師覺得快被煩死了。

翻閱和這些孩子的面談紀錄和學生家長的面談紀錄,其中還顯現一個共同點,就是即便生活忙碌,他們仍會刻意(有意識的)保有親子相處的時間,同時很自然地有了許多對話的機會。

近年來,為了加強對孩子們的人性教育,會強調「飯桌教育」、「一天十分鐘對話」等方式。確保對話時間是其中的關鍵。就算聽了再多與對話方法相關的演講、閱讀再多教材,只要實際對話時間很少,就不具任何意義。

猶太人之所以具備能達成驚人成就的恆毅力,在於他們與家人之間的對話時間明顯要比其他民族多。儘管宗教傾向多元,但他們有《妥拉》2和《塔木德》3。猶太人必須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場所與家人齊聚一堂,根據《妥拉》和《塔木德》的內容進行對話。

我們通常會在家中這麼說:「你必須讀很多書。」

猶太人則是說:「你怎麼看待《妥拉》出現的這個句子?」「《塔木德》裡面是這樣解決這個問題,如果是你,會怎麼解決?」他們不會要孩子讀書,而是和孩子一起討論書本內容,這是很大的差異。

就某個主題增加一起對話的時間,孩子就會自然而然地認知到,最好的辦法就是不中途而廢、堅持到最後,還有即便面對看似無解的情況,也不停止思考。與孩子對話的時間愈多,他們的恆毅力就會跟著升級。

最近經常見到令人感慨萬千的場面。一家人在餐廳或咖啡廳,甚至是大家一起去了旅遊景點的別墅,彼此卻沒有任何對話。孩子只顧著滑手機,父母也同樣各自看著手機。所有人都在場,彼此的心卻是分開的。「大家都這麼忙碌,還一起在外頭用餐,這樣就夠了。」這只是形式上的團聚罷了,其中毫無對話。孩子們也沒有形成恆毅力,他們只忙碌地移動手指,隨時尋找、觀賞有趣好玩的Youtube影片,「堅持不懈做到最後」對他們來說是很遙遠的事。這些孩子只是尋找短暫的消遣,隨時改變關注對象罷了,就連坐下來好好閱讀一本故事書的毅力都沒有。

想和孩子對話、想透過對話分享人生,在規劃一日行程表時,就必須先把對話時間排進去。以家人為優先的第一順序,就是確保大家一起坐下來對話的時間和地點。少了這件事,就算熟習再多對話方法,也不過等於擱置在書架上的一本書,要不了幾年,它很可能就變成固定的裝飾品。

某教育相關財團針對高中生的對話實際情況進行調查。碰到「會不會跟父母說我的煩惱」這題,有36.8%回答「不會」,回答「偶爾」的學生為45.6%,「經常」則只有17.6%。

時間沒剩下多少了。假如你的孩子目前就讀小學六年級,那麼我希望他在三年後升上高一時,也會在這17.6%的學生之中。但願你能記住,在缺乏日常對話的環境中,孩子不把自己的苦惱告訴父母,是極為理所當然的事。

「對話靠的是坐得久(持之以恆)。」

========

注2《妥拉》(Torah):上帝給以色列百姓的一套「生活指南」,是猶太文化的核心,又稱《摩西五經》。

注3《塔木德》(Talmud):猶太教的宗教文獻,記載其律法、條例和傳統。

──摘自:《家有小學生之親子溝通手冊:資深小學教師教父母聰明回話…》大樹林出版社提供@

責任編輯:黎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七成國中小、幼兒園學生有補習,顯示家長「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為了培養孩子,家長課後安排許多補習活動,例如英文、數學,鋼琴、小提琴等才藝。教育專家提出質疑,這背後的隱憂在於,家長的需求,為何學校不能滿足?教育的根本是家庭教育,而非補習,盼勿本末倒置。
  • 家扶基金會桃園家扶中心辦理為期一年的幼兒啟蒙方案,提供弱勢家庭幼兒接受學前教育的機會,並透過家長參與的機制,協助學前幼兒的家長了解並獲得幼 兒發展的相關知識,提供適當的教養方法,使幼兒在身體發展、認知發展及社會情緒發展等,能達到與一般家庭幼兒同樣的發展水準,享有公平的發展機會。
  • 教養子女可說是天下父母一件最艱難也最有意義的工作。身為父母應如何陪伴和引導孩子走一條快樂、健康與充實的成長道路?本文摘錄Lifehack網站10則專家給父母的建議及常見教養誤區:1. 傾聽。2. 讓孩子看見你犯錯。3. 容許孩子闖禍和犯錯。4. 一起到戶外活動。5. 教導孩子感恩。6. 稱讚孩子做的事,而非稱讚孩子本身。7. 開開心心玩一場。8. 教導孩子善心。9. 以肢體碰觸向孩子表達愛。10. 協助孩子學習情緒管理。
  • 台灣教育部學生健康資訊系統資料顯示,國小學童過重與肥胖率由2007年的25.4%上升到2014年的29%;國中學童則由27.8%增 加到28.8%。台北市衛生局南港區健康服務中心主任林莉玲說,研究顯示,小時候胖,長大後約五成依舊是胖,10~12歲的孩童,體內細胞變化最大,最可 能影響成年體型,因此國小學童肥胖防治不容輕忽。
  • 禮貌是德育的一部分,教小孩子禮儀、禮貌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孩子出生以後就是一張白紙,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變好或變壞。
  • 教養若用錯方法,會造就孩子教不動的個性。父母須改變溝通方法。
  • 對於認為在家上學可能最適合其家庭的父母,海莉和她的母親還共同撰寫了《家庭教育的替代選擇》(The Homeschool Alternative)一書供參考。該書涵蓋了為家庭提供替代教育方法的重要性;正是這樣的主題,使海莉和伊恩在這麼小的年齡就取得了如此偉大的成就。
  • 科學證據顯示,父母和子女的連結,以及父母如何理解和關懷子女的內在心智和情緒,確實會影響子女腦部的神經迴路發育。
  • 一些冥想呼吸練習會真正改變你跟孩子的關係,這絕對是閱讀做不到的事情。我曾經連續兩個禮拜,每天都練習慈心靜觀,結果發現我生活每個層面都棒極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