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小学生之亲子沟通手册(1)

对话靠的是坐得久
作者: 金善浩 译者:简郁璇
(图/大树林出版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103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恒毅力(GRIT”)是美国心理学家安琪拉‧达克沃斯(AngelaDuckworth)提出的概念,每个字母分别代表成长(Growth)、恢复力(Resilience)、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和毅力(Tenacity),GRIT也同时代表了投入一切、坚持到底的力量。实际上,她所写的《恒毅力:人生成功的究极能力》透过许多客观的案例,展现了成功地完成一件事,或者通过最后一个关卡,扮演决定性角色的即是“热情和毅力”。

高中时考全校第一名的学生们都有个共同点,就是用屁股读书。他们就像在参加“看谁坐比较久的比赛”般,每天很有毅力地持续坐在椅子上(大约是十二小时以上)。

从小学、国中到高中为止,不是所有当运动选手的孩子都能获得世人认可,占有一席之地。他们会受伤,也会基于前途不确定性等各种变数而中途放弃。即便很晚才开始奋发图强考大学,又或者即便起跑点比别人晚很多步,仍有些学生考上了知名大学。他们所说的秘诀要比想像中单纯,就是只要长时间坐着就行了。对于一天要竭尽全力跑十小时的运动选手来说,“静静坐着”不是什么太难的事。

持之以恒、完成某件事的“恒毅力”,在小学的孩子身上也同样适用。有时看到那些把所有科目的作业都完成的孩子们,我就会产生仿佛能看见他们未来的错觉。实际上在他们毕业几年后,也都听到了他们考上英才高中、科学高中等特殊高中或名门大学的消息。

这时,我就会想起那孩子在小学时静静坐着的模样。他们都有个共同点,就是经常和班导师对话。这里所说的对话,并不单指和课业相关的话题。从自己的苦恼、和他人之间的关系、生活习惯等很广的主题,乃至于微不足道的小事,他们都会像个好奇宝宝般随时发问,与老师对话,甚至有时他们会絮絮叨叨地说个没完,让老师觉得快被烦死了。

翻阅和这些孩子的面谈纪录和学生家长的面谈纪录,其中还显现一个共同点,就是即便生活忙碌,他们仍会刻意(有意识的)保有亲子相处的时间,同时很自然地有了许多对话的机会。

近年来,为了加强对孩子们的人性教育,会强调“饭桌教育”、“一天十分钟对话”等方式。确保对话时间是其中的关键。就算听了再多与对话方法相关的演讲、阅读再多教材,只要实际对话时间很少,就不具任何意义。

犹太人之所以具备能达成惊人成就的恒毅力,在于他们与家人之间的对话时间明显要比其他民族多。尽管宗教倾向多元,但他们有《妥拉》2和《塔木德》3。犹太人必须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场所与家人齐聚一堂,根据《妥拉》和《塔木德》的内容进行对话。

我们通常会在家中这么说:“你必须读很多书。”

犹太人则是说:“你怎么看待《妥拉》出现的这个句子?”“《塔木德》里面是这样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是你,会怎么解决?”他们不会要孩子读书,而是和孩子一起讨论书本内容,这是很大的差异。

就某个主题增加一起对话的时间,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认知到,最好的办法就是不中途而废、坚持到最后,还有即便面对看似无解的情况,也不停止思考。与孩子对话的时间愈多,他们的恒毅力就会跟着升级。

最近经常见到令人感慨万千的场面。一家人在餐厅或咖啡厅,甚至是大家一起去了旅游景点的别墅,彼此却没有任何对话。孩子只顾着滑手机,父母也同样各自看着手机。所有人都在场,彼此的心却是分开的。“大家都这么忙碌,还一起在外头用餐,这样就够了。”这只是形式上的团聚罢了,其中毫无对话。孩子们也没有形成恒毅力,他们只忙碌地移动手指,随时寻找、观赏有趣好玩的Youtube影片,“坚持不懈做到最后”对他们来说是很遥远的事。这些孩子只是寻找短暂的消遣,随时改变关注对象罢了,就连坐下来好好阅读一本故事书的毅力都没有。

想和孩子对话、想透过对话分享人生,在规划一日行程表时,就必须先把对话时间排进去。以家人为优先的第一顺序,就是确保大家一起坐下来对话的时间和地点。少了这件事,就算熟习再多对话方法,也不过等于搁置在书架上的一本书,要不了几年,它很可能就变成固定的装饰品。

某教育相关财团针对高中生的对话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碰到“会不会跟父母说我的烦恼”这题,有36.8%回答“不会”,回答“偶尔”的学生为45.6%,“经常”则只有17.6%。

时间没剩下多少了。假如你的孩子目前就读小学六年级,那么我希望他在三年后升上高一时,也会在这17.6%的学生之中。但愿你能记住,在缺乏日常对话的环境中,孩子不把自己的苦恼告诉父母,是极为理所当然的事。

“对话靠的是坐得久(持之以恒)。”

========

注2《妥拉》(Torah):上帝给以色列百姓的一套“生活指南”,是犹太文化的核心,又称《摩西五经》。

注3《塔木德》(Talmud):犹太教的宗教文献,记载其律法、条例和传统。

──摘自:《家有小学生之亲子沟通手册:资深小学教师教父母聪明回话…》大树林出版社提供@

责任编辑:黎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七成国中小、幼儿园学生有补习,显示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点上”。为了培养孩子,家长课后安排许多补习活动,例如英文、数学,钢琴、小提琴等才艺。教育专家提出质疑,这背后的隐忧在于,家长的需求,为何学校不能满足?教育的根本是家庭教育,而非补习,盼勿本末倒置。
  • 家扶基金会桃园家扶中心办理为期一年的幼儿启蒙方案,提供弱势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并透过家长参与的机制,协助学前幼儿的家长了解并获得幼 儿发展的相关知识,提供适当的教养方法,使幼儿在身体发展、认知发展及社会情绪发展等,能达到与一般家庭幼儿同样的发展水准,享有公平的发展机会。
  • 教养子女可说是天下父母一件最艰难也最有意义的工作。身为父母应如何陪伴和引导孩子走一条快乐、健康与充实的成长道路?本文摘录Lifehack网站10则专家给父母的建议及常见教养误区:1. 倾听。2. 让孩子看见你犯错。3. 容许孩子闯祸和犯错。4. 一起到户外活动。5. 教导孩子感恩。6. 称赞孩子做的事,而非称赞孩子本身。7. 开开心心玩一场。8. 教导孩子善心。9. 以肢体碰触向孩子表达爱。10. 协助孩子学习情绪管理。
  • 台湾教育部学生健康资讯系统资料显示,国小学童过重与肥胖率由2007年的25.4%上升到2014年的29%;国中学童则由27.8%增 加到28.8%。台北市卫生局南港区健康服务中心主任林莉玲说,研究显示,小时候胖,长大后约五成依旧是胖,10~12岁的孩童,体内细胞变化最大,最可 能影响成年体型,因此国小学童肥胖防治不容轻忽。
  • 礼貌是德育的一部分,教小孩子礼仪、礼貌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孩子出生以后就是一张白纸,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变好或变坏。
  • 教养若用错方法,会造就孩子教不动的个性。父母须改变沟通方法。
  • 对于认为在家上学可能最适合其家庭的父母,海莉和她的母亲还共同撰写了《家庭教育的替代选择》(The Homeschool Alternative)一书供参考。该书涵盖了为家庭提供替代教育方法的重要性;正是这样的主题,使海莉和伊恩在这么小的年龄就取得了如此伟大的成就。
  • 科学证据显示,父母和子女的连结,以及父母如何理解和关怀子女的内在心智和情绪,确实会影响子女脑部的神经回路发育。
  • 一些冥想呼吸练习会真正改变你跟孩子的关系,这绝对是阅读做不到的事情。我曾经连续两个礼拜,每天都练习慈心静观,结果发现我生活每个层面都棒极了。
评论